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这日找来匠人,准备酿酒。军中粮草贵乏的现在,为何李孟羲偏偏还要浪费粮食酿酒?这是因为,李孟羲深知技术研发的时间,动辄将以年月计,研发周期极其漫长,按涿州军近况,估计得等一年之后,粮食才能勉强殷实,可要等到一年之后再去酿酒,就耽误了一年研发时间。试问,人生能有几个一年啊,耽误掉一年,何其可惜。故,李孟羲觉得,生产跟攀升科技是两种互不干扰的科技线,生产可以等万事俱备才去生产,但科技研发任何时间都能进行。李孟羲从全军找来了三十多个据说会酿酒的人,然后,一个个私下问酿酒技术相关。问了一遍,匠人们大多吞吞吐吐不想说酿酒手艺。李孟羲对此能够理解,在古代,技术毕竟是吃饭的本钱,匠人们把酿酒技术藏着掖着,容易理解。只有三五人略说了一点酿酒相关。一人道,“酿酒冬天不行,得夏天以后,野地里寻剌子草,剌子草加米麦活好,放坛子里封好,放半年,就能成酒。”李孟羲不知剌子草到底是何物,他猜测,这种草可能带有某种酶,可以发酵粮食,从而酿酒。又有人说,“天不冷了,活点白面,面放阴凉处,等面发酸有味儿,再取面就着高粱拌拌,再加水封坛。”当李孟羲听到这个酿酒方法时,李孟羲就顿时想起,这个活面放阴凉处的方法,怎么跟做酵子一样?所谓酵子,农村用来发面蒸馒头的酵母是也,李孟羲想到了小时候,奶奶会用玉米渗加了面活一些面块,然后放缸盖子上,然后也是把面块放在阴凉地方放着,然后也是,过一段时间,面块都长虫了……但是,很神奇,这些爬了白色小面虫的面块,拿来蒸馒头,馒头可以蒸的又白又软。李孟羲倒是想起来了,酵母菌,酵母菌这玩意儿!酿酒的核心技术就是利用酵母菌发酵,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精。而且,酵母菌可不仅能酿酒,还能蒸馒头,包包子!一想到馒头,李孟羲便起了改革饮食方式的决心,馒头绝对好吃,比死面饼好吃的多的多!汉末的烹饪技术还很不发达,一天天的都吃的啥,不是炖,就是炖,还是炖,要么就是煮,蒸的都少。来汉末这么久,李孟羲都未吃过可口的东西。偶然想起了酵子,李孟羲决定,得空看看酵子怎么做才好。想来,酵子或者说酵母,不用发明的,酵母本身就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只用活一些面团,然后温暖的地方放着,然后就等着酵母菌落到面团上繁殖起来就行。幸好李孟羲是个农村人,幸好多少知晓点做酵母的方法,不然贸然来到这汉末,连个酵子都做不出来。匠人说的酿酒方法,也会拿面团先做酵子再做酒,李孟羲了然,酵子在酿酒过程中,等于酒曲。李孟羲觉得,这个酿酒方法,比前边那个用剌子草酿酒的方法靠谱的多。还有一人,也说了酿酒方法。那人小心翼翼从怀里拿出了一个小瓶子,瓶子里的东西据说是他祖传的,要酿酒,煮一锅稀米汤,然后把瓶子里的东西倒进去些,然后等几天,等米汤起了泡泡,就再准备半缸米麦,米汤倒进去,封坛放起。李孟羲很好奇这个酿酒匠人所说的祖传的玩意儿是什么,他很有礼貌的问能不能拿来看一下。就因他有礼貌,人家拒绝了,不太想让看。若是李孟羲强制要求拿来,料想一个小小的匠人不敢推拒。虽匠人不让看,李孟羲大致有了猜测。据说,好多老饭馆据说有祖上传下来的上百年的老面头,这其中可能有噱头和夸张,但也有部分是真的,真有传了上百年的老面头。是何等的面头宝贵至极值得小心翼翼的传了百年呢?是菌种,酵母菌种。自然界中,酵母菌是一类极其庞大菌种,有超过百万种酵母菌种类。这么多菌类之中,有的会产生毒素,有的怕冷,有的怕热,有的生存能力差,容易被杂菌杀死,有的怕酸,有的会怕碱。并不是所有酵母菌都适合用来发酵食物的,而就算能用来制作食物的酵母菌中,有的发酵太慢,有的发酵之后,产生了很多酸涩的物质,面会很酸。但是,在众多菌种中,有时会幸运的碰到一种发酵能力强,发酵快,发酵完之后面还不酸,反而甜丝丝的好菌种,这样的酵母菌种发酵的面整出的馒头,简直好吃极了。于是,一块好面头,真的能蒸出非常好吃的馒头,且酵母菌可以不停的繁殖,只有菌种传递下去,一家饭馆,数代人都可以靠着一块面头发家致富了。李孟羲怀疑,匠人手中那个小瓶子,就是跟老面头类似的东西,乃是一块优良的酵母菌种。有好的酵母菌种,自然能酿出不错的酒。查了查懂酿酒的匠人,统共有三十三人。一圈问下来,匠人皆说需粮食,需一个能封口的坛子,看来这些匠人们酿酒的大致流程是大同小异的。因军粮不多,又不能太浪费粮食,李孟羲只能一人给五斤粮食,只能拨百十斤粮食来酿酒。问一众酒匠,何种粮食酿酒最好,匠人们意见并不统一,有说高粱好,有说黍子好,有说麦好,还有说大米好,连大麦都有人说好。李孟羲想到了后世,酿酒多会用高粱和大米,这是为何?是到底因为高粱酿酒比较好,还是纯粹因为高粱便宜?不得而知。对酿酒术知之不多的李孟羲,他同样不知匠人们酿酒技术的高下,思索片刻,李孟羲索性,把匠人们分成数组。第一组数人,全用大米酿酒,第二组,就全用高粱,第三组,全用黍子,等等。这样,因用的粮食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五斤粮食,有了对照组,待数月之后酒酿成之后,第一就能对比得出,到底是用哪种粮食出酒率最高,酒口感最好。第二是,用同种粮食的一个组的人,谁的酿酒技术比较好,也能对比出来。然后,待第一轮酒酿成之后,直接就能确定最适合酿酒的粮食,也同样可以选择酿酒技术最科学合理的那个匠人。然后,就可以以酿酒技术最好的那个匠人的酿酒方法为基础,开始进一步改进。这便是李孟羲攀升酿酒技术的计划,不必从头设计,根据汉代本有的酿酒技术,站在广大古代人民的肩膀上,再向上攀升。李孟羲将粮食和陶罐发与一众酒匠,然后派人监视者匠人人劳作。李孟羲倒不是怕有匠人贪那么几把粮食,几把粮食不算什么,但是要是因为粮食出了误差,将来核对出酒率时出了偏差,那就将整个实验数据毁了。酿酒很麻烦,匠人们拿着陶罐认真的淘洗着,黍子高粱等粮食也淘洗了。洗完还不算,有部分人找来说想找点热水,把罐子煮上一煮。顿时,李孟羲就觉得,能想到高温沸煮杀菌的匠人,水平肯定比旁人高。待煮了陶罐,有人又说,粮食也煮煮的好。李孟羲便又学到了,酿酒的话,粮食得煮熟的吗?这是为何?难道说,粮食熟了,粮食的淀粉更容易被酵母菌消化掉吗?一想,大抵应是如此,酵母菌是生物,人也是生物,人也一样,熟食更容易消化。不懂酿酒术的李孟羲已经跟酒匠们学到了,酿酒得把罐子洗干净,还得拿水沸煮过,还得把粮食煮熟了。从中,李孟羲总结出,酿酒时消毒极其重要,他还根据所知知识又加了一点,酿酒的水也最好取干净的水,水最好煮沸,不然也容易造成污染。酒匠们按各自的方法把粮食装了坛封好,当然,也有的人竟然选择不封坛,只用了麻布把坛口封起,然后湖了黄泥。之后,李孟羲又根据匠人们所说,找了一个阴凉干燥避光的屋子,将所有酒坛放进屋子放好。最后一步,李孟羲将所有匠人的名字写下写在木板上,对应的酒坛挂上对应的匠人名字,李孟羲对一众匠人道,待酒成之时,择一酿酒酿的最好的人升任百夫长,再取上佳者十人,为什长,到时酒若酿的好,各有封赏。李孟羲从来都说话算话,酒匠们听闻有赏,个个喜笑颜开。在同一天,李孟羲下令,众酒匠统编一营,就为【酒】营,日后专做酿酒之事。与此同时,李孟羲又特令人制作了一面绿色的【酒】字大旗,竖在藏酒屋外,酒旗风雪中飘扬着,昭示着义军后勤又加一营。在城外练兵的关羽回来,听闻李孟羲在酿酒,特意找过来看看。关羽也是好酒非常,酒还没酿好,关羽就惦记的不行。整个酿酒计划,李孟羲只用了不到二百斤粮食,只用了这么一丢丢粮食来酿酒,这么一点粮食,用于研究技术足够,用于大量生产肯定不够,也就,不会浪费粮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娱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