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研讨会(2)
作者:创里有作   重生之工艺强国最新章节     
    如果方翰民承认加氢催化新工艺完全由红星制药厂自主研发,不仅不是事实,李教授也不会相信,还会给他留下一个自吹自擂的印象。要不是自主开发,这项技术又来自何处呢?因为李教授清楚,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机构开发这项技术。

    考虑再三,方翰民只好模棱两可地回答:“对于加氢催化新工艺,光靠红星制药厂的现有条件,是不可能开发成功的,但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一些借鉴。”

    “借鉴?我知道国内没有任何机构开发过这项技术,你们向谁借鉴?”不出所料,李教授有此疑问。

    虽然在预料之中,这个问题却不好回答,无论如何,方翰民不可能告诉李教授,这项技术来自于穿越者经历的二十一世纪。

    没法从国内借鉴,方翰民只能搬出老套路,“实际上,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最新技术资料。”

    李教授饶有兴趣地追问道:“哦,这些最新技术资料是从那里借鉴的?”

    “有一本巴拉克和威廉姆斯合著的《制药工艺开发》,那里面阐述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我们从那本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巴拉克和威廉姆斯合著的《制药工艺开发》?英文版的吧?我没听说过这本书,”李教授提高了嗓音,“各位,你们知道这本书吗?”

    “新出版的英文版《制药工艺开发》?没听说过。”在座的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说。

    几年前,方翰民也是用这唬人的书名搪塞二车间技术员老吴,这本书当然确有其实,但那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的制药科技专著,穿越者在牛津大学读博期间曾认真研读过,在一九八零年代,该书作者还没大学毕业,方翰民所言,完全是子虚乌有。

    虽然现场专家谁也没听说过这本书,但方翰民说得有鼻子有眼,李教授也就基本上信以为真了,毕竟他知道,科研工作,借鉴前人或旁人已有的知识,是常有的事,就连牛顿都说自己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加上高起点的参考资料,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你们做得很好,为你们的成果干杯!”李教授再次举杯。

    出于好奇,本来还有专家想打听方翰民的高等教育背景,被他抛出的这个书名给挡回去了,在他们看来,方翰民连外国原版的技术专著都这么熟悉,其学历背景自然深厚。

    因为第二天要开会,晚宴延续的时间并不长,方翰民以晚辈的身份,象征性地向各位专家敬酒后,不到八点就结束了。

    回到宾馆,方翰民没有急于休息,他拿出准备宣读的论文,仔细看了一遍,并对重点部分进行了标注。对于穿越者,宣读论文不是什么大事,但方翰民做事,历来讲究有条不紊。

    ......

    第二天上午八点二十,“全国制药科技研讨会”在华泰宾馆的会议大厅举行,研讨会由《制药科技》杂志社许主编主持,老许首先发表了简短致辞,随后进入论文宣读环节。

    也许为了凸显方翰民的地位,在安排出场顺序时,许主编把方翰民排在第一位,而出席本次研讨会名气最大的专家费教授,由他压轴,最后宣读他提交的论文,这也显示出对费教授足够的尊重。

    宣读论文只是展示科研成果的形式之一,组委会选择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在研讨会上宣读,主要是看重论文涉及科研项目的意义和技术水平,意在引起与会者的重视。

    方翰民宣读的论文,半年多前就在许主编他们的《制药科技》杂志上发表过,老许认为该论文涉及的催化加氢还原技术在国内具有开创性,有必要让国内同行更多地了解这项技术,所以,他让方翰民第一个出场宣读论文,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

    对于那些已经在杂志上读到过这篇论文的与会者,听见论文作者亲自宣读这篇论文,有一种特别的新奇感,而首次知道这篇论文的参会者,马上向会务组提出购买刊登论文的期刊,组委会很有经验,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

    根据安排,三天会期的头两天,会议内容是论文宣读、行业领导和专家报告,第三天是与会者跟行业专家们互动。

    进入论文宣读环节,方翰民第一个出场,许主编对方翰民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方翰民以平静、清晰和干脆利落的语言,宣读了自己发表在《制药科技》杂志上的第三篇论文,该论文涉及钯碳催化剂在加氢还原过程中的应用。

    让听众没有想到的是,论文作者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那些已经在《制药科技》杂志上读到过这篇论文的参会者,以为该论文作者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或者布满沧桑的中年专家;首次知道这篇论文的参会人员,不敢相信该论文出自这个年轻人之手。

    因为完全颠覆了一般人的印象,也许出于好奇,在方翰民宣读论文过程中,除了扩音器中的声音,台下一片安静。

    二十分钟后,方翰民的论文宣读完毕,他礼貌地对听众说了声“谢谢!”

    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持续时间足有一分钟。

    在第二位出场人员宣读论文的时候,许主编把方翰民叫到一边,“方科长,我有个临时请求,想麻烦你一下。”

    “许主编不要客气,请问你有什么事?”

    “我想请你在明天做一个有关‘制药科技发展趋势’的报告,有点唐突,事先没来得及告诉你,实在不好意思,不知方科长能不能利用今天的时间,准备一下?”这是老许跟方翰民见面后,突然冒出来的想法,他认为方翰民这么年轻,说不定有一些奇思妙想,如果说出来,将会给本次研讨会增添新的内容。

    “这个......,”方翰民想了想,许主编跟自己一见如故,盛情款待,如果拒绝,有点说不过去,“好吧,我尽最大努力。”

    “谢谢方科长!报告内容不用太长,十几分钟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方翰民来说,老许出的题目没有什么新意,所谓“制药科技发展趋势”,跟红星制药厂的科技发展规划几乎一致,而红星制药厂的科技发展规划,就是由方翰民亲自制定的,只不过红星制药厂的规划非常具体,研讨会的报告阐述一下大方向就可以了,泛泛而谈,倒不是难事。

    方翰民并未耽误白天的论文发布会,虽然没有随身携带红星制药厂的科技发展规划,凭借其记忆,晚饭后,他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就准备好了报告材料。

    研讨会第二天,许主编首先邀请医药行业有关领导作报告,主要涉及全国西药行业的产供销形势,以及一些政策方面的导向。随后,业内专家又对各自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轮到方翰民发言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左右。

    看见方翰民再次走向发言席,听见许主编对报告题目的介绍,参会人员大多感到很诧异,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仅宣读了高水平论文,还要就制药科技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行业内的顶级专家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些,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他究竟有什么背景?

    就在人们惊愕不已的时候,方翰民已经坐在发言席侃侃而谈,“首先声明一下,这是许主编临时交代的任务,没有准备,只能谈一些浅见,不当之处,请专家们海涵。谈到制药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的理解,这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新医药产品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与会者的心,台下迅速安静下来,包括与会的各位专家都想知道,这么大的题目,方翰民从哪方面说起。

    “就医药新产品而言,我认为国内现有产品普遍比较老化,疗效有限,毒副作用却都比较大。举个例子,现在临床上大量使用的几种消炎药,在几年之内应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抗生素。即使有了抗生素,因为其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的不同,也要继续改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至于抗病毒药物,现在不仅品种少,而且疗效差,很难满足临床需要。还有循环方面的药物,随着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将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这方方面的药物少之又少,需要业界尽快重视起来。例子很多,因为时间有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顿了顿,方翰民继续说道:“至于制药行业的工艺技术,总趋势当然是朝着环保、高效、低耗、节能和绿色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的催化加氢新工艺,不仅解决了老工艺的污染问题,还使收率和产品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当然,总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在新工艺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在这方面,生物工程技术值得重点关注。”......

    因为开讲后就有点任意发挥,演讲的内容早已超出了拟定的大纲,原定二十分钟的演讲,持续了半小时,方翰民看了看表,意识到超时,他马上刹住车,“不好意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啰啰嗦嗦这么多,到此结束吧。谢谢大家!”

    听众们沉浸在方翰民的演讲中,当他起身离开发言席时,大家才送给他十分热烈的掌声......。

    晚餐时,昨晚的几位专家执意邀请方翰民跟他们一桌,许总编今晚要陪领导,他跟费教授和方翰民等人打过招呼就走了。

    “老许不喝酒,他在不在无所谓,咱们自由发挥岂不更好!方科长,咱俩挨着。”李教授很随性。

    “对,为了方科长的精彩演讲,李教授一定要跟方科长多喝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