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技术标准与三视图法
鱼煮好了,开吃。几块鱼籽给了弟弟,鱼籽肯定是很好吃的,李孟羲自顾吃鱼,白水煮鱼,则不那么好吃。没有调料的关系,连盐也不多,白水煮的鱼肉味道寡淡,除了鱼肉嫩一点稍微有点鱼肉的鲜嫩以外,更多的是土腥味儿。这味道,不说跟真正的畜类的肉比了,连牛肠都比不过。要是有点花椒叶就好了。做鱼的时候,摘一点花椒叶,往水里一放,既能去腥,又能增味。花椒可是中国原产的调味料,而且花椒树四季常青,一年四季都能摘叶子来当做调味品。特别是花椒籽,在李孟羲的学生时代,花椒籽堪称是吃饭时候的噩梦,菜里要是有花椒籽没看见,一口咬到,整张嘴全麻了。虽说,前世那么讨厌花椒。但如今,调味料稀少,要有一些花椒籽,放在鱼汤里,真能增味不少。因为白水煮鱼不好吃,李孟羲就想到了调料,就想到了陈皮,陈皮也是一种中国原生的调味料,陈皮是从某种树上扒下来的树皮。除陈皮以外,还有草果,即丁香的果子。还有蒜苗,姜,葱花。八角好像是沿着丝绸之路运送过来的,好像不是中国原产,弄不到的。还有胡椒,也弄不到。孜然,也弄不到。辣椒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没有辣椒,但是,中国本土也有一种有辣味味道跟辣椒比较接近的植物,即,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曾经看一个美食节目,李孟羲才了解到原来茱萸也是古代的调味品。若以茱萸代替辣椒,那很多好吃的菜就能做了。什么茱萸炒鸡蛋,青茱萸炒肉,等等等等。越想越觉得好吃,连带着,李孟羲吃着寡淡无味的鱼肉,也不觉之间吃的啊呜啊呜的。鱼肉无味,关羽刘备见李孟羲吃的很欢,一脸疑惑,鱼肉有那么好吃吗。带着疑惑,关羽夹起一块鱼肉细细品尝,没有啊,还是寡淡,并不好吃的啊。啃光了一条鱼,鱼吃的只剩刺,犹豫了下,李孟羲直接下手,掰断鱼刺,然后拿起鱼头,吸鱼脑吃。他如此举动,刘备关羽皆十分好奇,连正吃鱼籽的弟弟此时也放下了手中的鱼籽,抬头看着吸鱼头吸的滋滋响的哥哥,哇,什么吗,那么好吃的,弟弟想。“羲儿,还有鱼肉,你吃鱼头做甚?”刘备起身就要给李孟羲拿鱼。李孟羲摆手拒绝,“不,我吃鱼脑,鱼脑可好吃了。”奇了,鱼脑怎么吃,刘备关羽大奇。李孟羲给关羽刘备二人指了指鱼头可以吸出鱼脑的位置,刘备关羽二人手拿鱼头,将信将疑的拿起试了一下。鱼脑果然美味。虽然鱼脑和鱼肉一样,也没有用调料,但是,不知为什么,好像好多生物的脑髓都很美味,猪脑美味,鱼脑也美味。刘备关羽两人吸完鱼脑,鲜美的鱼脑让两人意犹未尽。“哥哥,俺也想吃鱼头。”弟弟眼巴巴的看着李孟羲。李孟羲从瓦罐里捞了一只鱼头,丢给弟弟让他拿去啃去。吃完饭,较往常饱的多。李孟羲吃了一条半鱼,弟弟吃了好几块鱼籽,并一个鱼头。吃完饭,正好有时间,刘备关羽和李孟羲闲谈了一些事情。李孟羲谈到,把鱼先分于战兵和妇孺两营,待民夫营有了规制,再把鱼也分给民夫营不迟。刘备和关羽皆认可。还有,关于捕鱼这件事。夜还早,不知明日赶路,傍晚扎营时,于扎营之地五里以内,是否还能遇到河流。而且,其实晚上,拿着火把一样可以捕鱼。鱼塘李孟羲很熟悉。小时候外婆家门前就有鱼塘,每天早上的时候,塘里的鱼群都游在水面上,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而当太阳升起,鱼就潜入水里不见了。李孟羲猜测,可能是因为光线的原因,鱼的眼睛受不了强光,所以当太阳高的时候,鱼潜到深水了。也可能是太阳毒辣的时候,水面被晒得很热,上层的水被晒的很热,鱼呆着不舒服,于是潜到水底了。不管是哪种原因,晚上要是撒网捕鱼,说不定效率更高了呢。李孟羲对网鱼之事,极感兴趣的。当李孟羲说到,【白日鱼蛰伏,晨晚鱼露水】,刘备关羽皆讶然。“当真如此?”关羽问。“额,大抵如此。”李孟羲回道。可能跟鱼的种类也有关吧,反正小时候外婆家的鱼塘,早晨起来,鱼都浮在水面了。连夜捉鱼,或许可行。关羽想了想,对捕鱼的细则做了补充,“岸旁水浅,若乘舟至河水中央,再撒网捕鱼,则鱼获更多。”听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不由眼睛一亮。的确啊,站在岸边往河里撒网,能捕捞的范围就那么一点而已。要是有个小船,在水面走,说不定见哪里有鱼群了,还可以把渔船悄悄划过去,一网朝鱼窝里撒去,网获众多。“可舟船太大,轻小如竹排,以我军车马,亦难自带。”关羽摇头说着。关羽想到了做一些小船,每日捕鱼时带着船去河流上捕鱼,更加高效。可关羽也想到了运力问题,就算马车有空闲,可马车也装不下哪怕最小的船。关羽认为船太大,车拉不动。而李孟羲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李孟羲比关羽稍懂技术。真的有能被车拉着走甚至被人扛起就走的小船。根据前世的所见,李孟羲想到了一种很小的鱼鹰小船,何为鱼鹰小船呢,是一种船体成h形的船。这种船,是两个小的船体中间用杠子连起的,两边的船体加中间的木杠,刚好就是h型的。这种船李孟羲见过,可以说,这种鱼鹰小船,简直是能做出的的结构最简单最轻的船了。捕鱼人捕鱼的时候,小船放进水里,两只脚分别踩在两船体上,左右两个船体,船舱形状和香蕉类似,船舱又窄又深,人踩上去,两边的船体半陷入水中。小小的鱼鹰小船,其浮力也就顶多能承载两个人的重量,用来载人不行,用来捕鱼完全够用。足够轻便,是鱼鹰小舟最大的优点。一个鱼鹰小船,重几十斤而已,一个成年人扛着走一天都没得问题。鱼鹰小船精巧的轻量船型,正适合义军当前。李孟羲迫不及待的鱼鹰舟相关告诉关羽。关羽听完,目露疑惑。按关羽的常识,就是最小的独木舟,车也放不下啊,再者,独木舟人还不能站的上去,不能用于捕鱼。李孟羲说的鱼鹰小舟,不仅一人能扛的动,一人还能操舟,还能站在舟上撒网捕鱼,关羽有些不信。“这样,待我明日,去找木匠营,把鱼鹰舟做出来,再一看究竟。择时不如撞时,两位稍等,我去木匠营,去去就回。”说完李孟羲便迫不及待的走掉了。“俺也去!”弟弟在后边追。李孟羲风风火火的样子,刘备不由摇头,“走,云长,你我同去看看。”——李孟羲到了木匠营,在热火朝天的木工工地,从人群中找到了鲁犁,李孟羲拉着鲁犁,就跟他说鱼鹰舟的构造。李孟羲噼里啪啦讲了一通,鲁犁脸色迷茫。见鲁犁如此,李孟羲不得已,抽出腰间的短刀,在地上画了鱼鹰舟外形。要说,李孟羲画简图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可是,图画完之后,鲁犁还是看不出这个奇怪的玩意儿,怎么就是船了。李孟羲看着满脸不解的鲁犁,意识到,完了,沟通终于出现问题了。之前和鲁犁沟通做抽屉,做板车什么的,都还算简单,沟通起来没多大问题,现在的鱼鹰小舟,复杂了一些,抽象了一些,沟通起来,难度很大。由此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了方便和规范,出现了三视图,三视图能完美的表现出立体结构的全部外形特征。工业时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单看零件外表,可能看不懂是什么,但一看三视图,就能看明白了。而且,一个零件的三视图,给任何一个工程人员,只要是受过正规教育的工程人员全都能看懂。很厉害的是,一幅三视图,拿给全国几百万受过正规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看,这几百万人,全部都能看懂。三视图和工业标准规范化,意义重大。试问大汉的工匠,一个工匠能否把自己要做的东西,画成图纸,把设计思路完全给千里以外的另一个工匠呢。不可能。而如果有三视图,这两个工匠又经过三视图的培育,都懂三视图,沟通就不成问题了。一纸书信,能让天南地北的两个素不相识的工匠能够看懂彼此的设计思路,这一点,对技术发展和交流的促进,是划时代的。李孟羲想到。李孟羲还不知道的是,就因为他今日的这个想法,他亲手开启了自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之后华夏历史上第二次重要技术标准的大一统。始皇帝陛下,统一的度量衡。三视图法,统一的是所有的兵器,农具,稍微复杂一点的任何器械造物,所有工件制作与图纸绘制的标准和规则。三视图要说不难,李孟羲接触三视图相关知识,是在初一数学课。真正难的课程,不至于初一就学,既然初一能学,那按难度循序渐进来推测,三视图也就比四则运算和方程稍难一点而已。难度不大就意味着,可以大肆推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娱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