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吐蕃
作者:百似水   圣唐时代最新章节     
    那些没有门路的读书人,为了读书只能是到处借书抄书,再借书再抄书,穷其一生,只能沦落成一本本书的奴隶。
    李奇深知这一点,于是在现在的大唐,有大量的专业人士在收集和整理能搜集到的一切书籍,而且还有人在做活字印刷成一本本的书摆在大街书店里售卖。
    而这里的书籍分门别类,种类非常全,涉及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售卖的价格也是极低的,基本也就是收个成本费而已!、
    但是也只有在长安、洛阳、汉症成都等地有这种官方的书店,这主要是人员偏僻的地方实在是不合适设置书店。
    这个办法是李奇提出的,由敬翔负责实施的,不只是为了让下读书人有书可读,还要将读书人聚集在这些主要城市郑
    也是仅仅是这一个举措,就使得很多读书人纷纷向这些城市聚集,纷纷赞赏大唐的这个举措,这就是敬翔的打算。
    李奇也没有想到,只是开了一个书店而已,就吸引了下读书饶赞扬和支持。
    大唐没有进行过科举考试,但是举行过几次人员的选拔,就是教师、郎症还有底层的一些办事人员。
    李奇一直觉得官员的任命要慎之又慎,一个好官员不好找,但是一个花言巧语的官员,却是比比皆是。
    李奇对不务正业的官员是深恶痛绝,对于大唐曾经的官场,李奇是有些不屑一鼓。
    虽然曾经的大唐,是如茨辉煌,如茨耀眼,简直就是历史上的一场荣耀的盛宴。
    但是官员结构,还有他们的秉持的一些观念,始终没有逃脱出一个三百年的期限魔咒。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史上的一些皇帝的确是如此想的,更是如此做得。
    大部分的王朝,都是自己被自己搞死的,要不就是被周边的不间断的骚扰,而逐渐衰弱的。
    而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官员肆意妄为的贪婪,而使得国力日渐衰弱,而被别的势力乘虚而入。
    李奇觉得国家之所以称之为“国家!”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是先有家还是先有国呢!
    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令人不可琢磨!李奇就觉得国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的,而国却是保障了家庭的安全和生存!
    那么前提就是要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国都没有了,看看被拆毁的长安,就知道没有国家保护的家庭,不是家破就是人亡!
    但是国家想繁荣强盛,长久不衰,就得让自己的国民富足才行,国家的强盛是需要国家给国民提供可生存的土壤。
    而么一个家庭却是要给国家交税,以支撑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是要一大局为重,而不是与民争利。
    就像现在的大唐提供给民众书店,学校,医院,而民众给国家交税,大唐再也没有了民夫徭役之。
    民众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给官府做工,例如修桥修路,这样的事情,国家不做的话,估计任何一个豪门大户也不可能将这件事情做好。
    李奇对于道路的建设很重视,重视的结果就是,城与城之间的主要道路是首要的任务。
    城与城之间的道路,还有桥梁的修建,可以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加快商品变现的时间,这才是首要的目标。
    民众的需求可以用衣食住行来解释,有衣穿才能出门,这是道德教育,而有衣穿才能出去找吃的,而吃的好、吃得饱,才能考虑解决住房舒适的问题。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一种境界,对于普通百姓来,食肉是一种需求,也是很重要的需求。
    只有那种无病呻吟的文人,才会考虑有没有竹子的问题!而对于百姓来,那些竹子不就在自己的身前身后吗?
    百姓将竹子作为一种资源,不管是用作建屋还是制作工具,还是制作成各种的家具用品,百姓只把他作为老爷只给自己的宝贵财富。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文人却没有竹子就让人显的俗套,可是百姓却是觉得肉才是生存之本。
    能吃饱和雅俗两个事情上面,百姓更倾向于与吃肉,而这些人却是觉得吃不吃肉无妨!我就喜欢吃粗粮,吃野菜,住竹屋才显得高雅!
    可是百姓是很现实的,吃饱始终是百姓首要的要求,而睡在竹屋里的人,似乎都讨厌这种居住环境吧!
    就连那些竹乡,也存在着深宅大院,也有着传世经典建筑,你在盖屋子的时候,还在考虑是用夯土为墙,还是土砖还是石头的时候!人家已经就连地砖都已经是水磨砖了。
    人家还在考虑竹雕、木雕、砖雕,不是太湖石,泰山石,都不好意思往家里搬,什么红木、紫檀、沉香木了。
    同样是吃,你觉得自己要考虑养生,还需要保养身体,需要雅致的时候,普通的百姓却是吃都吃不饱!
    百姓有衣穿、能吃饱、住的好以后,才会考虑行的问题,行指的是远行,古时百姓活动的范围不超过三十里。
    只有有了钱之后,才会考虑远行求学,又或是经商,这些都和车架牛马离不开。
    李奇建修桥修路,在道路两侧建立驿站,以方便百姓出行,也是为了方便百姓经商、出游、求学、访友的需求。
    而且在道路两边还有很多的便民设施,李奇就是希望民众大量的流动起来,只有人员流动,货物流动起来,才能使大唐的市场繁荣起来。
    而大唐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修建一条从长安直达疏勒城的直道,也就是现在的告诉公路。
    原来的秦直道,创造了一个奇迹,使得秦朝大军从咸阳敦化境内直达内蒙境内。
    李奇就在这一条秦直道的基础上,从新长安向北经延州一路到晋阳、朔州、云州。
    另一路则是到夏州、怀远,再次又分成两路,一路北上草原腹地的丰州再向东经阴山直到云州。
    而从怀远出来之后,却是一路向西到凉州,再由凉州一路向西到甘州、肃州、沙洲,过阳关之后经蒲昌海到焉耆(yanqi),龟兹。
    在龟兹建立龟兹城,这座城将作为疏勒城的附属城存在,在这里将建立巨量的存储系统,主要存储粮草以及军械物资。
    再由龟兹修建一条战略公路直达疏勒城,疏勒城在李奇的和统帅部的规划中,将承担极大的任务。
    疏勒城将成为大唐西部的中心城市,这里将成为大唐收复西部的绝对中心,主要还是要对付吐蕃。
    吐蕃地处高原,即便是大唐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收复吐蕃,不但没有收复吐蕃,还饱受吐蕃的侵扰。
    现在的吐蕃依然强大,并且占领了大勃律,打通了前出西域的通道,而大勃律距离疏勒城只有不到三百里。
    疏勒城的建立,也是为了打击大勃律,收复大勃律的战争一触即发。
    在大勃律驻有吐蕃精锐十五万人,吐蕃人凶残成性,致使当地的胡人牧民大受其害。
    大唐一直对吐蕃都是采取守势,只防守不进攻,对于吐蕃的侵扰也是以驱散为主。
    这是李奇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想收复吐蕃很容易,只要派兵上去就行了,但是大唐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吐蕃,而不是一个安定团结的吐蕃。
    但是想真正安抚吐蕃人,却是不容易!这里的生活环境极差,大唐几百年都没有收复吐蕃,真的不是大唐不努力,而是吐蕃碰到了几千年来,难得的一个好气候罢了!
    这几百年来,吐蕃地区温暖潮湿,降雨量的增加,使得吐蕃高原产生了大量的可耕种土地,因此粮食大量产出。
    有了粮食之后,人口相应的增加,也就又加剧了粮食的消耗,而海量的粮食消耗,又使得人口的增加。
    如此一来,吐蕃地区的恶略环境,终于使得吐蕃人开始了进攻平原地区,他们进攻西域,也是看中了西域的地广人稀。
    而占领成都地区,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在长期和大唐的交往中,对于大唐腹地的繁华,真的是让他们看的是眼花缭乱。
    吐蕃士兵长期在高原生活,有着更好血氧饱和能力,他们下到低海拔地区作战,简直就像是吸氧一般,容易使人兴奋。
    这就是吐蕃士兵,能征善战的原因之一,而大唐士兵上到高原作战,却是就像是有病了一般,上不来气,用不上劲,就连奔跑都成了奢望。
    而不仅仅是士兵如此,就连拉拽粮草物资的牛马也是如此,几万人想攻打吐蕃,简直就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
    甘肃地区海拔,是一千米到三千米,而成都地区的海拔是五百米,而再往西部去,那就是越来越高,高的地区四五千,平均也得有三千左右。
    吐蕃人时代生活于此,早就习惯了这里恶略的环境,可是大唐军人初上吐蕃,根本就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就连呼吸也成为了一种渴求。
    伴随呼吸的困难,还有头疼以及视力减弱,使得士兵大量不正常减员,都不用吐蕃兵,自己就被大自然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