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代军倒戈,张机南下
作者:一觉睡到下午醒   人在秦时,浪到失联最新章节     
    第526章代军倒戈,张机南下
    一袭黑色甲胄,内衬黑色劲服,一顶爵弁,张机缓缓地走出了营帐。
    秦军之中并不是很流行戴头盔,秦军一般不会给普通步卒以及伍长、什长以及屯长配发头盔,即便是百人将也少有佩戴头盔的。
    倒不都是后世流传的秦军骁勇不惧死,一心都是战功,觉得头盔碍事。
    说到底,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能给家人提供的也就是一份抚恤金罢了,难道真的会有兵士认为头盔碍事么?
    这不过是秦军高层因为匮乏材料而鼓吹的说法罢了。
    秦国虽然有着两个天府之国,但却缺乏铁矿,战国七雄其余六个国家的铁矿数量都远胜秦国,燕国的铁矿是战国七雄中数量最为雄厚的,拥有包括燕下都铁矿、鞍山铁矿等数座大型铁矿,其次便是拥有铜绿山等诸多铁矿的楚国,而后是拥有郸邯、棠溪、宛等铁矿的赵国、拥有宜阳铁矿的韩国以及拥有安阳、山阳、安邑铁矿的魏国。
    郭开所在的郭氏一族,从前便是以通过掌握赵国的铁业发家致富的巨富郭纵的后代,凭借着这一优势郭氏一族才渐渐进入了赵国朝堂,否则郭开再谄媚、再忠心,也不至于坐到外相一职,其受赵王偃看重的除了忠心便是郭开背后郭氏一族所掌握的铜铁矿山资源。
    就连看似偏居东方的齐国,其都城临淄附近还有华夏冶铁之源的铁冶村,附近有着一座名为黑铁山的露天铁矿场,直至两千多年后,这里的铁矿依旧源源不断,只不过是从采集露天铁矿改为了地下采矿。
    当然,秦国的土地上其实也有着许多未曾发现的铁矿,但受限于勘探技术和采矿技术,秦国或是未曾发现,或是无法采集这些铁矿,就连铜矿也并不是很充足。
    故而哪怕是佩戴头盔,中层军官和少数高层军官的头盔多是皮盔,直到秦国夺取了韩国的宜阳铁矿、魏国的安邑铁矿等各国多座铜铁矿山,秦军的铜铁才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还有对外输出的余地,但数百年来不戴头盔的习惯却逐渐深入骨髓,一时难改。
    “将军!”
    “将军!”
    张机从县衙中走出,一路上所遇秦军将士一改前些时日那种心底暗暗生怨却慑于张机的威压而颇有些敢怒不敢言的模样,无不面带喜色,不少人甚至面露惭愧之色。
    张机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却见一辆辆小型粮车已然从西门处驶入城内,粮车后还跟着数百头牛羊豚,悉数送往了府库所在之处。
    见此,张机也大概有数了,想来是翡翠虎、陇西李氏和北地乌氏家运送的粮草牲畜到了,而且这应该只是一部分。
    按照田蜜的说法,光是供秦军食用的牛羊豚就数千头,还不算拉车的驮马、驴子以及老牛,粮草更是有数十万石,绝对能够彻底解决这里的粮荒了。
    还不待张机去细细查问这一批粮食和牲畜的具体数量,兵长史杨樛和行军主簿程邈便一同来到了张机的面前,俯身行礼。
    二人脸上面露红光,完全不亚于此刻的张机,若不是听说二人天不亮便起来忙活两千名代地边军归家探望事宜和接收粮草事宜,张机都以为这俩人昨夜也去哪风流快活了。
    “将军真天人也!”
    程邈上来就将张机夸为天人,虽然这种赞誉词在这个时代也算是常用词,但夸赞者若非是对被夸赞者打心底里敬服,绝不会用如此赞誉词,因此这一下夸得张机都有些懵。
    “在下本以为将军危急之中想出此策收揽代地民心,却不想将军竟是未雨绸缪,将赵国群臣以及代地边军算计至此,实在是令我感佩不已。”
    “啊?程主簿在说什么?”
    张机是真没明白程邈在夸他什么,他怎么就未雨绸缪了?怎么就算计至此了,搞得他好像什么老谋深算的阴谋家一样。
    杨樛抚了抚颌下须髯,向来沉着的他也难掩脸上的喜悦之情和敬佩之色:“将军,今日一早,我就和程长史分析出了将军的谋划,先离间李牧和代地边军,断其臂膀,而后离间赵国群臣与代地边军断其粮秣,再以家书和粮食收代地边军之心,平白得一骁勇之师。”
    杨樛面色涨红,说话间双臂挥舞着,仿佛已经认定了这都是张机的谋划。
    “此消彼长之下,不仅我等可立下纳降代地边军之大功,如今将军所备之粮秣又至,甚至足够这两支大军即刻南下直取郸邯!”
    “如此环环相扣,让某想起了蕞城之战,将军请君入瓮而后以策反燕军断庞煖将军后路之策。”
    杨樛越说越激动,就好像这些“计策”都是他亲眼看着张机安排实施的一般,周围一众秦军将士也群情激愤。
    原来自家将军早就安排了粮草供给,而且还有大量牲畜作为肉食,可他们竟然还私底下埋怨将军,认为将军过于偏袒代人。
    “将军,我等鼠目寸光,向将军赔罪!”
    一声声不同话语的赔罪声在张机耳边回荡着,声音杂乱不堪,显然并非有组织的事先安排,而是发自内心地自发赔罪。
    只是张机沉默了,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解释。
    他都不明白自己什么时候立下了智计深远的人设了,但看这模样,无论自己怎么解释估计都没用。
    从代地边军与李牧和赵国群臣的决裂到现在一切都是凑巧?就连收揽代地百姓的民心也是临时起意,唯一的人为因素是家里有贤内助替他解决了粮饷问题?
    这种话说出去恐怕都没人信,这些秦军将士似乎已经有些对张机过于信任了,甚至有些迷信,类似于当年哪怕武安君白起麾下将士受挫败退,从败退的将士到其余兄弟部队都会认为武安君是诈败,是为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思虑再三,张机只能昧着良心含泪接下了这顶智计深远的帽子,承认了一切都是他的谋划。
    倒不是张机真的贪图功劳,而是为了鼓舞秦军士气。
    不可否认,随着张机昧着良心贪下了这一切都来源于巧合的功劳后,秦军将士们的士气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暴涨。
    ……
    得到了充足的粮草补给以及数千头牛羊豚的肉食补充后,张机和杨樛、程邈三人也彻底放下了对于招降十余万代地边军的最后一丝担忧。
    毕竟招降容易,纳降难。
    当年若是秦国有充足的粮草,又怎么会不得不尽数坑杀赵国降军。
    好在这一批粮草和肉食的及时援助,令张机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代地边军归心,以及商谈正式的归降条件。
    而这一切的进展也十分顺利,在得知是秦军不仅秋毫无犯,还供给代郡百姓粮草渡过粮荒,并且家中的生活过得比以往还要好些,两千名被送入代郡归家探亲的代地边军也基本上归心了。
    代人抵抗了赵国庙堂数百年,但这种事情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代人难以接受自己的代王被赵无恤以酒宴暗杀的手段杀死并灭国,始终在反抗赵国庙堂的统治。
    但历代赵王又何尝不是因为心有所愧,因心虚而担忧代人反叛,不断剥削代人,不信任代人,才引起了代人更加激烈的反抗。
    若是赵人诚心相待,哪有什么抵抗能持续数百年,还能让赵武灵王时期崛起的赵国中道崩殂?
    不管秦军从前如何,但如今为了解决代郡百姓的粮荒,秦军切切实实地挪用了自己的军粮,宁可自己少吃也要接济代地百姓,接济他们的家乡父老。
    无论如何,这份一视同仁的诚心,代郡的数十万百姓以及那十余万代地边军感受到了。
    七日后,十余万代地边军脱下甲胄,扔下手中兵戈,站在了浊鹿城前,向秦军投降。
    张机根据代地边军之中的名册,令人清点人数,分发粮食,并让秦军为代地边军修缮营帐,将军中多余的棉衣先拿出来供给代地边军。
    根据清查,这支代地边军连同战兵和辅兵,原先共有十五万三千七百五十八人,从郸邯出发至代郡,一路上冻馁而死者大约有六千七百九十人,路途中逃亡者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七人。
    攻打浊鹿城战死者,两万六千五百四十五人,算上辅兵还剩下十万零五千六百零六人。
    这剩下的十万人,张机除去了年龄在十六岁以下和五十五岁以上者,还剩下七万九千人。
    随后暂时剔除了因饥饿而伤了身体,无法在半月内恢复战斗力的士卒,以及不愿为秦军效力或是想归家之人,还剩下了六万八千人。
    随后剩余的这六万八千人里,张机又令籍贯或是家小在云中郡、雁门郡的士卒出列。
    由于不少家乡是云中郡和雁门郡的士卒已经早早便算在了不想为秦军效力以及想归家的行列之中,所以经过这一轮帅选后,倒是剩下五万两千人。
    张机遣散了五万两千人以外的代地边军,因为年龄问题而被遣散的士卒,年幼者可以等待十六岁以后再报名参军,年老者不再入伍。
    因饥饿而伤身且半月内无法恢复身体的,由秦军供养在军营中,给予汤药粮食,再按照标准决定去留。
    不愿为秦军效力之人,张机希望他们回乡后可以安分守己,将秦军的仁义之举告知乡里,并希望其中籍贯为云中郡、雁门郡的士卒能够说服家乡的同袍降秦。
    随着张机的仁义之举在代地流传,以及那些代地边军降兵切身的描述与感激,尤其是他们描述李牧如何放弃代地军民,赵国群臣如何断了他们的粮草补给,云中郡和雁门郡各县各城的县令也都接连选择了归降,两郡近乎是传檄而定。
    也幸好翡翠虎、北地乌氏家和陇西李氏送来的粮秣牲畜充足,否则张机一时半会还真不敢接受云中郡和雁门郡的归降。
    大军休整了半个月后,原先许多不愿为秦军效力或是想要归家的代地边军也重新返回了军队,加上原本的五万两千人,共计八万七千人,并且作为代地边军之中的佼佼者的赵边骑大多都回归了。
    张机在校场上检阅着这只腰佩胡刀,身穿胡服,擅长骑射,模仿草原诸胡勇士建立的赵边骑颇为满意。
    半个多月的休养和饱餐下,代地边军已经恢复了战斗力,而赵边骑更是如此。
    一支精锐是有着自己的威压和气势的,赵边骑那饱满的精气神,那整齐的队列和沉默时向外溢散着的战意与威势,令众将眼冒金光,纷纷向张机请命,想要抢到这样一支前不久还被他们当作大敌的精锐的指挥权。
    张机开始越来越期待了,当郸邯的赵国群臣看见原本赵国闻名天下的赵边骑手持兵刃杀向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脸上该是一副何等精彩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