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八章 被忽悠了,指控三连;两线战局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后明余晖最新章节     
    半年前出发前夕,周长风在做收尾工作时匆匆阅毕了一份开发计划,签了字、盖了章,他现在大抵是不记得这件事了的。
    一直以来,犹如陆地巡洋舰的超重型坦克都是令人兴奋的主意,人们理所当然的希望高大威猛的钢铁巨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不过从实战价值来考虑,重型坦克的部署就已经十分麻烦,更何况比之更大更重的陆地巡洋舰――超重型坦克?
    就像战间期形形色色的多炮塔坦克、步兵坦克、超轻型坦克一样,试错的道路上总会出现各种昙花一现的东西,之后,各国的坦克便开始逐渐趋同演化了。
    大明陆军之中也少不了有些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人,三十年代早期明军亦跟随风靡世界的超轻型坦克潮流开发了自己的三吨级超轻型坦克,同时还开发了二十吨级多炮塔重型坦克。
    因为不太实用,前者只小批量生产了一些,全都扔给了边军使用。
    后者更是华而不实,实战能力远逊于正统的三八式重型坦克,故而有一前一后两个子炮塔的试制三六式重型坦克仅制造了十几辆,只用来对民众开放展示宣传募捐,完全成了礼仪性质的东西,因为兵部发现民众普遍感觉多炮塔坦克更加威武霸气。
    大明陆军的超重型坦克计划源自两名技术军官,在至昌四十年的时候,他们设想制造一种具备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还拥有潜渡过河能力的陆地巡洋舰――他们也知道这种东西不适配现有的野战浮桥架设标准。
    不过这个计划只停留在纸面上,兵部军器局断然驳回了他们的拨款申请,随后,草稿和方案被束之高阁雪藏了起来。
    尔后,一名海军文职少校在调阅档案时碰巧发现了这个胎死腹中的雄心壮志,他将此趣闻告诉了技术中校曹渊。
    也许是海军人士天然对大型机械钢铁造物充满难以言表的喜爱,曹渊决定重启这个计划继续发展下去。
    身为他负责设计小型舰艇的主体结构设计,开战以来每一次都起到重要作用的艮字型扫雷艇就出自他的手笔。
    船舶设计师出身突然去琢磨陆战兵器,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这期间曹渊没少往顺天跑,多次请教第一重型机械公司的相关人士。
    总之,在克服了诸多稀奇古怪的困难之后,他和几名助理携手完成了超重型坦克的完整设计,还找人制作了木制缩比模型。
    可很快曹渊也面临和那两位陆军技术军官相同的难题――军器局那帮人精明的很,瞧见这指标肯定不同意批钱。
    为了不让心血付诸东流,他决定蒙混过关,在纸面上标明这是一种空车重量几十吨的重型机动岸防炮。
    这一下子就合理了起来――固定的岸防炮虽然坚固且隐蔽,但是射界有限很死板,在暴露以后迟早会被敌人狂轰滥炸解决掉,故而能够自行机动转移的岸防炮无疑更灵活,生存性也更强。
    也正因如此,军器局没有察觉到端倪,先期批准了一笔经费用于原型车的前期开发工作。
    关于这件事的报告按照例行程序呈递上去,这也是为什么半年前出现在周某人桌上的前因后果。
    因为总额度仅55万圆,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抠搜着支出,要知道一辆四式中型坦克采购价都要8万圆左右。
    曹渊等人用这笔钱先制造了一台以民用钢材为材料的全尺寸模型,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然后才向浮山造船厂下了订单。
    让官营海军造船厂去造坦克?
    这听上去是不可思议的奇闻,但曹渊等人是认真考察以后才做此决定。
    第一,浮山海军基地的仓库中还保存有一些用于海军舰艇的装甲钢和结构钢,以及大量老式舰炮。
    第二,坦克制造企业缺乏加工超大厚度板材、尤其是装甲钢的经验和机器,而海军造船厂却二者兼具。
    第三,毕竟都归属在一军种之下,遇到麻烦事的话人情世故通融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尽管感觉莫名其妙,但是浮山造船厂还是承接了制造任务。
    不过因为优先级很低,制造任务进展缓慢,时至今日才出成果。
    虽然这三辆名曰试制二式自行岸防炮的超重型坦克足够让周长风两眼一黑,不过就设计而言它们仨着实具备鲜明特色。
    其独具特色的采用了首下迎弹,车体内部设置多层隔舱,炮塔左右两侧有凸出的耳朵――其实是光学测距仪――就像海军战舰的炮塔那样。
    【配图】
    该车主体基本装甲并没有多强大,正面与侧面均为50厚度,这些冷轧均质装甲钢板和四式中型坦克所用的lz26d来源一致。
    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空车重量,因为上报的指标里写明了只有几十吨。
    通过专门预留的凹槽与螺栓,该车可以安装附加装甲,分别为用于正面的128钢板和用于侧面的80厚度钢板,这些钢板来自于遗留的重型巡洋舰主装甲带的多余部分,也可以说是边角料。
    对于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动力系统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显然曹渊压根没想过通过电动机驱动的办法。
    该车使用一台鹤五式十四缸风冷星形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030匹马力,但是因为散热困难所以调低转速降至850匹马力使用,即便如此还要搭配四个强制冷却风扇才能勉强镇压――毕竟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有迎面来的冷风帮助带走热量。
    引擎来自于库存的备件,三七式双发鱼雷轰炸机早期型如今已经退役,闲置的这些小马力引擎也没了用武之地。
    该车的主炮更加令人震撼,一号车和二号车使用一四式112、46倍径舰炮,发射穿甲爆破弹可在1000m距离上击穿112厚度钢板,装药量达1.6之多。
    这是大明海军的祖传法宝,最早用于三十多年前的平阳级驱逐舰,如今也还在众多护卫舰上发光发热,可谁也没想到它竟然还有化身坦克炮的一天。
    三号车更加可怕,刚巧海军基地库存有一门兰芳制造的160舰用迫击炮,索性将之合理征用了,在改造了炮架以后安装上车,它可以发射重量50.4的杀爆弹。
    兰芳的军工产能有限,为了给更多商船配备自卫武器,国立东万律兵工厂设计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简易火炮用于打击潜艇,本质上是后部装填的重型滑膛迫击炮,初速290m/s,装药量9.2,杀伤面积超过七个标准篮球场。
    有趣的是,大明陆海空三军都对它非常感兴趣,陆军觉得它可以用来替代轻装步兵师的榴弹炮,海军觉得它给商船用来威慑驱离美军潜艇很管用,空军觉得它刚好是能通过空降部署的火炮的极限。
    除此之外,二式重型自行岸防炮还在车体右前部配备了一个装备25.6航空机炮的子炮塔。子炮塔正面装甲厚度80,侧面与后面厚度均为50,后面呈弧形,是以一整块条形装甲钢板用大型弯板机加工得到。
    该车在整备完全的情况下战斗全重126吨,功重比6.7,公路极速20/h,相当笨拙。
    军器局派来的评估小组被这所谓的自行岸防炮惊掉了下巴――合着折腾了半年,你们几个在挂羊头卖狗肉是吧?
    这时候人情世故就派不上用场了,兵部和海军根本不是一个系统的,军器局官吏首先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这件事随后倒也没有闹太大,被骗了几十万的军器局很生气,立刻向军法司提起诉讼,指控曹渊等人欺瞒上级牟利。
    然而曹渊一口咬定这就是自行岸防炮,不是什么巨型攻坚战车,而且之前军器局并未多做要求,现在仓促翻脸简直是不可思议。
    军法司表示这没法审理,从程序上来看曹渊等人的申报审批步骤都是合法合规的。
    吃瘪了的军器局随后撤销了欺瞒上级牟利的诉讼,又改作指控擅自挪用官家财产――也就是那些库存的装甲钢板、舰炮、发动机。
    尽管大明海军内部对此哭笑不得,但这几个技术军官终究是自己人,要教训也得海军来教训,所以海军方面也咬定这些闲置库存是恰当的,手续齐全,并非擅自挪用。
    随后军器局又改作指控曹渊等人的贿赂行径以及林林总总一些琐事,最终,军法司勉为其难的判了半年徒刑。见状,海军也退了一步,没有力保。
    三辆原型车已经大体完工,终究也是55万圆真金白银制造出来的东西,被忽悠了的军器局恼怒归恼怒,没舍得将之直接拆解报废,只是叫停了后续的90辆重型自行岸防炮量产计划。
    “隔三差五冒出些稀奇事来,太荒唐了!”
    “呃……那夏津伯觉着该如何是好?”
    “近两个月运力倒还充裕,给这仨玩意丢去。到此为止,不要再有下文了。”
    为进一步加强瓦胡岛防务,大明海军决定对三辆原型车进行简单测试和评估后就直接运过去――海军方面实际上也对这种笨重的超重型坦克缺乏兴趣,做出的若干决定更多是碍于面子。
    有人暗地里嘀咕用同等运力运送几百吨炮弹或十几门重炮过去岂不是更有效?
    这件事不大不小,跟一些能闹出个鸡飞狗跳的事相比不值一提。
    靖和二年秋冬之交充斥着一股奇怪的氛围,西线、南线、东线三个方向似乎将要同时爆发大战,战局扑朔迷离。
    未来究竟是好是坏?朝野间各执己见。
    在西线,万恶的极端高温酷暑和泛滥的洪灾泥泞终于过去了,疟疾、痢疾、霍乱、登革热在这半年间又导致了数以万计的非战斗减员,印杜兵团上下期冀已久的冬天可算来临。
    大概是觉得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奸诈精明的英国人在战前并未修建曼谷、仰光、吉大港之间的铁路,南亚次大陆的交通条件堪称原始。
    十万余英联邦军队俘虏承担了修建从曼谷到毛淡棉到仰光的铁路,虽然直线距离只有五百多公里,可是地形极为复杂,实际里程有近千公里。
    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明军及仆从军的兵锋已突入印杜东北,装满物资的军列最多只能到达仰光,接下来到吉大港上千公里的路程完全依赖卡车。
    这条丛林间的土路即使修建的再平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毁于山洪,一旦下雨直接化作泥沼,以突防能力强大而著称的皇家空军蚊式轰炸机又频频袭扰,陆上运输线总是时断时续。
    至于海上运输线,理想情况下海运占据大头,若无海运,印杜兵团根本积攒不下可供发动攻势的物资,因为陆运仅仅只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日常消耗。
    英军当然不会放任不管,潜艇、鱼雷艇、轰炸机轮番执行袭击货轮的任务,又或是通过布设水雷来阻断航道,今年英军仅潜艇就在印杜洋被击沉13艘,鱼雷艇亦损失8艘。
    其实从去年开始,朝廷就同时开展了滇缅、滇印两条公路的修建工作从而加强后勤保障,时至今日基本竣工通车。仰光到吉大港的临时简易铁路也在修建,但是受限于糟糕的地形条件而极为困难。
    明军统帅部中的速胜论支持者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们认为只要主力舰队赶走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再随便进行一场登陆作战就可以瓦解印杜,耗时费力的修路太不划算了。
    在南线,随着更多部队和物资抵达凯恩斯,澳洲兵团的规模与日俱增。
    此前,美澳联军原计划在九月份主动出击,以积蓄已久的力量大规模反攻,一鼓作气将明军赶出澳洲大陆,之后因一系列原因推迟了一个月。
    然而明军不断增兵又引发了澳洲上层的惊惧,他们担心力量增强的明军可能无法被迅速击败,而己方接受不了重大损失。
    若是能一口气赶下海也就罢了,可如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话,人力短缺的澳大利亚是无法补充兵员的,这会加速崩溃,故而不如继续进行静坐战对峙,等待美军夺回夏威夷以后再做打算。
    屡次劝说无果的麦大帅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他在写往华盛顿的信中吐槽澳洲乡巴佬畏首畏尾的怯懦,声称他们错失良机,终将自食恶果。
    【西线大致战局以及后勤线,只能说英国人战前不修铁路简直缺德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