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当皇帝的乐趣(求月票!)
…
李存最近真是有些春风得意。
出兵伐金之前,大乾王朝的大量文官和文人都认为,伐金的战争定会损兵折将、增加大乾王朝的财政负担。
尤其是,后来大乾王朝伐金伐了一半,又突然去灭高丽。
那时,差不多得有七八成的文官和更多的文人在唱衰大乾王朝,在说李存做错了。
结果,大乾王朝除了出兵之初花了点钱粮以外,在之后的战争过中,就再没用大乾朝廷出过钱粮,更没有向百姓加过税,也没有无偿征发过普通农夫参战,战争期间,内地凡有水旱灾害,大乾朝廷都及时又充足的拨款、拨粮赈济,关键,内地的发展,丝毫都没有耽误,比如,不算战争收入,大乾王朝的财政收入都比开战前增长了差不多三成,比如,大乾王朝的粮食比开战前又增产了差不多一倍,再比如,大乾朝廷计划在内地修建的几大干线如今几乎全部竣工。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乾朝廷才能及时又充足的赈济灾民。
而且,就是开战之初花费的那点钱粮,在打下了辽东时,就已经上百倍的赚了回来。
后来,在辽东赚得那些钱粮,连建设辽东的港口、铁路以及治理辽东都够用了,并且还有不少剩余。
而剩余的那些钱粮,就足够支持大乾王朝伐高丽的了。
等到大乾王朝一战就打下高丽王朝的都城开京罗城,得到了高丽王朝三百来年的积累。
不仅打高丽和打金国的钱够了,在高丽和东北建铁路、建设港口以及治理这两块新得的广阔疆土的钱都够了。
等到大乾王朝灭掉金国,获得女真人从大辽帝国和高丽王朝那里不择手段掠夺和勒索甚至不惜盗墓聚集起来的金银珠宝了以后,大乾王朝算是赚大发了。
——粗略估计一下,大乾王朝至少赚了五年的财政收入,而且这还不算进入李存私库里的数之不尽的金银和奇珍异宝。
关键,大乾王朝的版图扩大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关键的关键,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胡患问题,有望被李存彻底解决。
另外,打下箕地和东北地区以后,大乾王朝的很多文官和文人才知道,这两个地方都有大量的耕地,尤其是东北地区,那里的黑土地让懂耕种的文官和文人震惊得下巴差点没掉到地上!
——这些文官和文人万万没想到,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宝地!后来,大乾朝廷派去东北地区勘探的官吏,探得了大量煤矿、铁矿木材等资源。
这无疑进一步证明了李存的远见。
这时,肯定不会再有文官和文人责怪李存发动伐金、伐高丽的战争了,相反,很多文官和文人开始对李存歌功颂德,尤其是岳飞等人在乾金决战中大败金兀术,宇文黄中率领上京城中的军民投降大乾王朝,金国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以后,李存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文官和文人对自己歌功颂德的声音。
而这回李存没再像之前那样,始终一声不吭,不跟这些文官和文人一般见识了。
相反,这回李存非常高调的写了一篇《开惑论》。
明面上,李存表示自己只是为了消除众人的疑惑,避免重返迷误,才特仿汉代王褒《四子讲德论》的问答方式,写了这篇《开惑论》,采用纵横家的口气,假设春秋硕如、臻成大夫和信天主人三人,李存居于掌握全局的地位,充分运用三个虚构人物的讨论之妙,达到“宣风化于众庶”的效果。
实际上,李存则是对自己发动伐金之战前只得到极少数大乾王朝的官员支持这件事,以及打仗过程中还有不少文官和文人在唱衰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久久不能平复自己心中的这口怨气,才写下了这篇《开惑论》。
在这篇《开惑论》中,李存陈说自己发动这两场战争的真实理由:“伐金、伐高丽是大乾中枢秘密决定的,战争讲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哪能向每个人都加以解释?金太宗驾崩,不将皇位传其子完颜宗磐而将皇位传给其孙完颜亶这个黄口小儿,完颜亶刚一上位,就与其养父完颜宗干等人迫不及待的改制,致使金国内部矛盾重重,内斗不断,自相残杀,空耗国力、军力,战胜金国的时机就此一瞬。”
李存表示:“如果不是朕看准时机果断出兵,怎么有机会将困扰我汉家王朝数千年的胡患彻底终结?我如果被怯儒所阻挠,那才是彻彻底底的昏君,彻彻底底的鼠目寸光,彻彻底底的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李存甚至忍不住吐槽了这些文官和文人:“很多人甚至五谷不分,又岂能明白东北对我大乾的意义?”
可以看得出来,连着灭了两国,将大乾王朝的版图扩大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李存,多少有点飘了,至少是不愿意再忍这些只会说风凉话的文官和文人。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
没有人能够切身体会到,在此之前,这些自以为是的文官和文人给李存所带来的烦躁。
这么说吧,但凡李存的意志力稍稍有点不坚定,可能都会让这些文官和文人带偏放弃了伐金和伐高丽,进而放弃了大乾王朝甚至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计。
如今,李存用酣畅淋漓的大胜狠狠地打了这些文官和文人的脸,又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和决策能力以及英明神武。
这种情况下,李存就是明着骂这些目光短浅的文官和文人两句,他们都不会吱声的,更何况,李存还加以了掩饰,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人站出来捡骂了。
不过——
事后,李存自己寻思过味来,觉得自己有点太小家子气了。
不管怎么说,一些文官和一些文人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他们希望自己不要穷兵黩武,将拥有大好前景的大乾王朝带入衰败甚至是灭亡之境。
这种事,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明皇。
前半生,唐明皇英明神武,堪比汉武唐宗。
后半生,唐明皇昏庸至极,差点没断送了大唐王朝,名列昏君榜。
有唐明皇这样的例子在前,这些文官和文人有些担忧,也很正常,毕竟,并不是谁都跟自己一样,经过信息大爆炸的洗礼,是一个挂逼。
于是,转天李存又写下了一篇《求谏赋》。
在这篇《求谏赋》中,李存直言不讳的表示:无论哪个朝代的衰落,包括它的灭亡,都是不值得同情、不值得惋惜的。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朝代灭亡,都是因为其内部先出了问题,比如说,皇帝昏庸,贪腐,奸臣当道,政令不合理,导致朝纲的混乱,进而导致王朝衰败甚至是王朝灭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全国官民用鲜血甚至是生命堆积而成的,所以,大乾王朝并不是自己这一家一姓的,而是大乾王朝所有官民共同的家园。
一个优秀的王朝,能够让弱者有勇气,让强者有所敬畏,让权力有所制止,让恶人行善,让善人不畏惧恶人。
只有这样的才能够让王朝稳定,长盛不衰,长治久安。
朕虽是皇帝,却眼不能观六路,耳不能听八方,不可能面面俱到。
李存明确表示,朝中大臣都肩负着直言的职责,当朕在做出某些决策当中存在偏颇的思想之时,需要大臣敢于站出来指出朕的问题。
李存还明确表示,自己的目标就是:“下情必得上通”,“外事必闻”。使自己与宰执大臣能较为真实地了解其时的社会动态,人心背向。使自己与宰执大臣在处理军国大事,在制定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措施时,能做到比较符合客观情况,减少失误……
经过后世信息大爆炸洗礼过的李存,早就认识到了,作为帝王如果不求谏纳谏,不知晓民声,其治下的王朝迟早会灭亡。
就像历史上的隋朝,隋炀帝偏信拒谏,结果二世而亡。
——元人戈直曾说,隋炀帝失去天下的原因有很多,而最大的原因就是拒绝纳谏,不听下属及百姓的声音。李世民得天下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求谏纳谏,重视臣民的意见。
耳闻目睹过太多这样惨痛的历史教训的李存,当然不愿重踏杨广的覆撤,而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李世民那样的千古一帝。
还有,封建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普天之下英非王土,率土之滨英非王臣,皇帝高于一切,集所有大权于一身,对皇帝没有任何监督机制。
——虽然历朝历代都设有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司职监察,谏争之臣,但绝大多数只是监督、纠察臣僚,对于皇帝则形同虚设。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属于平庸无能,或腐败昏暴之类;只有极少数励精图治的皇帝,不但注重发挥监察、谏议部门的作用,而且让所有臣下来监察自己,并接纳各类臣属的谏议。
而李存当然想当后者了。
在李存刚刚连着灭高丽、金国两个国家,彻底收复辽东、箕地及东北,大大的开疆拓土,功盖古今之时,能写出《求谏赋》这样的求谏纳谏的文章。
再联想到前一日李存写下的《开惑论》。
李存只是发发牢骚、吐吐槽,说得也是实情,并没有什么错。
但就是因为李存担心,自己的做法,会阻碍了自己的视听,在没有任何人劝谏李存的情况下,李存自己就及时改正了过来。
这让很多文官、文人都激动得落泪,庆幸他们遇到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明君,哪怕他们的意见提错了,李存也不跟他们计较。
——要知道,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个自负的暴君的话,那他们如此乱说话,不仅会葬送了自己的未来,没准还会受到惩处。
关键,一直以来,李存都从谏如流,奖励、重用积极谏争之臣,严励惩处阻言塞路者,鄙视阿臾奉承之人,在有人向李存提出意见之时,李存也愿意慷慨接受,积极改正。
这谁都能看得出来,李存是真的虚怀纳谏,而不是像很多皇帝那样,只做做样子而已。
于是,以陈公辅、胡铨、李光等为重要骨干的速争之臣,他们对朝廷军国大事,以致李存的生活琐事,都遇事进尽忠言;影响所及,大小臣僚,上至宰执大臣,下至九品芝麻官的县丞,傍及皇后、太子、皇子,甚至宫中的妃嫔,都纷纷进谏,在朝廷内外,形成了大家议政的群言堂的良好局面。
这一局面,使李存得以集思广益,更好施政,确保了李存成为戒骄奢、体恤下情的明君,杜绝了很多朝代无人敢进谏,只有皇帝或某些权臣独断专横的局面,还避免了大乾王朝的政策出现重大的失误。
比如这次,李存求谏了之后,陈公辅就劝李存执行“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施政方针。
李存欣然采纳了陈公辅的建议,与一众宰执一同执行了陈公辅提出的施政方针。
另外,李光、胡铨等人建议,合并郡县,精简机构、裁减人员,重知府、县令之选,专信大臣、注意发挥臣下的作用,不让宦官干预政事等重大施政举措。
还有,不少贪官污吏,尤其是引起民怨的贪官污吏被举报了出来。
总之,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谏言,李存全都一一采纳。
这使得大乾王朝变得更加政通人和、朗朗乾坤。
当然,也有一些不开眼的家伙,竟然又盯上了李存的后宫。
一些大臣表示,李存的女人实在是太多了,竟然快两万人了,而且这次一下子就增加了三千多人,希望李存可以精简后宫人数;
还有人认为,人各有女媳,李存抢占敌人的妻女,有伤天和,希望李存能得饶人处且饶人,改正这个野蛮行为;
另外还有一些人则劝李存节欲,不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女人身上……
对于这类的谏言,李存一概不听。
开玩笑呢!朕当皇帝,就这点乐趣了,这你们竟然还想剥夺,也太没人性了。
不仅如此,李存还将用实际行动来告诉这些人:在这件事上,朕就是死性不改了,以后谁都别再劝朕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