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丁税与藩镇(下)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一个丁税,一个藩镇。
    前者引申出去,实际上是权贵阶级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后者发展下去,其实是地方军事势力的失控。
    当下这两个问题,看起来还并不严重,但是周钧心中明白,这些都算是贯穿大唐命脉的巨大难题。
    一百五十年后,大唐灭亡,有一多半的原因,要归功于此。
    周钧看向朝中百官,开口问道:“丁税严苛,人口难兴,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殿中陷入了一片寂静。
    皇帝说的这些问题,一个是历史难题,一个是战争遗留,想要解决,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本不是简单就能处置的。
    周钧将视线投向杜甫。
    后者有心想要解答,但思来想去,脸上也是无奈。
    杜甫忧国忧民,平日里善于发现弊病,但是他骨子里是个文人,在政治这方面的手段还是不足。
    倘若让他来分析,应当如何处理政务,杜甫自然是无法说出。
    周钧也清楚这一点,转而将视线投向他人。
    封常清思考后说道:“自先秦以来,丁税就是朝廷的常制,为了防止贵门兼并土地、私纳隐户,历朝历代也想了不少办法。想要处置,关键还是在于两点,清查和定额。”
    周钧听到清查和定额,倒是猛地想起一件事来。
    他向户部中的官员问道:“天下人口、土地丈量可有数?”
    后者答道:“皆有数。”
    周钧:“好,既然天下的人口,还有土地都已经统计完毕,那么从今往后,丁税便摊入到土地之中去。”
    丁税摊入到土地中去?
    百官闻言,皆是不解。
    周钧:“大唐人口的数字,已经统计出来了,那么按照这个数字,大唐丁税的总额,应当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用人口数字乘以单人丁税,就能得到大唐总丁税的金额,这并非是难事。
    见众臣点头,周钧又说道:“总丁税已经有数,天下被私占的土地,也已经丈量完毕。那么从今往后,丁税的缴纳,不再按照人口的增减,还是按照每一亩的土地进行计算和缴纳。”
    见众人还是不解,周钧举例道:“比如,当下大唐的总人口是一千五百万,而丁税是每人四十钱,那么从今往后,每年的总丁税就是六万万钱。土地丈量之后,应授田是两万又八千万亩,这般算下来,每一亩私业田每年应当缴纳差不多两文的丁税钱。”
    “而这个计算方式,倘若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均税量田,摊丁入亩』。”
    殿中的官员,听见周钧口中的这句话,个个都是震惊。
    丁税再也不按照人口而增加,而是改为,百姓根据所占田地的多少,来缴纳丁税。
    此举废除了历朝历代延续千年的『人头税』,同时也打击了权贵阶级兼并土地的意图。
    最关键的是,无地和少地的百姓,再也不用承担高额的人丁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等于解放了百姓的劳动力。
    让天下的人口不再着眼于田地,而是促使他们离开农田,转而向城市和手工业去靠近,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被土地所束缚的劳动力。
    周钧心中清楚,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政策,此举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使得之后的康乾盛世成为了可能。
    封常清在仔细理解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后,向周钧提出了一个问题:“陛下,此举乃是良策,但是也可能使得百姓为了逃避丁税而主动弃田。”
    周钧点头道:“你说的没错,百姓为了躲避丁税,有可能会主动弃田,拥有众多田产的显贵,为了降低丁税带来的负担,也可能会主动减少名下的田产,这其实并非是坏事。”
    封常清有些不解:“百姓弃田,天下种田的农户就会减少,朝廷收上来的粮食也会减少,此举可能会造成粮价冲高,不利于民生。”
    周钧此时也不打算多解释,只是对封常清说道:“摊丁入亩发布之后,由户部牵头,再向州县发文,但凡有百姓和大户想要弃田,朝廷尽数全收。将这些田地登记在册,全部由国家进行收储,重新录为官田。”
    封常清闻言,躬身道了一声遵旨。
    丁税的事情暂告段落,接下来便是藩镇的问题。
    相较而言,藩镇问题远比丁税要棘手。
    而且,眼下北唐还处于战争阶段,四面环敌的前提下,如果贸然对藩镇下重手,反而会引起混乱,得不偿失。
    所以,周钧在朝堂之上,并没有点出藩镇一词,而是将整件事的焦点,停留在迁民和隐户之上。
    周钧对百官问道:“百姓从北方流向南方,丁税之事已经有了定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种趋势?”
    接下来,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看清此人的容貌,周钧有些意外。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锦衣卫闻节司的员外郎元载。
    元载出列后,向周钧躬身道:“陛下,迎南人北上,臣有一策。”
    周钧:“你有何计策?”
    元载:“臣在河北时,于市井之间,见百姓尤喜戏曲、说书,其中又有《大唐文报》,是为当红刊物,百姓见之爱不释手,传阅多时。陛下曾经主笔的文稿,在文报之中,更是广受欢迎,被人们所传唱。”
    周钧听到这里,顿感受用,不禁轻轻点头。
    元载看见之后,笑着说道:“陛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大唐文报》更是民间热衷之物,就连江南、蜀中、山南等地,都声名远扬。既然如此,何不以文报为载,向南方百姓宣扬陛下的文治武功,使得他们升起归顺之心?”
    周钧听完,倒觉得元载说了一个好办法。
    《大唐文报》的名声,如今已经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利用这份报纸的影响力,来宣扬北唐的功绩,顺便暗暗贬低一下南唐,使得天下百姓升起北向之心,倒也是个帮助迁民回流的好办法。
    周钧想完这些,看向元载,刚想说些褒奖之语,突然反应了过来。
    元载这个家伙,在历史上不愧有巧舌擅言之名,几句话说下来,不仅把事情给办了,而且说了一通奉承,让人听了也是舒服。
    这样的人,用起来虽然便利,但日后倘若不加以控制,恐怕也是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