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日,一早,李孟羲出门去巡营,他到了南城墙之上,往外一看,所看到的不出所料,祭台那里仍有大量的人在祭祀,看样子是从昨夜到现在,祭祀就没停过。李孟羲不由皱眉,他寻思,柴火烧了一夜,得多废柴啊。想了想,决定不能任其自为,古代百姓多过于迷信,要是不管,民夫和军众们估计得把所有柴都拿出来祭祀用掉了,祭祀而已,走个过场就行,用的了大肆铺张浪费。朝身后看,李孟羲叫过传令兵,他令传令兵出城传令,令今日之后,不得再行祭祀,一切祭祀到明日为终。传令兵领命出城去了。之后,李孟羲回城主府,和关羽说起祭台的事。李孟羲觉着祭祀结束了,索性把祭台拆了,省的民夫们不停劲的天天祭祀,太费柴火。正放粮煮粥的关羽顿了一下,关羽犹豫了下,看过来道,“搭祭台不易,要不,再留上几日?待元宵,待之后春耕之时,祭台仍有大用。”实在是李孟羲搭的祭台太好了,弄的太漂亮了,明明是个临时祭台,却比关羽二十多年所见到的所有祭台都辉煌大气,因而关羽就不很舍得拆了。关羽随口提了元宵还有春耕祭土,李孟羲好奇问,元宵佳节,正月月正圆时,会吃些什么?关羽想了想答,“酒,肉。”“额,没了?”李孟羲愕然。“要喝粥吃饼,也可。”关羽又答。“就不吃汤圆吗?”李孟羲疑惑。关羽果然接着问,这何为汤圆。李孟羲便说,汤圆乃彷圆月之形,用白糯米粉,做成圆球状,内填以黑芝麻湖,或是甜豆沙,然后元宵夜吃上一碗,以为渡节食趣。关羽一听便明白,这又是一个好吃的吃食,就如糖醋鱼一般。旁边,在堆盒子玩的小砖立刻跑过来问追问,“哥哥,汤圆好吃吗?,”“好吃吧。”李孟羲答,“只是糯米不好找,豆沙不好做,黑芝麻也不好找。还有,若不用糯米粉,只用寻常面粉,面粉不经煮,煮不久就烂了,而汤圆馅料得经久煮才能熟,煮不够时候,半生不熟。所以,”李孟羲摸了弟弟的小脑袋,他安慰,“汤圆做不了奥,待有时间再做吧。”“奥!”弟弟很懂事的点了点头。“那哥哥,咱们有时间了再做。”然后小砖又去玩去了。关羽说的春耕祭土,李孟羲隐约记得,好像春耕的确也是大祭,连皇帝都得扶犁下地参与祭祀。说到了犁地,李孟羲突然想起了一件重事,他问关羽,而今大汉,土地年可产粮多少,一人耕耘多少亩地,才能吃的饱饭。关羽想了想答,“若是风调雨顺,一亩地,大抵可得粟三到四石。”“至于多少斤粮,才能终年饱食,”关羽略做思索,“得九、十石,或能饱腹。”李孟羲略算了一下,“一人年耗粮食在十石左右,而亩产才三四石,也就是,年景好时,一人需耕田三、四亩,才方能裹腹度日。”关羽点了点头,“正是如此。”李孟羲不由朝屋子外看了一眼,虽说最近几日,雪停了,但是依然寒冷,而且清楚记得,汉末乃是又一个小冰河期,在东汉末年,光照不足,温度不足,自然灾害频发乃是常态。单单一个“年景好时”,就是此年及未来数年十数年所盼都盼不到的奢望。有考虑到田地减产乃是必然,李孟羲想了想,好年景三四亩能饱食的话,那如今可以直接人均分五亩,这样,产出虽有下降,但人均得粮依然够活。李孟羲计算好的便将分田数目告知关羽,他道,“待春来雪化分田屯田之时,可以人均分田地五亩,如此,人人可足食也。”关羽皱眉看了李孟羲一眼,“不妥。”李孟羲愣了下,“为何?”“只五亩,不够。”关羽说到,不待李孟羲再问,关羽打量了李孟羲一番,然后突然笑问,“羲儿,你是没种过地吧?”“……没。”李孟羲露出尴尬,他忙问,“是某漏算了哪里吗?”关羽想起来了,自家军师幼时便跟异人往山里求学,农桑之事,不熟也对。明明是李孟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结果关羽看来,反还觉得李孟羲果然是世外来人,超凡脱俗。关羽将耕作的要点一一讲来,关羽道,“羲儿你只分五亩地,五亩地种粮是够吃了,然,不能可着五亩地连年种,得轮耕,好地两年一轮,差地得休耕三年之久……”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恍然大悟,轮耕啊!忘了这一茬了。古代土地肥力贫乏,又没有足够的肥料,便只能是耕一年休两年的轮作模式。所以,虽是五亩地产出的粮就足够一人口粮,但是,人均得十五亩地才能保证年年有五亩可耕之地。想到这里,李孟羲明白了为何古代,“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前还觉得,区区五口人得种一百亩地,种的过来吗?粮食亩产得有多低才得种一百亩才能活?现在明白了,五口之家,人均土地二十亩,若三年轮耕,一年人均所种土地为六亩,此数目虽不少,但人力可达。同样,人均年耕种面积六七亩,六七亩地产粮养一个人,这才恰当,而不是得二十亩地真的才能养的起一个人。关于轮耕,李孟羲皱眉想了半天,他实在记不清了,好像在后世,诸如明清,少有轮耕一说,此是因为人口暴增土地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所以被迫连年耕种以榨尽地力的不得已之举,还是,耕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因而不需要休地也能保持土壤肥力?保持土壤肥力,重要的技术毫无疑问,乃是肥料技术,想来,自古农肥大抵用的都是人畜粪尿而已。李孟羲带着疑惑的问关羽道,“关将军,我大汉可有堆肥术,施肥之前沤制腐熟?”“当然!”关羽看了李孟羲,“肥若不沤强施下地,可是要烧了苗根的。”大汉原来已有成熟的沤肥技术。关于农肥的关键技术,李孟羲就知道堆肥沤制这一点,别的就不知道了。既然汉已有沤肥技术,那说明明清时保持地力的原因并不在肥料沤制技术,而在其他。可,既然不是肥料本身的问题,会是什么?难道是施肥的技术?是施肥的时间和频率变得更科学更高效了?难道是这样?李孟羲茫然,他有很大的把握确定,明清时期必然比汉时更懂得如何保持地力,而保持地力的关键就在农肥,同时,明清沤制肥料的技术跟汉时沤肥技术没太大区别。那么,有关肥力却又和肥料本身无关,想来想去,还就是施肥的技术的改进这个可能最大。这大抵是对作物认知的提高,大概是后来的古人更清楚的意识到什么时节施肥作物长到什么程度开始施肥能让肥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以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更大的效力。李孟羲猜测,汉末的施肥技术有待改进,这是地力保持和连年耕作的关键。而施肥技术该如何改进,李孟羲想到依然用测试的方法,找个地儿去种块田,然后天地分成百八十个小块,然后粮食同时种下,同样的浇水,同样的除草,然后只在施肥时间做出改变。第一块田,撒种前一个月施肥,第二块田,撒种前二十九天施肥,第三块田,二十八田,第四块,二十七天……然后,所有地块都施同样多少的肥,但施肥时间点截然不同,到最后,看到底哪块田的庄稼仗势最好,百八十块田一对比,不就对比出了最佳的施肥点。到底是发芽时施肥,还是灌浆时施肥,还是长叶时施肥,一试便知。想明白了之后,李孟羲暂把此事放下。他又好奇的再次问向关羽,问道,“关将军,这耕作之中,到底何事最为关键最繁重最为累人?”关羽抚须沉吟片刻,说到,“若说关键,耕除种收,一事不可缺。若论最是关键,最是劳累繁重,当属耕地。”想到李孟羲不通农桑,关羽便给李孟羲认真讲解起来,“羲儿你是不晓得,要是撒种也还好,撒种虽赶农时,却不怎累人,除草也好,除草不赶趁时节,早两日晚两日,都成,除草也不累人。可唯独耕地,一要紧追时节,二又累人。殷实人家,纵是有个两头耕牛,累死累活忙碌几天才能将几十亩地耕出来,每每至此时,耕牛几乎累瘫。而要是没牛的人家,就更难了,没牛耕地,农时又须臾耽误不得,能怎样?只能是穷苦人家十来户商量着大人娃娃一人一根绳十几人曳着犁当牛使,勉强可耕。又或是,干脆不用犁,一人拿把锄头,一锄头一锄头用力深刨,刨起一撅硬土,再夯十几锄头将土打碎,复又奋力举锄再起,此中劳累,辛酸无比,唉。”说到百姓辛劳处,关羽感慨无比,“羲儿你是不知,锄地任地劳累,挥开膀子干,累的骨头散架,一日也锄不得一亩,可不干怎地?耕田误了,撒种也便误了,一步误,便步步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呢。”李孟羲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耕地原来是农作中最关键也是最繁重的一环,难怪,犁具改革,影响重大……”李孟羲目光闪动着。关羽看了过来,关羽笑道,“羲儿你多有智慧,可妨多想想法子,以减省百姓之苦……”关羽一句话未说完,李孟羲点头,一脸平静到,“某正有此意。恰耕田为农事最繁重劳作,某恰有一神物,能使耕作一项轻省十倍不止。”李孟羲说的一脸平静,关羽则是一脸愕然,刚是随口一说,随口说让李孟羲想想法子也好减省百姓劳苦,关羽也知,李孟羲不通农桑,农事非其所长,结果,李孟羲直接就说,有一神物,可让耕作轻省十倍不止。神物,轻省十倍……关羽瞬间瞪大着眼睛看着李孟羲,关羽知,李孟羲绝不是夸夸其谈之人,他说是神物,那便必一定是了不得的重气。“羲儿,当真?当真有此神物,可轻省十倍之功?”关羽压着语气,小心翼翼的问。正回想着曲辕犁构造的李孟羲回过神来,他看向关羽,点了点头,“嗯,当真如此,此物,为曲辕犁。”“话说我大汉耕犁,乃是直犁吧?直犁费力,而曲辕犁省力且轻便……”说到此处,李孟羲起身道,对关羽道,“走,关将军,我们去找犁具试试。”关羽立刻起身跟随。——出了城主府,李孟羲想去找一具汉时的直犁看看,然后再去做曲辕犁,可如今军中,物资乱七八糟的,能找到犁吗?关羽说有,说是之前入驻巨鹿城之时,满城搜集,找到了一些犁,特意找地儿放着。关羽带着李孟羲去了城中粮仓所在,空荡荡的粮仓里,角落里堆着一堆犁具。走到犁具旁,关羽指着道,“此便是耕犁。”然后,关羽叫来士卒几人,把诺大的一具犁扛走了。直犁还未经使用,李孟羲便先见识到了此种犁的笨重,犁大的跟个床一样,沉的关羽都不想抬,也不好抬,只能让士卒们抬着出去。再回想一下后世农村单人扛着可走的曲辕犁,李孟羲讶然。出了仓库,关羽立找来健壮耕牛两头,然后拿着绳索,牵着牛,带着犁具出城去了。到城外,随便找了一处空地,关羽让士卒们套上犁,原地耕上两圈。士卒们忙碌着,李孟羲饶有趣味的看着。他看到,古早的直犁,结构简单,大致为一个巨大的t形,上边的长长的一个横杠,两头绑着绳索,绳索栓到牛脖子上,t形下边的竖杠,是一根木棍,木棍下边一个金属犁头,犁头两边不知为何有两个短棍,很是违和。当犁具套好开始耕的时候,李孟羲立刻明白了犁首两边的短棍是干嘛的了。他看到两个士卒踩到了犁首上,一边踩一个人站了上去,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为了增重,把犁往土里压进去。之后,开耕,前边有两个士卒牵着两头牛走,牛曳着犁具缓缓向前,在向前的拉力和向下的两个成年人的压力作用下,铁质的犁首被压进了地里,随着耕牛的拉动,坚硬的地面上,一道土沟渐渐犁了出来。如此耕犁,犁具沉重巨大移动不便制作也耗费工时材料,这就不说了,还得有两头牛同时拉曳,还得有两个人牵牛,后边还得有两个人压犁,连人力都得耗费四个。可是,纵是耗费了如此多的牛力人力,可耕出的土沟,可算不得上深,翻出的土也不算太多。还有,也不知是两头牛发力缘故的原因,还是后边压犁的人配合不好的缘故,李孟羲愣瞅着犁具不停的歪,犁的磕磕绊绊的。不经对比不知道,一对比,李孟羲就觉得,和曲辕犁相比,直犁蠢笨的不行,直犁翻土不深,翻土还慢,还得两头牛三四个人才能使用,效率低到尘埃里去了,使用成本却高到天上去了。难怪说曲辕犁发明之后,粮食产量骤然飙升。曲辕犁只是一个犁,又不是化肥,又不是农药,也不是优良作物,可他怎么造成了粮食产量的飙升呢?现在明白了,曲辕犁对粮食产量提升的原因在于,曲辕犁开垦效率十倍百倍于直犁,因为曲辕犁,开垦土地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于是百姓就有足够的余力去开荒去精耕细作了,于是大量新的土地被开垦,人均土地拥有面积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因为曲辕犁,可以深耕,土地可以耕的很细很松软,于是播种时,种子发芽率高,而施肥时,肥更容易渗透进松软的泥土,连保持水分上,地犁的好了,土壤更松软,能保持更多的水分。综此种种,曲辕犁虽既不是化肥,也不是农药,更不是优良作物和水利,但其对农业质量的提高幅度十分巨大。见了大汉直犁,除了犁头,其他的没任何和曲辕犁有什么相像之处,直犁与曲辕犁没什么共同之处。李孟羲没继续看下去的兴趣了,看直犁慢腾腾的耕地,简直折磨人。李孟羲对关羽道,“关将军,犁收了吧。”关羽问说如何。李孟羲道,“直犁蠢笨不堪。”把直犁贬低到了土里。——回城主府,李孟羲找来之前做的劣纸一摞,然后取来笔墨,纸摊在矮几上,他咬着笔杆皱眉思索着曲辕犁的结构。曲辕犁李孟羲不陌生,不仅历史课本上有,而且因为生在农村的缘故,小时候家里就有犁具,也曾跟着大人上过农田,虽说小时候没扶过犁,但见过太多犁地的情形。思索了片刻,李孟羲提笔在纸上画了起来。曲辕犁,顾名思义,就是辕弯曲的犁,辕的话,大概就是杠。从大体来讲,曲辕犁的犁身外形,乃是类似一个小熨斗的形状,熨斗前边的弯弧便是曲辕。三两笔画好了曲辕犁,想了想,李孟羲把牛,牛套,还有扶犁挥鞭的农夫,还有犁下的田地,一并画上。画好再一瞅,李孟羲就想骂娘,纸不行,纸看着白皙纯净光堂,但是太晕了,墨水画上去,晕染的一塌湖涂。李孟羲顿时就皱眉看着晕的一团的墨迹,他心说,这什么几把纸,不行的啊,晕成这个鬼样子,写字都不太好用,更勿论印制小巧的字迹了。边上,关羽探头来看,瞅见李孟羲所画的图样,关羽赞叹,“羲儿,你这画画的真好!”李孟羲拿起图纸道,“我去找匠人把犁做出来,此犁简易,今日便能做好。”关羽也起身,道,“一块儿去。”——到了铁匠营地,今日铁匠们仍然在打铁劳作,前几日所需的闷制木炭的小铁盒子,还有新的高压锅具,新的铁锅锅铲还有漏勺等,全都打造好了。今日,铁匠们依然准备在造铁锅,铁锅实在好用,李孟羲准备多造一些用。将木匠与铁匠们叫到一起,一大群人围着,李孟羲将图纸给匠人们传看,他说到,“此物为曲辕犁,模样如图所画,所需一曲辕,一个铁犁首,看的明白吗?”匠人们传图看了一番,图倒是简单,可匠人们脸色略有迷茫。见状,李孟羲四下看看,他直接在地上把图纸放大,用树枝画了一个巨大的犁具模样。他指着地上的图样给匠人们讲解着,“这里,用木头弄弯,这里装犁。犁该咋装上去,你们应该自有主意。此犁具没啥难得,放手去做。”说罢,李孟羲挥手解散了众匠人。曲辕犁要多简单能多简单,李孟羲都不需去看,他都能大致猜到木匠们的制作工序。曲辕犁得把犁身弯起来,肯定用的是輮制工艺,把一根长木头加热使其弯曲变形,再拿绳子绑着固定定型,按木处理的工期,大概数个时辰犁身便能做好。而犁头的话,其实不需铁匠们打造,直接把直犁的犁头卸下来就行。李孟羲看事务已经安排下去了,外边很冷,他左看右看,跟关羽道,“关将军,我先回去。”关羽想一看究竟,便在匠人营待着准备看看制作流程。——直等到中午,铁匠们将犁头打好了。送来的犁头,自行车车座大小,成干三角状,尖锐有愣,跟李孟羲印象中的犁头一个模样。又到了下午,木匠将犁身扛来了。犁大小完全跟李孟羲在地上画的图纸一样,犁就一人高,一人能扛的大小,很轻便。曲辕犁部件全有了,李孟羲起身走出了屋子。匠人营地,一众匠人们和关羽都等着李孟羲来,到场,李孟羲令人将犁装了起来。检查了一遍,感觉没甚太大问题,李孟羲道,“好了。”关羽诧异的看了一眼简陋小巧的犁具,“这便好了?”他诧异问道。“好了,一试便知。”之后的试犁过程,一大堆匠人还有关羽一齐朝城外赶去。在李孟羲的指导下,曲辕犁要搭配牛套使用,一个v形的牛套卡到牛脖子那里,正好适合牛伸着脖子往前拽。曲辕犁置地,手柄小巧玲珑只能一人掌控,关羽驱赶了众人亲自上手向一试究竟。啪的一声鞭子凌空抽响,牛拉着犁便往前走,关羽手按着犁往下,没用多大力,因犁身的结构,牛只要往前,犁首自然的就往下走。初用曲辕犁,虽用不很惯,但牛往前走了一小节,关羽再一看脚下犁出的深沟和翻出的土,他立刻感觉出来了,这犁神妙!耕着省力不说,耕的还深,牛走的还快,扶着也极好扶。关羽赶着牛一气往前走,地上留出了一道长长的沟壑,一众匠人颇感新奇的凑上前围观着,匠人们无不对小巧玲珑耕作迅速的曲辕犁啧啧称奇。李孟羲来到关羽耕出的土沟边,他俯身细看,给李孟羲的感觉,感觉有些不对,因为印象中犁地的时候,犁一旦犁起来,土一大块一大块的向边上翻了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土翻起来的并不多。问题出在哪里了?李孟羲疑惑。绞尽脑汁认真思考了半天,李孟羲恍然回忆起,好像不对劲,好像曲辕犁的犁首,不是个三角形的来着,犁地的时候还有一个梨铧,犁铧很大,像一个分浪板一样,是一个带有弧形的金属板,就是这个金属板把泥土推到了边上。想通了问题出在哪里,都不该去照搬直犁的犁首,直犁跟曲辕犁的发力方式根本就不一样,犁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曲辕犁用了三角形犁首,用的不对。当李孟羲抬头去看,关羽犁了老长一行,又拐回来了。到了面前,关羽停下了牛,关羽兴奋的跟李孟羲说,“羲儿,这犁耕起地来轻省的很,真堪称神物也!”李孟羲则笑道,“某知此曲辕犁,纵是无牛,两人用绳牵拉,亦能耕地。”关羽闻言,立刻决定一试。关羽从牛脖子上卸下牛套就要往脖子上挂,李孟羲立刻爆笑,他赶紧上前说,拿绳子拉着就可以。曲辕犁很省力,省力省到就是没有牛,徒人力也可以拉的动耕的了地,省力到如此程度。关羽让人扶着犁,他在前边拽着曳着走,犁还真的被关羽拉起来了。李孟羲惊讶的虽说知道人也能拉犁,可人家拉犁,是把绳子背到嵴梁上伸着脖子身体前倾用上全身的力气才能把犁拉动,可关羽,侧着身体,双手拽着绳子,拉犁跟拉牛一样,愣是把犁拽走了。李孟羲惊讶,关羽这家伙的力气,大的跟牲口一样……关羽拽着犁拽了一圈,回来脸不红气不喘道感慨,“确如所言,不用牛也拉的动。而若是直犁,某一人绝拉不动,纵是加到两人,加到四人,亦难拉动。”走过来,并排和李孟羲站着,关羽看着迫不及待抢犁试手的匠人们,他感慨,“有此神物,纵是家无牲口,耕田亦能,贫薄之农亦能耕作也。”“某本还忧虑,我军中牲畜稀少,来春若大起屯垦,多有贵乏,不想此犁一出,屯垦再无难事!”关羽赞叹不已朝李孟羲看来,他由衷夸赞到,“羲儿,大才!”李孟羲嘿嘿一笑,“将军过誉了。”毫无疑问,曲辕犁对义军而言很及时,军中缺牲口,缺口还不是一般大,但军中十几万人力,人力充沛啊,待耕作之时,三两人拉犁,勉强比的上一头牛了,牲畜问题,耕作问题,迎刃而解。要知,直犁的话,两头牛,三四个人,才能耕作,而曲辕犁,哪怕不用牛,一人扶犁,三人拉犁,也才用到三四个人,效率差距就大到如此程度,何止是十倍效率提升,乃是数十倍也不止。当日,曲辕犁制作成功,李孟羲立刻下令严加保密。同时,他和关羽忙碌到深夜都在改进曲辕犁,改进了犁首,加了犁铧,曲辕犁属于是力学造物,最合适的形状,便能有最省力的结构,便能有最高的效率。虽然曲辕犁结构简单,可最好的曲辕犁比差劲的曲辕犁效率要高上不少。毫无疑问,试做出的这第一具曲辕犁,属于差劲的曲辕犁,大有可改进之处。那么,结合寻常耕牛的高度,曲辕犁该是怎样的曲度,怎样的大小,怎样的高度,才最为科学,李孟羲觉得既然要趁开春之前大量制作曲辕犁,既然是大量制作,那最好,得先有一个最符合科学的标准版,以此来尽可能提高耕作效率。当简单的曲辕犁到了李孟羲手里,李孟羲看曲辕犁,哪哪都觉得复杂,犁首不知多大尺寸什么形状犁土最合适,辕臂弧度也不知道怎么弯曲才好,还有扶犁的手柄也让李孟羲为难,到底结合汉人普遍身高高度,怎样高度的扶手可以不用躬着身体,也不用把手抬太高,可以最省力的把控呢。李孟羲想制定出的曲辕犁标准型,注定不会太容易。而结构最科学的犁身,也必然比粗制滥造的犁更具有效率。正月二日,巨鹿城,曲辕犁现世,在曲辕犁出现在汉末的第一日,李孟羲便立刻将对曲辕犁的改进提上了计划。不日将来,当曲辕犁用到民夫们手中时,不仅只是曲辕犁,而是效率最高的顶尖曲辕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娱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