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鸣金收兵大散关
作者:随云逸   从长平之战开始最新章节     
    从长平之战开始第762章鸣金收兵大散关「将军,缓一缓吧。」
    看着一队又一队的老秦人无助地倒在那无尽的血泊中,却连那关隘的城墙都没能摸到,一名裨将终于还是不忍于心,开口向王龁劝说道。
    话音落下,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更多秦军的将领们纷纷附和着向王龁发出了请求。
    「将军,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得想想办法!」
    「老秦人的血就要流干了。」
    听着耳畔嘈杂的话语,看着前方还在前赴后继的秦军将士。面无表情的王龁却是心如刀绞。
    他何尝不知道这样打下去根本毫无意义,甚至从一开始,他就不同意在此时发动对赵国的进攻。
    可是,此时不攻,又能怎么办?
    眼前的秦军也好,身后的秦国也罢。
    除了低着头向着关隘发起决死冲锋,去拼一拼那万一的机会之外,还能怎么办?
    等着赵军收拾掉楚国、齐国,再集中更多的兵力前来绞杀自己吗?
    大散关在赵国的手中,那秦国就只是一只躺在案板之上等待着刀俎的鱼肉。
    趁着赵军被楚军牵制的机会,将汉中拿回来,已经是秦国寻求自保的唯一机会。
    可是,那茫茫的石弹与遮天蔽日的箭雨之下,哪里有属于秦国的万一的机会呢?
    看着不断减少的队列,王龁那颗冰冷的心终于还是不住地揪了起来。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念头不可抑制地在王龁的脑海中迅速形成并扩散了起来:或许将部队撤下来,等待着赵军的进攻,在防守中挫败赵军,会比主动进攻要更简单一些?哪怕那时候自己要面对的将是数倍的敌人。
    或许是周遭秦军将领们的诚心感动了天地,就在王龁的信念终于稍稍动摇之际,随着「啪嗒」的声音响起,豆大的雨珠狠狠地砸在了王龁的头盔之上。
    微微昂起了头,却见大雨如同断了线的珍珠一般倾落在了大地之上。
    转瞬之间,本就年久失修的道路变得泥泞了起来,泥泞的道路在上万秦军的踩踏之下,瞬间就变成了一片滩涂。
    整个秦军的行动一下子变得迟缓了起来,尤其是箭塔、冲城车等重型武器,更是根本移动不了半分。
    要命的是,下方的秦军已经举步维艰了,但有着屋檐避雨的赵军却没有丝毫的影响。
    遮天蔽日的箭矢没有丝毫停顿地继续朝着秦军队列猛烈地射击着,而投石车也是在稍稍停顿之后,便立即恢复了对秦军攻城器械的打击。
    于是,秦军的损失不仅没有因为这场骤雨的到来而减少,反而是在双方不平衡的地形之下,越发的大了起来。
    继续战斗下去,除了徒增伤亡之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深吸了一口气,重重地吐出,王龁终于微微闭上了双眼,一道夹杂着无奈,又有一丝丝庆幸的命令随即脱口而出:「传令,鸣金收兵。」
    「是。」
    当即,身边秦军的将领们纷纷抱拳应诺道。
    很快,清脆的鸣金声透过重重的雨帘快速在战场上传播了开来,甚至为了防止这大雨将鸣金收兵的命令给阻隔了,秦军的将领甚至还派出了飞骑通知前线的秦军。
    好在,秦军到底是驰骋六国的强军,在鸣金声响起之后,秦军也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慌乱,后军换前军,几乎在瞬间就完成了过来。
    随即,前军数以万计的秦军也是在雨幕之中,缓缓退却了开来。
    只留下了一地的箭塔残骸跟破碎的道路彻底地粘合到了一块。
    看着退回营寨的大军,不知为何,王龁甚至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只是,今日
    因为天雨将队伍撤了下来,那明日呢?
    王命在后,自己难道要抗命而行吗?.
    而且,就算自己真的抗命了,又能保住秦军多久?
    等赵军腾出了手,恐怕这十数万大军,依旧难逃被绞杀的命运。
    一时间,王龁的心绪再度交杂在了一块,头一次,这位秦军的将领生出了无助之感——似乎他怎样的决定都是错。
    好在,似乎感受到了王龁心中的郁结之情,这场雨一下就是数日。
    只是数日的时间,既没有让王龁想到破敌的思路,也没能让王龁下定最后的决心。
    随着雨水越来越小,王龁是看在眼里,急在了心里。
    终于,天空在阴绵了数日之后,还是无奈地放晴。
    连日的大雨,将攻城的狼狈一一洗去,血水混着雨水,流入到了土壤之中,就连那一具具的尸体,也被从山上冲下的泥土所覆盖,又随着泥石流,冲向了未知的山林与河流。
    长长的通道之上,只剩下了箭塔的残骸还在不遗余力地诉说着曾经的血战。
    而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原本松散的土地慢慢蒸腾出多余的水分,逐渐变得干硬了起来,一颗颗小草也缓缓从土中钻出了脑袋。
    大散关外,早已没了当日的血腥气息,处处都是一派清晰的味道。
    要不是,那矗立着的箭塔残骸,人们断不会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屠杀般的血战。
    就在王龁纠结着是否继续遵从王命,继续对大散关发起亡命进攻之时,最新的王命却是传来。
    只可惜,这最新的王命,不仅没让纠结中的王龁心中有所缓和,反而是让王龁更加心惊了起来。
    王命的内容很简单:放弃进攻大散关,立即率军北上,平定义渠之乱。
    是的,义渠乱了。
    经过先王和先太后数十年的努力,几乎已经和秦国已经容为一体的义渠,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
    其实,这倒也不难理解。
    为了维持这数十万大军的开销,仅仅靠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
    显然相对于剥削关中的老秦人,剥削义渠人显然是一件更有性价比的事情,就像是一直以来秦国对蜀地的剥削。
    只可惜习惯了巴人、蜀人的柔弱,秦人显然已经忘记了义渠人有多么的好战。
    于是,在秦人多次相义渠人征收各种各样的税收之后,终于迎来了来自义渠人的反击。
    很快,「反秦复国」的思想再度点燃了这个本就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民族。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赵国羽林卫的推波助澜。
    但不管怎样,义渠人反了已经成了既定的事实。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的扩大,即便秦王心中不愿,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将王龁这只唯一的机动的兵力给调回北面,先行处理掉义渠的问题。
    毕竟秦王可不想在与赵军决战的同时,还要顾及身后的义渠人。
    也正是这道调令,虽然将王龁从两难的抉择中解救了出来,但同时也让王龁深刻地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
    连义渠都反了,下一个反的又会是谁?
    关中的老秦人吗?
    若是不能让所有秦人勠力同心,仅仅靠着穷兵黩武拼凑起来的军队真的能打得过赵军吗?
    想到了这些,王龁的心中又是一阵长长的无奈的叹息。
    当然,义渠的反叛也在第一时间被赵国所察觉,赵括也终于将目光投向了这片草原之上。
    原来,从北面也不是不能杀入关中的。
    当即,赵括也是下令代郡和九原郡对义渠开始了支援。
    仅仅是
    赵国送来的第一批的武器和粮秣,就足够义渠人武装上万人的队伍。有了赵国的武器和粮食的支持,天生就是战士的义渠人轻而易举地就将曾经的义渠国都城给夺了回来。
    紧接着,义渠的战马又向着关中开始了进发。
    这也是秦王急调王龁回援的最重要原因。
    而这边王龁还没开始回援呢,那边赵括就已经组织起了去岁加入战斗的胡人骑兵,开始重新编组准备投放到义渠的战场上。
    当然,赵括并不奢求仅仅用一个义渠就能将秦国拖垮,但消耗掉秦国为数不多的战争潜力还是不错的。
    更何况,这根本不影响赵国如今在楚国的行动。
    虽然楚国的抵抗越来越激烈,而楚王似乎也在集结着部队。
    为了安全起见,赵括也随即下令,以李牧为帅,再度组建南下军团,集结大军二十万,继续对楚国进行零敲碎打。
    而为了防止齐国再度参与其中,乐间也被赵括调往了淮泗郡。
    若是谁想要将赵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表继续往前推一推,赵括显然也并不会介意。有了秋收的粮草,此时的赵括真正是底气十足。
    不得不说,秦王也好,楚王也罢,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他们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优秀与机智,至少没有像某些后世的皇帝一般坐观成败。
    从这一点上来看,他们的确已经比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要好上了太多。
    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他们所做出的反抗,显得是那样的无力而苍白。
    甚至,因为朝内重臣的倒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赵括看在了眼中。.
    战还没打,甚至军队都还没有开出城呢,对手有多少的兵力,兵力的配置,甚至连行军的路线,都已经摆在了赵括的案头了。
    这仗还怎么打?
    赵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就在几个国家的「催促」下,被迫加速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