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常规军备中,投掷兵器有手戟,有短梭镖,短枪,还有飞蝗石,飞镖飞刀等,但这些所有的能投掷伤敌的兵器,皆不适合作为使者的随身兵器。
使者随身剑器应是一种有剑的外形又利于投掷的异种兵刃。
李孟羲开始找人研发这种新型剑器了。
在匠人们忙着冶铁的时候,李孟羲找了长短大小各不相同的十几把剑器,然后到空旷处,立一靶子,实验飞剑术技巧。
以汉剑形制,汉剑全身都开双刃,剑身没有握持的地方,因而,要想投掷击出去,只能是抓着剑柄丢出去。
汉剑之飞掷技巧,一种是类似撒手锏的手法,把剑柄从手里撒出去,剑直直的飞出。
另一种,把剑跟飞斧一样的用法,把剑转着圈甩出去。
这两种掷剑手法,各有优劣,撒剑法精准,但是攻击距离太近,甩剑法飞的远,但是准头差劲。
不管哪种方法,攻击距离和准确度都极其有限。
靶子只十步远,士卒们抓着剑柄以各种姿势扔一次又一次,结果能命中的次数寥寥无几,哪怕是有人助跑起来,借着助跑的力量来投掷,剑器能投掷出的距离依然很短。
李孟羲在旁看的分明,汉剑不适合作为投掷兵器使用,汉剑丢出去,飞行过近,准确度太差,飞的也慢,这都是无解难题。
看来,除非世间真有仙人,除非真有人能以真气御剑,不然,飞剑术绝无可能。
到底何种剑形适合投掷,李孟羲不知,但要问何种器具适合投掷,毫无疑问,是标枪。
彷照标枪形状,做一种细长状的细剑,这大概是最适合用于投掷的剑形。
令人收拢了剑器,李孟羲回匠营去了。
匠人们已经把铁烧化正准备进行灌钢过程,李孟羲拦住了匠人们的动作。
“直接打造就好,不需灌钢。”李孟羲说道。
此番是要研制剑形,只打出个形状就行,不需太好质量。
李孟羲吩咐铁匠们,需要打一把剑身如快子一般细长的剑,要求,剑身从尖到柄一般粗细,不需加剑格,另,只需于尖部开刃,剑身不必开刃。
对于剑的尺寸,四尺长剑和三尺长度的剑,各打一柄。
按要求,不需冶铁,不需锻打,随便把剑打出外形就成。
细的跟快子一般的剑器,匠人们感觉极其奇怪,匠人们私下讨论为何要造这么细的剑,有见识的人说,估计军师想造的是传说中的鱼肠剑,鱼肠剑就是这般纤细。这个说法得到了匠人们一致认可。
两个时辰后,用生铁水打出来的“鱼肠宝剑”打好了,一根长四尺,一根长三尺。
跟要求的一样,剑宽只快子粗细,细的跟铁棍儿一样,剑从尖到柄,没有剑格和护手,通体一般粗细。
李孟羲拿起两根“铁快子”看了看,三尺剑还行,还算笔直,但是四尺长的那一把,可能过于长了,有点弯了。
把铁棍挥舞了两下试了试手感,抬头,看见匠人们一脸期待模样。
“嗯,很不错。”李孟羲笑着夸赞到。虚伪如他,明明就是两根丑的不能行的铁棍子,明明差劲,还说不错。
飞剑有了,李孟羲带着两根飞剑再次来到实验场地。
这次,依然是十步距离,使士卒拿着细长的飞剑投掷靶子。
一番投掷下来,对比惊人。
用汉剑投掷时,三十投不能中一,而拿细长的铁钎子投掷时,不管是捏着铁钎用投掷标枪的手法投掷,还是用丢飞斧的手法给甩出去,命中率能十中一二。
李孟羲看的心热,他也下去一试,拿起三尺长的铁钎,手捏当中位置,胳膊后撤,用力把胳膊往前一送,手一松,铁钎嗖的一声就直直的飞出去了。
一击未中,离草人还有两步距离的时候扎在地上了,虽未中,但手感极好。
随后,换另一种掷法,李孟羲捏着铁钎子一头,手引向背后,眼睛瞄准靶子,用力的把铁钎子往前一甩,呜!铁钎子打着转往前飞了出去。
只见,铁钎子在空中以极快的速度打着转嗖的一下就飞了好远,然后噗的一声扎在了草人上。
李孟羲微有惊讶,他本以为标枪式的投掷方法应该会更准,结果,用甩出去的方法又快又准,也不知,此中道理为何。
测试已经成功,轻盈的细长形状的飞剑,的确比普通剑器速度更快能飞的更远,且更容易命中目标。
接下来,该是进一步精确飞剑的外形了。
问,一支飞剑,有多少变量?
长度是一个变量,重量是一个变量,形状是一个变量,形状变量中,又分锥形的形状,扁平的剑形形状,扁平的剑形形状,又分快子宽的,一指两指宽的,等等不同的形状。
除重量,长度,形状,等等变量以外,还有重心也是会影响飞剑的飞行性能。
飞剑一器,可细究之处,至少四大类。
李孟羲思索良久,他拿起纸笔,写写记记,片刻之后,梳理明白了测试过程,他让匠人们去做数组模具。
第一组模具,铸造两种长短形状一模一样的飞剑,这两种形状长度完全一样的飞剑,一种用铁铸,一种用铜铸。两种飞剑,每种铸造十支。
铜铁两材,重量不一,此一组,测试重量不同飞剑的杀伤效能有何区别。
第二组,铸相同重量相同长度的铁剑两种,一种,剑身扁平,一种,剑身或四棱,或滚圆。此一组,测试剑身形状对飞剑性能的影响。
第三组,铸造两种重量相同,形状相同都是扁平形状的飞剑,但是一种剑身厚剑短,一种剑身薄剑长,以此两组飞剑,测试飞剑长短对性能的影响。
第四组,测试重心。此一组,需铸造三十根飞剑,再于飞剑尖部,身部,尾部,各浇上一坨相同重量相同形状的铜水,由此来测试重心在前在中在后三种情况,到底哪种重心更利于投掷。
细算下来,四组测试,需造十个模具,造铜铁剑器一百余支,工量不少。
匠人们接了命令,忙碌去了。
因需要铸造铜剑,铁匠营缺铜,考虑到这一点,李孟羲令人去钱库装了半筐子铜币给抬到了铁匠营。
一群铁匠们正商量着该如何动工的时候,两个士卒抬着半筐钱随地放下,说了一声就走了。
匠人们过来,看到筐子里晃眼的钱财,匠人们心中都是感慨。
这不是第一次了,有需铜料的时候,军中缺铜,军师直接把钱装在大筐子,一送就是半筐一筐,送来也不管,由着用。
此中被信赖被重视之感,是所有匠人们生平所从未遇到过的。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李孟羲不惜钱财供应匠人,匠人们因此往往尽了十分心力。
恐有人偷摸拿钱,铁匠营管事儿的人走过来看着,管事儿的人蹲守在钱筐子里,手抓起一把五铢钱,撒掉,钱币落下的哗啦响声令他听得陶醉。
再抓起一把,又哗啦一声撒掉,匠营管事儿的人沉醉在铜钱的撞响声中。
匠人大多出于苦寒,大量的钱财对匠人而言是致命的诱惑。
管事儿的人在钱筐边的听了半晌的钱响,听到心满意足,他起身站起,目光再也没往钱上放,一个铜子儿都没拿。
匠人们需先造十个模具,这些个模具要求是,有的需要大小一样,有的需要长短一样,又有的,需要宽窄一样但是长短不一样。因为这些要求,模具制造难度不小。
其中有一组,要求做两种长度和重量一样的剑,一种剑身扁平,一种,剑身滚圆,只此一个问题,就让匠人们难为的不行。
一样长短的模具,好造,一样重的模具,也好造,可,一样长短又一样重的模具,这就难了。
匠人们一起商量了好久,有人提议,先把模具做出来,先把东西铸出来,铸好拿来称称,称完再把模具修一下。
只能如此,匠人们开始拿黄泥和细沙开始湖模具。
模具湖好,烘干,再在模子里铺上一层草木灰,化好的铁水从模具头部,中间,尾部,分三个孔倒进去,铁水灌满,一段时间后,冷却结束,铁件铸好了。
匠人们把所铸铁件拿出,再拿锉刀打磨了一番去掉了毛刺,把铁件修理完毕。
所铸的两根铁件,乃一般长短,一根是扁平形状,一根是圆柱形状。
两根铁件拿称上一称,发现重量相差足足有五钱重。
随后,匠人们把模具数次修改,每次修改之后,都重新铸造了一根样品,在模具修改的第六次之后,匠人们把样品拿称上称了量过后,发现两根铁件重量已经很接近了。
“差不多了吧?”一匠人看了看称星,说着。
“差不多了。”有人凑上来看了称,也附和。
“俺觉还差一点。”
“就是,差了点,要不再改改?别误了军师的事儿。”
秤杆称量的精度有其极限,难以精确细微,匠人们最终来找到李孟羲,让李孟羲决定要不要继续修改。
李孟羲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匠人们一找过来,他意识到高精度的模具制造之难。
想了想,李孟羲给匠人们出了主意,“这样,你们找根棍,中间支起,铁件放两头,看哪边往下沉就是哪边重。”
此是天平法,天平可以比较出精微到数克的重量差别,而秤杆,难以如此精确。
匠人们回去,依法试之,果然,看着差不多轻重的两根铁件,放木棍上一试,重的那根总是下坠。
随之,匠人们拿锉刀把重的那根铁件打磨了数番,终于把多的那点重量减下来了。
在匠人们把铁件打磨完毕的同时,另一边,李孟羲已把天平制造相关给记录了下来。
每每,想探究一项技术的时候,总意外的延伸出另外的技术。
此番所延伸出的技术,就是天平。
天平相比秤砣精度稍微高上一些。
数十个匠人忙碌着,又是两个时辰之后,匠人把一百多根飞剑做了出来。
检查过所有成品,认真回想了一下测试流程,“走,”李孟羲对匠人们说道,“咱去试试。”
匠人们欣然相从。
几十个匠人还不够,李孟羲又让人去兵营里调来三百士卒参与测试。
为精确测试,草人不堪使用了。
因,草人无法测试投掷的力度,草人亦无法精确测试出落点,有时,飞剑命中在草人边缘位置时,都看不清到底有没有命中。
为取得精确数据,纸张便派上了用场。
李孟羲令人拿纸画上靶心,再于平地上起一堵黄泥软墙,然后,正式测试开始。
第一组,形状长度完全相同的二十根细剑,十根为铸铁,十根为铜制。
此一组,测试重量对飞剑杀伤性能的影响。
测试开始之前,李孟羲想了想,他觉得人力误差太大,因此应当选用另外的减少误差的方式。
另外的减少误差的方式乃是,找来一架强弩,固定好,把飞剑当成弩箭,射出去。
幸好飞剑的形状非常细长,跟弩箭接近,便于发射,若非如此,就没办法借用强弩。
十五步距离,令士卒以飞剑做失,激发强弩。
先是对铁质飞剑进行测试,铁质飞剑连射三十次。测试完毕,统计得命中土墙的次数有十九,命中土墙上贴着的靶纸的次数有五次,靶环数目相加为二十五分。
查看飞剑在土墙上留下的痕迹,飞剑插在黄泥软墙上,入土深度大约一个指节深。
随后,以铜制飞剑进行测试,同样是十五步距离,十支铜制飞剑,每支激发三次,也发射三十次。
三十次测试完毕,命中低矮土墙的次数,为二十二次,命中靶纸次数,为六次,靶环分数想加,为二十七分。
检查铜飞剑入土深度,铜飞剑扎在黄泥中的深度约为半指深。
李孟羲对比了两组数据,他略微感到奇怪。铜制飞剑更沉一点,在泥土墙上留下的痕迹更深一点,这倒好理解。但是,为何从数据来看,沉重的铜飞剑,命中率准确度比铁飞剑要更高。
重量跟精准度能竟然有什么特殊的的关系,李孟羲茫然。
李孟羲更倾向于是误差的关系,因为从数据来看,铜飞剑比铁飞剑的数据也好不了太多。
为验证到底是不是误差,李孟羲再次开启测试。
再次开始的测试,李孟羲准备每组测试三百次,多达三百次测试,应该能大幅度降低误差了。
多达三百次的测试,如果最后三百次测试之后,铜制飞剑的命中率依然比铁质飞剑要高,那么就很明了了,更重的飞剑,的确有精准度的优势。
想法很好,但现实总有意外。
当重新开启了测试,测试到一百多次的时候,强弩坏了,弩弦嘣的一声断裂了。
匠人们查看之后,说是铁剑太糙,把牛筋弦磨断了。
匠人们把所有的飞剑柄端拿锉子给打磨了一遍,以免再次造成弓弩的损坏。
测试不得不停止了。
此时,一个问题横亘面前,用强弩代替人力发力,能大大减少误差,但是强弩耐久不足,连续发射数百次,估计最后弩弦还是得断。而要是中途更换弓弩,两张弓弩力道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又是误差。
另外,一架弓弩,随着不停的激发,力道会逐步下降,这也是误差。
思来想去,李孟羲觉得,应该间次测试,既,第一支发射铁剑,第二支就发射铜剑,这样,就能让弓弩力道下降带来的误差降到最低。
思虑成熟之后,李孟羲令士卒再次对着靶子射击。
每射击一次,检查完入土痕迹,记完命中位置记录有无中靶,然后,再换另一种材质的剑。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繁琐缓慢的测试着。
良久之后,当测试至三百次,铁剑与铜剑各试了一百五十次之时,李孟羲查看所收集的数据。
把三百个数据通体看了一遍,再一综合统计,发现,一百五十次测试,铁剑命中次数为二十九次,而铜剑,命中次数多达五十二次。
再看命中的质量,铁剑的二十九次命中中,平均命中分数大概是二环不到,而铜剑的平均在三至四环。
数据对比很明显了,不是误差,铜剑竟然真的有准确度上的优势。
拿起两根不同材质的飞剑掂量了几下,铜剑手感更沉重,而铁剑轻盈的多。
因为更沉重,所以,铜剑的准确度要比铁剑高上一节,但,这是为什么?李孟羲皱眉把手中的细长剑器翻来覆去的看,他想不明白。
丢下剑器,李孟羲拿出纸笔,认真把测试所得的结果记录了下来。
既然,更重的剑器在强弩激发之下,准确度更高,那如果换由人力来投掷,其实也是一样。
人力来投掷,更重的器械也会准确度更高,虽不知为何如此,但,数据就是这样的。
关于重量对飞剑性能的影响,已测试完毕。
由测试知,因重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投掷武器准确度会随之增加,由此可知,飞剑的重量越重越好,越重命中率越高,且杀伤力就越大。
第一组测试完毕,随后,可是测试第二组测试。
第二组测试,乃是测试形状对飞剑性能的影响。
飞剑有两种不同形状,一种平扁的剑形,一种是滚圆的细铁棍的形状。
此一组测试,用了两种方法。
先是令士卒三百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前投掷,记录投掷之后每人的成绩。
接着,用强弩发剑,再次测试。
在繁琐的测试结束,对比数据,发现铁棍模样的剑器,比之扁平模样的剑器,在投掷时,命中率高了一截。
两种投掷方法,不管是手捏正中标枪式投掷,还是飞斧式甩掷,都是铁棍式样的飞剑准确度高。
李孟羲对此有所猜测,他觉得,可能是铁棍形状的飞剑外形更简单,阻力更小的缘故。
随后,第三组测试,第三组测试乃是,测试长度。
两种铁剑,一般的轻重宽窄,只是,一种短且厚,一种长且薄。
按前边的方法,先让三百士卒人力投掷,记录三百数据,然后再用强弩激发,再记录大量数据。
于之后,把数据拿到一起一对比,李孟羲发现了问题。
长短不同的两种铁剑,命中率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从投掷方式来看,标枪式投掷的时候,长剑命中率远高于短剑,而飞斧式甩掷的时候,短剑又比长剑命中率高。
到这里,两难了。
长剑跟短剑,在不同的投掷方式,各有优势。
可,剑器应该长了好,还是短了好,李孟羲拿不定主意。
当再结合杀伤效能来看,长剑按标枪式的投掷方法,其在泥墙上造成的深度,比短剑在泥墙上造成的深度更深。
也就是,同样重量的情况下,长剑用标枪式投法,杀伤力较短剑更高。
杀伤力有差别,那结合实际,实际情况,在宴席之间,敌军主帅主将等重要人物身上多有重甲,因此,杀伤力高一点,破甲之可能就高一点,击杀之可能也就更高。
由此,虽长剑短剑各有精确度优势,但长剑有更强的杀伤力,故,长剑更佳。
于最后一组测试,测试重心对飞剑性能的影响。
此一组,有三种规格完全一样的细剑,不同之处在于,一种在头部加了铜环,一种铜环在重心处在中间,一种铜环在柄部。
随后,开始测试,三百士卒用标枪投掷手法把三种飞剑各投掷了一番,三百人投完,得九百组数据。
接着,用强弩激发三百次,又得三百组数据。
综合共计多达一千二百组数据加以对比,数据中清晰的显现出,重心在前,在中,在后,三种不同情况,重心在后,准确度最低,重心在中次之,重心在前命中率最高。
所有的测试结束了。
经繁琐无比的测试,得出了飞剑之最佳制作技术。
飞剑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之内,越重越好,越重杀伤力越大,且越重,投掷时更稳定,准确度更高。
其次,飞剑剑身以圆柱形为最佳,圆柱形比扁平的剑形准确度更高。
其三,虽长剑跟短剑在不同投掷方式下各有优长,但长剑标枪式投掷时贯穿力道更强,杀伤力更大,于是,长的飞剑比短的飞剑更有优势。
最后,重心靠前的飞剑准确度最高。
综合种种,性能最佳的飞剑应该是——剑身细长,剑身成圆柱或棱柱形,重心靠前,且具有一定重量。
重心靠前很明了,剑身成圆柱或棱柱也很明了,只是,长度和重量两个方面仍无精确数据。
固然,剑越长就越接近标枪,杀伤力就越大,但是,剑过长就不容易拔出,就影响实战。同样,剑越重杀伤力越大,可人的力量有限,重到一定程度之后,手臂都挥不动了,这反而会影响杀伤力。
当涉及到人的时候,事情就变得麻烦了,人有高矮强弱之别,人的力量亦有大小之别,那,何等重量的飞剑最能通用,能在所有人手中否发挥最大的作用,这还需要一个关键数据。
细思军中常用之单手刀剑,单手刀剑长不过三尺,重不过三斤,由此可知,寻常刀剑最合适的重量和尺寸也就是三尺长三斤重左右。
但,再细思,噼砍用的刀剑跟拿起来投掷的飞掷兵器,两者对重量的要求是不同的。
噼砍刀剑不能太重,太重的话挥动着非常费力。
但是投掷用的标枪类兵器,更重一点也无妨。
考虑到这里,李孟羲便让铁匠们开始打造不同长度不同重量的飞剑。
从三斤开始,三斤半,四斤,五斤,六斤,逐次加重,看到底哪种飞剑使用效果最佳。
李孟羲通晓钢铁性能,他知晓生铁因含碳量高,重量更重,所以可以用生铁作为飞剑剑杆,然考虑到生铁过于酥脆,很容易折断,性价比太差,于是只能舍弃。
再考虑到强度问题,由穹顶结构可知,圆形的穹顶结构强度最好,由此,飞剑的剑身最好是圆柱型的,圆柱形的剑身比棱形剑身要更为坚固。
虽如此,但考虑到加工锤锻,圆柱形的铁棍极难锻造,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以四棱形的样式锻造。
铁匠们领了锻造任务,回去忙碌去了。
——
至傍晚,数根飞剑锻成。
铁匠们按要求,从三斤重三尺三寸长的铁剑开始,逐步累加重量,到最后一柄,已重至七斤,长四尺六。
数根飞剑送来,李孟羲挠了挠头,他拿起最沉的一根,入手感觉非常沉重。
捧在手里细看,细长如棍的一根飞剑,在飞剑尖部之下,有一拃多长的一段黄铜之色,细看发现,原来是匠人们在飞剑前段留了凹槽,然后把铜汁浇了上去裹了一层。
李孟羲不由点头,这挺好,用铜加重了前段重量,使重心前移,同时保证了飞剑的结构完整,不影响投掷性能。
黄铜于剑身的作用,只是配重,只是为了使重心前移而已。
李孟羲翻来覆去的盯着黄铜看,他是想看黄铜跟铁贴合的牢固不牢固,有无缝隙,边上的匠人误以为李孟羲是觉得铜用的多了,匠人在旁小心的解释,“军师,用铜太费了,用铅也成。”
李孟羲抬头看向匠人,诧异问道,“铅?铅跟铜,哪个重?”
“自是铅重。”匠人答。
李孟羲寻思,既然铅比铜重,那用铅更好。
对,还有水银,水银不比铅还要重上许多?
飞剑的形制,要越是细长越好,但结合实用,剑身长度太长就难以在危机之时快速拔出,因此,要想让飞剑在尽可能纤细短小的情况下拥有尽可能大的质量,自然,用的金属越重越好。
假设,人的手臂所能驱使的最重物体是七斤,那么,用七斤铁做一根形状纤细的标枪,标枪长度四尺朝上近五尺了。这个长度,已经影响出鞘了。
而要是,用七斤铜来做标枪,做成的标枪要短小纤细的多,取用更加方便。
要是换上更重的金属,比如在标枪头部灌上一点水银,那么,标枪能更纤细,更短小。
李孟羲目光闪动。水银枪头扎进人体之内,汞毒入血,十死无生。
匠人们所做的七斤飞剑,剑身过于长了,要是弄来水银灌入其中,能保持飞剑重量保持杀伤力的同时,可以把飞剑做的更短小,更纤细。
重金属能大幅度缩小飞剑的尺寸,可现在,水银没有,连铅也没有,没办法改进。
李孟羲对数柄飞剑做了最后的检查,飞剑最重要的尖部,匠人们把飞剑尖部打成了圆锥形或棱锥形的尖状,这样的形状,类似破甲锥。
李孟羲问了匠人,尖部有进行淬火,因而硬度非常之大。
带着众多轻重不一的飞剑前去测试,李孟羲未参与其中,他很清楚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力量不足,没有参考价值。
找来士卒二十余人,令众人拿着轻重不一的各种飞剑,以十五步外的靶子为目标进行多番投掷。
测试结束,询问众士卒哪个飞剑手感最好,士卒们大多觉得,七斤的有点重了,六斤的最好。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李孟羲目光落到六斤重的飞剑之上,六斤重的飞剑,剑身修长纤细,从剑到柄,浑然一体,宛若一根铁棍。飞剑剑身成四棱之状,枣子般粗细,飞剑长近三尺九,尖部为尖锥状,在尖部之下,有一大段黄铜包覆,此一段黄铜,为调整重心之用,使重心靠近于尖部。
通体检查了一遍,李孟羲觉得飞剑有些过于长了,不够纤细,更不够小巧。
当目光扫过飞剑的棱锥之时,某些相关记忆突然浮现在脑海。
坊间流传着一种名为三棱锥的神器,据说三棱锥造成的三角形伤口,三角伤口更难愈合,这就造成了很多被三棱锥刺伤得不到及时救治的人,往往失血过多而死。
想到这里,李孟羲拿起纸笔略画了草图,又跟匠人们商量了许久,终于给匠人们明白了何为三棱锥。
在天黑之前,匠人们回去把飞剑做了最后的修改。
李孟羲本以为三棱锥会很难制作,加工会很艰难,可他再一次的低估了匠人们的智慧。
匠人们在天黑下来的时候,把三棱锥送来了。
之所以做的如此之快,是因为匠人们只是把飞剑刃部,掏出了指节长的一小段棱锥结构,后边未做任何处理。
李孟羲见到这么个取巧之法,他一想,觉得这种三棱刃比真正的通体三棱锥还更好了。
通体三棱锥极难加工,而要是只加工了个刃尖就简单的多,再者,保留了刃身的完整,刃身能更加坚固。
要知,热兵器时代跟冷兵器时代是不同的,通体细长的三棱锥放在热兵器时代足够用,因为热兵器时代士兵们身上都没穿铠甲,穿的只是单衣,所以三棱锥的强度足够使用。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士卒多有甲胃护身,且兵器之间多有磕碰,此时,三棱锥较为脆弱的结构就不足使用了,三棱锥的结构比不过一根铁棍结实。
天已经黑了,后续测试暂时无法进行了。
——
翌日,李孟羲带着人开始继续测试。
这次,实验的是实战,实验在真实环境下,若目标身穿甲胃,仓促之间发出飞剑,能不能一击破甲击杀。
以巨鹿城城主府的体量来讲,从厅堂正中间的主位,到最门口的席位,中间距离隔的有二十步远。
也就是说,按巨鹿城这个不大不小的体量,席间,我方使者离主位的对方统帅两者之间最远能隔二十步之长。
若一旦席间有变,使者需将飞剑投掷二十步远才能击中对方主帅。
实验场上,树起一根木杆,木杆上挂上一个草人,草人身上湖上一层白纸,然后,在草人身上穿上一领盆领筒袖铠。
盆领筒袖铠已是寻常可见的好甲。
于二十步之外,令士卒持三棱飞剑飞掷铁甲,士卒飞掷十次,中者有三,一中在当胸,二中在筒袖,三中在腰肋,其他全偏了。
士卒没有投掷经验,未经任何投掷训练,初次接触飞剑,二十步距离十中二三已经非常不错了,若加以充足训练,命中率当能更高。
走上前去查看,铁甲上有留下了撞击的痕迹,当胸命中的那一个落点,铁甲片被撞弯了,但是飞剑未能破甲。
其他两处,筒袖和腰肋处的落点同样未能破甲。
李孟羲沉默了,飞剑的穿透力不比弓弩,若目标着甲,飞剑纵是能一击命中,亦难以对目标造成有效杀伤。除非正中面门,以飞剑的重量,只要命中面门,头盖骨卡察一声就洞穿。
之后,李孟羲在靶子上边放了一个土旮瘩当做人头,他令士卒继续拿着飞剑对着靶子扔,看二十步距离,能命中头颅的概率是多少。
士卒依令照做。
一段时间之后,士卒连投了有三十多次,飞剑一次也没能命中土旮瘩,但是,意外发生了,飞剑竟然神奇的把铠甲扎穿了,飞剑钉到铠甲上边挂上去了。
李孟羲惊异无比的上前查看,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扎到甲片的孔里了,飞剑把把甲片的孔撑坏了,透过孔扎到了内里。
李孟羲取下飞剑,他看着被撑的刮卷起翘的甲孔,又低头看了看飞剑完好无损的剑尖,飞剑的尖头是手指粗细的,李孟羲不由在想,要是尖头更细一点,会不会更容易从甲孔里或者甲片缝隙里扎进去?
早知道,尖部太大的话,哪怕是能恰好扎在两枚甲片之间,但是因为尖部太大了,会被卡着难以寸进。
再由甲孔甲缝,关联到锁子甲,对锁子甲这类护甲来说,似乎标枪的尖部越细越好,尖部越细,越容易从孔里扎进去。而要是尖部过大,穿不了孔,那么标枪撞在锁甲上,就跟刀砍在锁甲上没区别了。
若求贯穿,尖部越细越好,再考虑到压强,尖头越细,压强就越大,破甲能力就越是强悍。
李孟羲再一次看了看手中的飞剑,他觉得,飞剑手指粗的尖刃太粗了,应当更尖细一点。
召来铁匠,令铁匠们再做一杆新的飞剑,新的飞剑要求尖锐部分要细的跟锥子一样。
之所以要细到如此过分的程度,这是考虑到,若是目标内里穿了锁子甲,高档锁子甲的空隙也就锥子粗细,再粗就穿不进去了。
良久之后,当匠人们把新的飞剑拿来,这一次的飞剑,尖部又细又长,跟个钉子一样,结合飞剑之整体来看,整个飞剑宛若是一支巨大的铅笔,前边用于破甲的纤细尖刃,就是铅芯。
着人用新的飞剑进行测试,依然是二十步距离,士卒持飞剑连掷二十余次之时,竟然一举钉破了铁甲。
上前查看,发现是飞剑正好钉在了一枚老旧锈蚀的甲片上,把甲片从当中钉穿了,飞剑刃部钉穿甲片之后继续贯穿了一个多指节长,这个长度足以伤及皮肉并对人体造成伤害。能到达这一步,已足够了,当飞剑之上涂有毒药之时,只要能伤及皮肉,就能致人于死地。
测试下来,飞剑虽破甲乏力,但有一定的破甲概率。
用了更纤细的刃尖,缺陷随之突现了出来,刃尖在经历了二十余次冲撞之后,已经弯了。
李孟羲想要不要适当把剑尖加宽一些以增强强度,可再一想,没有必要,飞剑做出来的唯一目的,只是在关键时刻丢出去伤敌而已,只用一次就够了,不需要经得住二十余次的冲撞。
转眼,午时了。
中午,李孟羲带着三尺半的飞剑回到了城主府。
关羽从兵营回来了,正在屋里歇着,瞅见了李孟羲手里拿着的铁棍,关羽好奇问了一句。
“奥,这不是铁棍,这是,飞剑。”李孟羲把飞剑举在手里解释着。
听李孟羲说的有趣,关羽大感兴趣,把飞剑要来准备亲手一试。
问门外士卒要来一领铁甲,挂在正墙之上,关羽在门口的矮几处跪坐着,他按着腰间飞剑,做宴间端坐之状。
目光看向正墙上挂着的铁甲,关羽眯起眼睛,估量了下距离,握着飞剑的手逐渐抓紧。
当感到有了把握,关羽一双丹凤目刷的睁开,他哗的起身,起身的刹那,手中的三尺余长的纤细飞剑已飞速在手中转圜了半圈。
只见,关羽扬起手臂嗖的一甩,一道黑影呜的飞了出去。
李孟羲目光刚落在墙上的挂着铁甲上,便听到铁甲片擦的一声,接着,飞剑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随之,铁甲吧嗒的一声从挂着的地方掉了下来。
李孟羲收回目光
转头看了关羽一眼,他看到,关羽收了力气,正镇定自若的拂着长须。
李孟羲跑上前去查看,把飞剑捡起来,拿起一看,飞剑的刃折了,再把铁甲拿起一看,折断的半截尖刃,竟然洞穿了一枚铁甲片,扎进去一寸多长。
将近二十步距离,一件八成新状态良好的铁甲,关羽随手一掷,一下就把铁甲扎穿了,李孟羲对关羽的力量惊讶无比,心说真是牛逼。
问关羽,飞剑手感如何,关羽想了想,说到,“轻了点。”
接着,又补充道,“细了点,不好拿。”
李孟羲都不知说什么好了,飞剑通体是钢,前段又裹了一层厚厚的铜皮,三尺多长的长度,大拇指粗细,总重已经近六斤了,然而,关羽却说,轻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关羽这么强的力量,于普通人而言,六斤的飞剑已经足够重了。
至于关羽所说的手感问题,李孟羲一寻思,拿起飞剑试了试,模拟了下投掷时的动作,确实,飞剑太细了,拇指粗细的纤细程度,投掷时不太捏的住。
李孟羲这时才意识到,之前一直着目于飞剑的形状重心等性能,却忽略了使用时的操作性。
关羽说,飞剑要再大上一圈,就好用了。
李孟羲想了想,再大上一圈,估计得加半斤重量,半斤重量倒是还行。
——
在关羽手中,飞剑发挥了瞬息破甲伤人的恐怖破坏力,只是,考虑到普通士卒在二十步远的距离难以对有甲目标造成有效伤害,这也是为难。
关羽沉思片刻,说到,“二十步不能,抢进几步,不就妥了?”
李孟羲面露疑惑。
关羽解释着,“既是宴间有变要暴起伤人,何妨持剑荡冲五步,再搏杀五步,至十步之内,再奋力掷剑,近至此时,纵一普通士卒,全力一掷,破甲伤人,五五之间。”
李孟羲还是经验不足,他以为宴间有变之时,只能在远处丢飞剑,他没想到还能瞬间前冲几步。
能前冲几步,不仅能迅速拉短距离,还能使投掷的杀伤力更强。
人在数步之内,能把速度提到数米每妙,向前跑动的速度再加到投掷的速度上,能使飞剑的动能增加许多。
宴间突进搏杀,倒是也能。只是,飞剑过于强化了投掷性能,整个飞剑又沉又细,重心过于靠前,很不适合作为搏杀格挡的兵器,几乎没有格斗作用。
想了想,李孟羲直接想到了解决办法。
既然飞剑不能作为常规兵器来格挡搏杀,那就再配上另一把专用于格挡搏杀的副手兵器。
此副手兵器,只需能格挡开路就够了,又因,实战当中,灵活的右手肯定是得拿更重要的飞剑,所有最好是左手拿格挡剑。
又因,左手力量偏弱,所以左手用的格挡剑器应该偏轻一些。再考虑到,宴席间的厮杀,使者必是处于围攻之中,因而,剑器必须要远轻于对手的兵器,只有这样,才能以快于对手的挥砍频率以一敌多。再考虑到,以少敌多之时,剑器越长,格挡面积就越大,就更利于群战,所以,使者的左手剑器,不仅得足够的轻,还得足够的长。
又轻又长,强度可就难以支应了,难以支应倒无所谓,反正,当宴间发生变故之时,使者的生命已进入二十秒倒计时了,二十秒内,也挥不出多少剑,所以,剑的强度差一点,完全无所谓。
要论格挡防御之能,最强的,可不是剑器啊,格挡能力最强的,应该是狼铣,铁尺,钩之类的。
再考虑到使者也不适合带狼铣,所以,能轻易钩挂住对方刀剑长枪的长钩更适合防御。
使者的副手兵器有了,使者副手兵器应该是强化格挡和护身的长钩。
使者暴起之时,左手长钩把刺来的枪剑撩拨引挂,简单粗暴的就化解了袭来的攻击,待得到机会,右手的飞剑对着对方统帅嗖的一下飞出去,把对方统帅一下钉死当场。
完美。
李孟羲兴奋的把所想告诉关羽,问关羽如何。
关羽认真的想了想,“不好。”他摇头。
“不好?哪里不好?”李孟羲追问,难道是铁钩不好?铁钩容易钩挂敌人兵器,但是也容易钩挂自己兵器,不利防御?
关羽看了李孟羲一眼,郑重说到,“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你又给使者鱼肠飞剑,又给护身铁钩,使者身带杀人利器,席间一个风吹草动,稍有险危,使者血气上涌,一个不制,便起而杀人。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如此,本还有能谈之机,结果,使者血气激勇怒而伤人,致成不死不休之局,羲儿,你觉,此稳妥否?”关羽静静的看着李孟羲。
闻言,李孟羲皱眉思索着起来。
关羽说的意思是,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当使者手中有随时可能置对方首脑死地的利器时,其心态就不再是一个使者该有的心态了。
使者因利器而狂傲,凭空使外交事宜多了许多擦枪走火之可能。
很多外交场合,对方说,“你真当某不敢把你丢油锅里烹了不成?”
此时,这其实并不是绝境,此时,使者仍有辩驳游说之机。但要是,使者手里随时能置人于死地的利器之时,对方只是出声恐吓一下,使者便怒了,直接拔飞剑扑杀对方首脑。
这可好,一个使者的命不重要,促成使命才重要,结果,使者一个不忍,使命没完成,还行刺对方主帅,本来还有和谈甚至联盟机会的两方,直接变成两方不死不休的局势了。
利器给人以勇气,随时能置人于死地的利器,更是给人以无可比拟的勇气,对于使者这种身担重大的干系的人来说,使者的胆量过于疯狂,反不利外交。
李孟羲意识到,得以严格军令加以约束,使使者不到万不得已,不到山穷水尽,不得拔剑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