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掌控商路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在罗荼龙部住了一日,周钧打算踏上归途。

    临别时,周钧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族长龙茂元,叮嘱他派人带上此信,前往西域龟兹镇的安西都护府,去寻金家长行坊。

    找到之后,将此信交给长行坊的坊主申叔公。

    信中主要说了两件事情。

    第一,令金家长行坊回程时,分派出一只商队,不走伊吾商路,改随罗荼龙部的向导,走一遭敦煌古道,看看两只采用不同路线的商队,究竟哪一只能够先回到凉州。

    第二,走敦煌古道的金家商队,在离开龟兹镇之前,采购粮食和用度,倘若顺利走过了沙州的大海道,便将商队的货物运送到罗荼龙部,馈赠给族人。

    龙茂元听完周钧的话,知晓对方这是在考验罗荼龙部。

    倘若龙部向导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就证明了敦煌古道的优势,日后罗荼龙部必得重用。

    龙茂元想通这些,向周钧保证,定会派出族中最优秀的向导,带着长行坊穿过大漠。

    安排好这些事情,周钧带上众人,顺着来路,在七月处暑之时,赶回了凉州。

    回到凉州的第一件事,周钧先是去了都督府,找来孔攸,问了康家一事。

    孔攸拿来一本厚厚的文册,放在周钧的案台上,说道:“勾结马匪,袭击长行坊,戗杀坊卫,抢夺官家钱粮,私贩蛊药……这里面任何一条罪名,都够得上满门抄斩。”

    “都督府已经拟好了罪诉状,当下怕是已经送入了尚书省,由于案件涉及面太大,犯人又多,刑部、大理寺已经在联手准备案宗,再上报待批。”

    “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所有与此案有牵连的康家族人,共计一千七百五十五人,全部被收监,康家名下财产、土地、商铺和奴婢,也已被扣押阚册。”

    周钧一边看着文册,一边朝孔攸问道:“康家被抄没,其它昭武九姓就没有什么动静?”

    孔攸:“康家家主康宗昌为祆教萨保,位高权重,康家被查,其它昭武九姓自然会抗议。”

    “但后来,祆教圣女遣人送来一份信,信中说道,康家家主勾结叛徒,违背教义,故而剥夺萨保之位,再逐出祆教。有了这封信,其它昭武九姓便不再反对。”

    周钧听了不禁点头,拓跋怀素的这封信来的及时,算是帮了大忙。

    又看了一会儿文册,周钧皱眉问道:“收监名册之中,怎么没有康家家主康宗昌的名字?”

    孔攸:“他逃了。”

    周钧:“逃了?!”

    孔攸无奈说道:“就在攸收到主家来信的前一晚,康家家主携带家私,又领着部曲,违反宵禁,逃出城外。”

    周钧心中猜测,怕是剿灭马匪的那一晚,有人逃了出去,又向康宗昌通风报信。

    孔攸又道:“都督府已经派下了通缉,又分发给了各大关所和津渡。”周钧叹了口气:“康宗昌在河西经营多年,怕是狡兔三窟,此番逃脱,很难再找到他了。”

    孔攸躬身道:“让康宗昌逃出城,乃是攸之过错,还请主家责罚。”

    周钧:“此事与你无干,无须自责。”

    说完了这些,周钧放下文册,对孔攸说了罗荼龙部之行。

    孔攸听了,朝周钧说道:“倘若敦煌古道能通商,将来便可利用此路,迁移人口和物资,这样一来,便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周钧:“我有意上书朝廷,寻匠作重建敦煌古道,但这奏疏必须言之有物,需要想些由头。”

    孔攸思考片刻,对周钧说道:“倘若要重建敦煌古道,理由其实有不少。”

    “一、吐蕃和吐谷浑的军队,往年都是从龙勒山入沙州,再北上敦煌。墨离军和豆卢军常常需要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万一前期战事不利,只能龟缩于笼城之中,苦待援军。由于沙州路途遥远,又道行艰难,所以河西的大唐援军,往往要在赶路上耽搁不少时间。如此一来,便使得大唐与吐蕃的北方战线险象环生。所以,快速应对来自吐蕃的威胁,便是修整敦煌古道的第一个理由。”

    “二、天竺和大食商队,东向大唐。由于高昌、伊吾、晋昌这条丝绸之路,位于中线,西方商队不得不北行绕过大漠,路途遥远,耗时太多。所以,有不少来自西方的商队,宁可借道吐蕃,走高原商路,再从陇右进入大唐。这样一来,吐蕃可以从中坐收关税津费,平白截取了本该属于大唐的税金。所以,重开敦煌古道,可以将吐蕃夺取的关税,重新收回至大唐,既增强了国力,又削弱了敌人。”

    “三、安西四镇驻军只有两万战兵,却要面对大食、大小勃律、吐火罗、九姓之国等等多方势力,局势复杂又补给困难。所以,倘若能重建敦煌古道,可以增强中原与安西的联系,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能力。”

    周钧听完,拍手笑道:“伯泓说的这三个理由,个个都是关键。”

    孔攸又说道:“主家,光是有理由还不够,朝廷问起来,怕是还要拿出一个可行的方略。”

    周钧:“不错,金家长行坊此番去往西域,在完成安西都护府的契单之后,我便让他们跟着龙部向导,从沙州大海道返回,重走一遍敦煌古道。”

    孔攸:“倘若此行顺利,便可阚记商路和地图,再报于尚书省。只要能批下来,接下来便只剩最后一个问题了……”

    周钧:“没错,最后一个问题……重建敦煌古道所需要的粮钱。”

    孔攸:“按照大唐以往工造的流程,粮食绢帛和租庸调令,都是由两京和州府共同筹措。敦煌古道年久失修,沿途驿站和道舍早已破损不堪,休整重建怕是要花费甚巨。”

    “先说两京,这几年里朝廷和皇宫开销极大,国库几近告急,重建敦煌古道怕是拨不出多少粮钱;再说州府,敦煌郡的财政本就困苦艰难,连日常开支都难以为继,更别提要负责此等耗费巨大的工程了。”

    周钧听了也是头疼,便朝孔攸问道:“伯泓,依你之见,应该如何做?”

    孔攸:“敦煌古道的重建,对于主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攸有二策,可供主家参考。”

    周钧:“速速道来。”

    孔攸:“策之一,名为借商掌权。敦煌古道工程浩大,又牵涉甚广,办的不好,就要落下一个劳民伤财的罪名。此等差事,犹如烫手的热石,旁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主家身为河西互市监,又是提出重建方略的第一人,可以主动向朝廷请缨,亲自监督敦煌古道的修建,彻底把握住这条商路的管控权。”ъ

    “策之二,名为共同筹资。重建所用的钱粮,倘若让朝廷和州府来出,怕是无法筹措。但是,如果向朝廷提议,向民间商贾借贷,令他们协助出资,来筹措重建的用度,再将这条商路的关税收入,取出一部分,用来偿还民间,并且答应所有借贷商贾,可拥有优先通行权。这样一来,朝廷和州府不仅不用出钱,而且重建了敦煌古道,还可以每年都收取到关税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