朝会之上,周钧按照惯例,打算先问战事。
看向武将那一列,周钧先是一愣,接着皱紧眉头,开口问道:“郭子仪呢?”
负责朝会点卯的内侍,连忙走过来,小声说道:“郭将军昨日突发恶疾,医师也瞧了,说是要静养多日。”
周钧看了那内侍一眼:“前几日还好好的,怎么会突然染了恶疾?”
内侍缩了缩脑袋,不敢答话。
周钧又将视线,投向朔方军中的数位将领,众人垂首,皆不言语。
周钧冷哼一声,心中骂了一句,老滑头。
将郭子仪的事情暂且放在一旁,周钧向百官说道,今日的朝会,主要讨论三件事情。
一、北唐水师需要重新组建,一是要将在内河中的战船改建成海船,二是要重新启用各地的造船工坊,三是要开始训练水手,整装武备。
二、朝中新设一监,名为宣文馆,主要是将教坊和守藏的部分职能合二为一,再统管书籍印刷和邸报撰写。
三、北唐重开科举,无论是考官、恩制、场所、修治等等,都要事先做好规划。此外,由于这一届科举,工商杂学之家,是第一次被允许参加,所以对于杂户学子的选拔,需要进行专门的甄别。
首先是水师的问题。
北唐攻下大半个河北之后,数百里的海岸线上,居然凑不出几艘像样的战船。
百年前,唐军大将刘仁轨从山东半岛出发,统领一百七十艘各式战舰,在百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与百济和倭国的海军,爆发了大战,唐军大胜。
关于战况,史书中有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而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沧州、幽州附近的战船,被安禄山下令拆解,船坊也被勒令关闭,整个河北的海军实力,可谓是一落千丈。
如果此时燕军和南唐,从海路进攻沧州,那么北唐在海战上,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周钧将杜环任命为沧州水师的都尉,又将那些从大食回唐的士卒,编为一旅。
接着,是宣文馆的设立。
周钧以内侍监范吉年为宣文馆主官,统管馆内职事。
对于这个新设的部门,朝中文武都兴趣缺缺,众人都以为它是用来安排歌舞和文集的闲处,所以对于此事也无人反对。
最后,轮到第三个议题,讨论如何重开北唐科举。
在这件事情上,朝堂上的百官吵成了一片。
周钧听下来,争吵的焦点无外乎三个。
第一个是科举考官的人选;第二个是科举名额的限定;第三个是审卷判分的规则。
这三点,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朝中各个派系,为了争夺人才,培养党羽,而进行的政治博弈。
周钧见众人争执不休,眉头皱起,慢慢抬起手来。
朝礼太监见状,连忙高声喝道:“肃静!”
见百官慢慢安静下来,周钧清了清嗓子,当堂宣布:“这次科举,乃是大唐数年来第一次重开,对于天下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至关重要……我问你们,这次科举之中,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百官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周钧:“是公正!国家选拔人才,倘若做不到公平公正,那还如何服众?!”
朝中官员纷纷点头。
周钧:“此次科举的制度,相比以往,有『四改三废』之变动,请诸位听好。先说『四改』,它们分别是锁院、别头试、弥封和誊录。”
众人听见这些名词,皆是一头雾水。
周钧解释道:“所谓锁院,即一旦有官员,被任命为科举考官,那么他就必须立即锁宿在官所之中,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
“所谓别头试,即为考官回避。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时,应该另立考场,另派考官,此即为别头试。”
“所谓弥封,即为糊名制。就是考生答完试卷之后,考卷上的名字、籍贯等阚录,会被全部用册条弥封,使得无人能够看出此卷的作者身份。”
“所谓誊录,就是组织文吏,专门誊抄考生的试卷,再将誊抄件,呈给考官,供其阅览和评判。借助此举,可以彻底杜绝考官通过考生笔迹,或是事先约定好的隐匿标记,来达到舞弊的目的。”
周钧停顿片刻,不顾满朝文武的震惊之色,继续说道:“再说『三废』,从今往后,杜绝行卷、公荐、连乡,若有犯者,按舞弊处置!”
(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试前拿着自己的文章,为了获取青睐,去找考官获得内定的资格;公荐指的就是朝中重臣,直接向贡院、礼部推荐认可的人才,并为其求得官职;连乡指的是同乡同县的官员,借着乡党的名义,向国子监、翰林院推荐外门散官。)
周钧说完这『四改三废』,整个朝堂里鸦雀无声。
如果说周钧制定天佑举贤令,使得工商杂户也能够通过科举入仕,对于唐朝官场来说,是一道惊雷的话;那么现在的『四改三废』,就如同一阵雷暴闪电,直接为整个科举制度,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但是,周钧自己却知晓,『四改三废』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发生的科举改革。
比如锁院,最早确立,是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苏易简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以后便建立了锁院制度。
比如弥封,最早兴起于武周朝,后因为朝中阻力,并没有广泛推行。同样也是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殿试,礼部奏名合格进士,宋太宗采纳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才真正实行了『糊名考校』法。
再比如别头试,最早出现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新唐书·选举志上》中记:“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元和)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复考功别头试。”
至于最后的誊录制度,真正确立是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朝专设誊录院,后又设『对读官』,负责誊阅文校对工作。
这些改革,在历史上彻底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机制更加公平,也降低了世家门阀垄断权力的风险。
而如今,周钧手握三公之权,又借天子之威,对唐朝科举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大限度堵死门阀的权力通路,为寒门学子创造上升的通道,从而达到揽天下贤才为己用的目的。
再加上,朝中的文官队伍,经历了数次清洗,如今大部分都是来自安西的官员,这对于周钧来说,更是有利。
听完『四改三废』之后,高适思索片刻,站出来向周钧问道:“丞相,科举改动颇多,恐怕推行起来,要费上一番功夫。”
周钧看向高适说道:“山河破碎,贼寇围阙,此乃国之存亡的关头,倘若不思变,大唐只有没落的下场。”
周钧看向朝中的官员,朗声说道:“某有一首诗,赠予在座的诸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说完,没有理会官员们吃惊的表情,周钧摆了摆手,在朝礼太监的一声『退朝』中,大步离开了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