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八十五 第三帝国的未来(一)
作者:御炎   玄德最新章节     
    玄德第一卷逆天改命刘玄德八百八十五第三帝国的未来诸葛亮不知道陈耀以前经历过什么,但是对于陈耀所说的话,他不是很想认同。
    虽然陈耀说着是刘备告诉他的,刘备做皇帝之前的经历,诸葛亮或多或少也知道一些,知道刘备是从怎样的局面之中厮杀出来的。
    但是诸葛亮认为,一个同僚之间需要靠自相残杀来稳定局面的政府,是不可能多稳定的,也是无法带领国家继续向前的。
    一个朝廷,一个政府,如果不能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正事上,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退一万步说,如果一定要掌握办人的能力,也绝不能把办人这个事情看得比办事还要重要,一天到晚不想着办事,就想着办人,人都给办了,谁来做事?
    那些盛极一时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因为办人比办事更强,所以走向了衰亡。
    所以这一点诸葛亮绝不认同。
    要找到共同的目标,凝聚共同的意志,一起将这个国家推向高峰,这,才是他理想中的朝廷。
    三个月的观政期就此结束,第一届科举考试的三千进士们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路,诸葛亮为首的十个人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前往地方上的集体农庄积攒经验,而是跟随陈群的办事组离开了雒阳,前往了长安。
    陈群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感觉到了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长安办事期间,这个十个人的新人组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尤其是诸葛亮。
    最初,不过是三四天的适应期之后,诸葛亮就能上手帮他办理正儿八经的关键政务了,陈群只要在最后做一下把关,看看诸葛亮给出的处理方式对不对,有没有问题。
    结果证明,基本上都是对的,诸葛亮在处理这些需要大量运算和思维能力的事情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超强本领,正常人需要半个时辰才能得出的结论,他一炷香的时间都不用,就能得出结论。
    做数学运算的时候,陈群注意到诸葛亮甚至不用打草稿,直接心算就能得出结果,其他人还要笔算,还要加上算筹,诸葛亮则通通不需要。
    一道复杂的算式,他只需要在心里过一遍,答案就出来了,很不讲道理的能力,看得他身边的李维、张云等人一愣一愣的。
    有些人想去学,诸葛亮也愿意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亮教学的方法他们没一个人听的懂,最后大家只能无奈地认为,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有原因的。
    和一个天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实在是太考验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了。
    陈群则是喜不自胜,继续把自己觉得头疼的东西交给诸葛亮处理,给到诸葛亮的是问题,回来的是标准答案,到后面陈群甚至不需要核对了,直接原样发出去,一次错误都没有出现过。
    整个行动结束之后,诸葛连和他的九个新人伙伴已经磨合成为了一个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行政团伙,陈群上表为他们请功之后,刘备给予了很丰厚的物质奖励,然后给十个人一起提升了一级官阶。
    等于人家刚刚在集体农庄开始上手工作,他们已经是正九品吏员了。
    随后,这十个人被刘备安排到了并州,在并州云中郡的集体农庄内展开工作,原因是当地条件相对艰苦,且集体农庄的建设和发展都比较困难,推广农业生产也不容易。
    刘备认为这十个人有了一定的办事经验,年轻能干,所以将比较难的任务交给了他们,如果他们办的不错,那么两年内,刘备就打算把他们提拔到县内出任职位。
    而一般的新人代表至少要做到三年才能被提拔进入县内参与工作。
    诸葛亮的事情告一段落,刘备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正在成长的诸葛亮身上,他是帝国的皇帝,他要为帝国的前途着想。
    整个益州之战从贞观六年的六月打到十二月,打了半年时间。
    汉军出动了西蜀军区的全部军力,又从雒阳调遣了两个军前往增援,五万汉军南下,在越嶲郡、犍为属国、牂牁郡、益州郡和永昌郡与土人叛军展开了多次战斗。
    这一轮益州南部土人叛乱的爆发不单单是益州南部本地的土人参与,背后还有永昌郡以南某些域外国家的影子,于是汉军打到永昌郡的时候,还真就抓住了一些别国所属的势力乃至于小规模的军队。
    这些国家似乎并不清楚汉帝国的强大,或者认为这里山高路远,汉军打不过来,所以堂而皇之的想要分离永昌郡一带,把这里变成他们的领土。
    对此,刘备很是警惕,为了进一步稳固西南边陲的统治,他下令分割益州,将原先益州南部的越嶲郡、犍为属国、牂牁郡、益州郡和永昌郡这五个行政区分割出来,另外设立云州。
    另外,他还把西蜀军区改称为西南军区,军队驻地南移到了益州郡的滇池县,汉军主力驻地南移进入云州,在云州正式推动大开发政策,开始执行移民、注资、修路、铺桥、开发等策略。
    益州作战中俘获的超过二十万的战俘成为了开发的主力,另外还从全国各地征调有经验的各类技术人员跟随云州官府团队一起进入云州地界展开调研,从贞观七年年初开始,对云州加强了统治。
    并且在之后,刘备安排了东园密探势力从西南边陲开始向东南亚、南亚地区渗透,绘制地图、找寻道路,对于鲸吞东南亚、在南亚建立势力触角的想法也开始成形。
    不过因为云州地形复杂、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所以这项工作的进展非常有限,而且损失颇大,以至于朝野内外对于开拓南方疆域这件事情的反对声浪一直都挺大。
    刘备只能扛着压力缓缓前行,对云州的治理进展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快。
    最初,刘备就有着分封皇子到外国建立汉帝国的卫星国的想法,以此作为帝国极壁之外无法实控的替代方案,重演当初西周开疆拓土的策略,而为了执行这个策略,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
    对于整个分封的方案,刘备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调整,最后得出了一个较为稳妥的分封方案。
    按照他未来的进取计划,南至中南半岛、东至日本列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北海,都是他目标中的汉帝国本土,这是他会用军队和政策实控的领土。
    当前阶段,控制这些领土还有诸多难题,但是控制住了,一定会在未来体现出重大的作用。
    比如中南半岛适合农业生产的优良水文条件,而需要注意的则是疫病的侵扰。
    日本列岛地震火山多发,土地贫瘠,但是有大量金银铜矿,对于汉帝国未来的经济改革有重大助推作用,必须要掌控在手。
    帕米尔高原所在之地虽然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但是只要掌控,就能居高临下对中亚地区形成优势战略态势,足以阻止中亚政权势力向西域之地的进犯,进而保护帝国西陲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北海则被刘备视为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是苏武牧羊所在地,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无论是出于对未来水资源的考量,还是民族精神、传承以及战略缓冲地的考量,他都要占领当地。
    这四个地方就是他为汉帝国设置的帝国极壁。
    帝国极壁之内他会想方设法努力经营,帝国极壁之外,就是他设置分封卫星国的地方,而卫星国都不能触及的地方,则是彻底的域外之地、蛮荒之地。
    这一套统治方法,他参考了古中国的华夷思想,居中的是中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域外之地都是蛮荒之地,而在他这里,汉帝国本土自然是华夏神州,外部的卫星国则可以称为小中华。
    连卫星国都不是的,自然就是蛮荒之地了。
    至于卫星国的设立,刘备也有了初步规划。
    中亚地区,也就是贵霜帝国和帕提亚帝国所在的地方,可以设立几个封国。
    南亚地区,印度所在的地方,可以设立几个封国。
    东南亚海岛之上,也可以试着设立几个封国。
    东边就算了,那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等以后科学技术发展了,六分仪发明出来了,就可以尝试着跨越太平洋去找美洲土著玩玩。
    北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冰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在是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所以也就没有设立封国的必要了。
    除非什么时候夏商周温暖期重回地球,河南地区都能跑大象,那西伯利亚大平原或许还有点农业价值。
    这个计划被设定之后,刘备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他甚至根据自己的记忆,将世界地图一点一点的完善了,在地图上标注了七大洲五大洋,对于整个地球做了一番描述,然后把自己的封国计划拿了出来。
    在帝国高层内部的决策会议上,刘备将封国计划做了内部公开,将世界地图也第一次公开,他没有说明来处,只是说明自己的封国计划,让大家相信。
    大家没有理由不相信,因为刘备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做个梦都能梦到帝国群英会,应梦贤臣多的能组团打仗,更别说其他方面了。
    于是对于刘备那相对挺完整的未来封国计划和开拓计划,没人能提出些反对的意见。
    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他们无法反对,生怕刘备说自己做梦又梦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那就大可不必了。
    于是未来的一切都被刘备公布给了高层决策圈子。
    大家都知道了,刘备未来的计划是嫡长子居于其中成为帝国皇帝,其他有才能的皇子会被分封到外地成为卫星国的国王,成为汉帝国的屏障、藩属国,并且持续向外开拓。
    那么没有才能的皇子呢?
    那就留在汉帝国,做个太平皇子、王爵,领受自己的一份俸禄,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也算是他们投胎投的好,但是权力什么的,就千万别触碰了。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我认为我有才能的孩子不仅仅只有一个刘深,其余的孩子,尤其是刘泽,也是很有才能的,我不想让他浪费自己的才能,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
    所以我想着,上古时代先人们的分封策略其实也是不错的,为了维持内部的稳定,则有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可能性呢?则由其他的有才能的孩子去开拓,这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优解,也使我能得出的最好的结论。
    诸位也会有很多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家庭争端,也会想要让家族开支散叶,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诸位尽管可以派遣自己的家族子弟跟随我的儿子们出去开拓疆土,去开创自己的国度。
    成功了,活下来了,说难听点,不管未来发生什么,天崩地裂了我们都死了,家族血脉也还是传下去了,不可能同时崩灭,失败了也不要紧,开疆拓土,哪里有不死人的?
    反正我是做好了失去一些孩子的准备,我不是不爱他们,只是我所处在的这个位置上,容不得我对他们的爱超过对整个大汉国的爱,我能为他们做的,就是找一条对国家最好的道路让他们去走。”
    刘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老部下们做了沟通,表示了未来自己的一些想法,高层决策圈子对此表示震惊,不过很快也就纷纷接受了现实。
    第三帝国本来就和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以及之前的国度完全不同,这个国家是要走完全不同的道路的,开拓将是主流,将是一种会被整个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而作为上层,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需要以身作则。
    这个长远国策被制定下来之后,刘备便开始了针对性的准备,整个汉帝国的国家策略也正式确定,各项计划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大跨步的前进。
    同样在贞观七年,征海将军甘宁回来了,他带着船队返回了日南郡港口,并且很快给雒阳送来了诸多消息。
    他们成功抵达了大秦国,虽然经历了一些艰险,还沉了三艘大船,死了不少人,但是成功卖掉了船上全部的货物,带回来满满当当的黄金和白银,还带回来了一条可以行驶的海路,以及大秦国使臣。
    甘宁历尽艰险,抵达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方面接触到了汉帝国的商船队和官方使者之后,非常惊喜,花费大价钱把船上的所有货物都给买了,罗马皇帝还亲自召见了甘宁。
    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是沿途还是有一些能够帮助双方交流的语言人才加入进去,成功为双方的沟通架构了桥梁。
    罗马皇帝向汉帝国皇帝表示了慰问,并且希望双方的往来可以持续,他希望罗马方面和汉帝国方面可以实现商业互通,可以互相派遣船队和使臣往来,增加双方的了解。
    他表示罗马非常喜欢汉帝国的丝绸、漆器和瓷器,也非常喜欢汉帝国的铁锅,如果可以的话,他想要大规模购买,价钱不是问题,主要是能不能到货。
    款待甘宁一个月之后,甘宁启程回国,带上了罗马的使臣和语言人才,以及对汉帝国商品的无限渴望,东西两大世界性帝国往来的新篇章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这之后,刘备正式在日南郡设立了市舶司,也在户部设立了相对应的主管部门,将海上贸易分门别类的列了出来,专门管理。
    对于罗马帝国的需求,刘备表示要全力满足,并且对于对方所渴求的“折扣”的事情,也表示要全力满足——当然,前提是事前涨价,然后再折扣会原先的水准,甚至比原先的水准还要高。
    但是罗马帝国的官僚显然不在意这些,只要汉帝国做了明面上的让利,并且提供了充足的货物那么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按照汉帝国的意思来。
    于是乎在贞观七年的时候,汉帝国获得了一条比较稳固的海外商贸路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这条海外商贸路线的稳定,刘备决定接纳罗马帝国的使臣常驻雒阳,而刘备也决定派遣外交人员前往罗马帝国常驻,双方都可以通过外交使臣的存在来协商一些需要及时沟通的商贸问题。
    于是刚刚回到汉帝国没有有多久的甘宁就又接到了出海任务。
    不过甘宁并没有觉得不好,他那浑身躁动的基因让他特别不喜欢安逸,就喜欢挑战未知和未来,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第二次出海任务。
    然后刘备还让他进一步观察沿途所经过的每一个国家的状态,包括罗马帝国的状态。
    “之前的这份报告写得不错,我挺喜欢的,不过我觉得还可以更加翔实一些,尤其要注意观察各国百姓的生存状况,看看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做什么工作,只是官方和军队的话,还不够。”
    刘备如此交代了甘宁,甘宁立刻表示自己懂了,这一次回来,肯定给刘备带来更加翔实的消息。
    自然的,东园密探也跟着出去了不少,刘备甚至打算安排人常驻罗马经商,定期补货,还要开始在沿途各国设立中转站,把生意彻底做大、做稳。
    对于刘备的野望和第一次出海回归之后所带来的好处,赞叹且眼红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刘备趁机派人将此事广而告之,深入民间宣传,逐渐把出海和黄金白银做了挂钩。
    出海,就是能得到黄金白银,出海,就是能搏出个富贵。
    危险吗?
    很危险,甘宁这第一轮出海船队因为技术原因沉了三艘,死了不少人,后来回来总结技术经验,认为是造船的木料、尤其是龙骨的木料没有晾干所导致的,以至于船只的耐久性出了问题。
    但是那又如何呢?
    一听造船厂那边给出了至少晾干三年的计划方案,甘宁连连摇头。
    “等不了三年,太浪费了,出海本就是搏生死,敢跟我出海的,全都是胆子大的,多备一些小船也就是了,我出我的海,你们多准备一些龙骨,多备木料,等下一批造船用吧,我先去了!”
    甘宁停不下来,也有很多人根本不想停下来,明知出海风险大,但是收益更大,他们实在等不了三年。
    同样的,刘备也等不了这三年。
    于是贞观七年之后,海外贸易这个事情逐渐在汉帝国成为了热门话题。
    正好在同一时期,西域商贸火热的消息也传到了雒阳,于是北边出西域、南边下西洋,这一南一北两个西,顿时成为了汉帝国的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