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尖端人才太多的秦国,初入秦国的魏缭
蔡乌一怔,眼前的少年王者散发出的气势,令他有些震撼,下意识地看向了位于文臣之首的吕不韦。
此刻的吕不韦老神在在,双目微眯,眼中透着几分精光。
如今已经是秦王政十一年了,吕不韦不知不觉也五十六岁了,年过半百,这个岁数对于没有修习武艺的吕不韦来说,也算是半只脚踏进棺材了,然而这些年随着嬴政接过大权,隗状分走了一部分相权后,吕不韦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
而自从赵国灭亡后,吕不韦更是几近成为了甩手掌柜,只负责大方向的问题,不再凡事亲力亲为,而是将事情交给合适的人办,但效率却大大提高,事情最终的成果也丝毫不亚于吕不韦亲力亲为。
没办法,如今大秦的人才太多了。
一位雄主,加上一众贤臣,吕不韦都觉得将来嬴政要担心左右丞相的位置究竟该交给谁了。
无论是御史大夫王绾,廷尉卿李斯,廷尉正韩非,新任治粟内史马兴,右丞相府长史司空马,还是外放的上郡郡守芈启、太原郡尉芈颠,内史丞冯去疾,内史尉冯劫,这些人都有着担任一国丞相的非凡才能,就连蒙武的嫡次子蒙毅都展露出了些许头角,年少聪颖,办事效率自然高的离谱。
但萝卜坑就这么两个,所以将来嬴政恐怕要愁该任命谁担任丞相了。
不过也多亏如此,吕不韦这几年的精气神反而比前几年要好得多了,在方技家新任魁首阳庆的调养下反而有些返老还童的趋势似的。
看着老当益壮的吕不韦,蔡乌的目光又落在了王座上的嬴政身上。
他是见过嬴政的,那是七年前,他来到秦国欺骗吕不韦的时候,彼时的嬴政只是没有分毫权力的提线木偶,是个少年,但如今却已经是灭了三国的当世雄主。
而嬴政身边还有老当益壮的吕不韦,有无数贤臣猛将,燕国……也许真的没有战胜秦国的可能。
想到这里,蔡乌忍不住暗暗叹了口气,头颅低垂,俯身行礼,一副恭敬之态,答道:“外臣蔡乌,奉燕王之命,前来与贵国交好。”
“如何交好?”
嬴政锐利的眼眸透过王冕上的珠旈直直地落在了蔡乌的身上,神情肃穆,言语凌厉,丝毫不打算给燕国留下什么面子。
所谓交好,说白了就是臣服,臣服就臣服,却摆出这一副死要面子的模样,这让嬴政很不喜,况且他也不认为燕国是诚心臣服于秦国。
“燕王愿以昔日侍奉周天子之礼,侍奉秦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蔡乌被嬴政单刀直入的话语弄得有些尴尬,但他也并非纠结虚名的人。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既然燕王喜都决定暂时臣服于秦国,以观天下时局,那么他这位掌管邦交的燕国相国又何须在意这些虚的,索性就点名了“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八个字。
“燕王欲为我大秦藩臣?”嬴政明知故问道。
“大王相问,外臣自当如实禀告。今秦国已灭韩、赵,兵威震于天下。”蔡乌面色平静,不卑不亢道:“我王时常感叹天下纷乱七百年,百姓疾苦,而今之势,唯有秦王有望一统天下,拯救苍生黎民于烽火之中。我王不愿与秦大起兵戈,又感大王仁慈之德,故而我王欲效仿上古先贤,举国内附,止兵戈,消战火,为天下太平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这一番话,将燕王喜的格局瞬间拉高了许多,仿佛燕王喜并非是觉得与秦为敌毫无胜算,而是如同上古先贤般愿意甘居人下。
“而为表诚意,我王欲献上督亢之地为贺,并献出逃入燕国的赵国臣子之首级,不知秦王之意若何?”
蔡乌缓缓抬起头,想看看嬴政作何表情。
这并非后世,就算是为了表达敬畏,也无需低着头看着上位者的鞋尖,抬头也并非失礼,然而当蔡乌的目光落在嬴政的脸上时,对上的却是那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眸,以及那一抹戏谑的神情。
“那不知贵国的太子丹作何感想?”
嬴政淡淡地笑着,那副笑容让蔡乌感觉嬴政就像是看穿了燕王喜心中所想一般。
至于燕丹……燕丹的确一直反对向秦国称臣之事,割地之事亦然,已经纠集了不少坚定的反秦分子于辽东,试图找到再行合纵的方法。
虽然燕国朝野间不少人看好燕丹,认为这位贤太子能够力挽狂澜,如同昔日的信陵君,组织合纵,扛起反秦的大旗,然而蔡乌却是实在不看好燕丹。
燕丹麾下的确聚集了三教九流的反秦人士,然而那些人多以韩国、卫国和赵国那些贪婪腐朽却不甘心的王公贵族组成,说到底根本没有什么人才,至于那些三教九流,也不过是些市井草莽,实在是无法与昔日信陵君麾下的门客相比。
且不说燕丹没有信陵君的威望和手段,就算真的组织起了合纵,燕丹也断然无法统帅起这支合纵大军。
真以为信陵君能临阵挂帅统帅合纵联军么?
那是信陵君府上的人才组建起的大军幕府发挥作用的结果,若无一整个信陵君府的高效运转,信陵君怎么可能玩得转那数十万合纵联军呢?
哪怕给燕丹这个统帅数十万合纵联军的机会,恐怕也会重蹈鄗代之战中燕王喜和燕相栗腹二人指挥不动那六十万燕军最终惨遭大败的覆辙。
“太子丹贤良淑德,又与秦王交好,自然是愿意臣服秦王的。”
尽管不看好燕丹,但蔡乌也不介意睁眼说瞎话。
毕竟即便燕丹失败,那也是他的个人行为,不至于殃及整个燕国。
“如此甚好。”
嬴政也没有继续问下去,只是点到为止。
“燕王的诚意寡人收到了,今日宴席后,燕使可早日返国,操持‘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之事,我秦国必然厚礼以待燕王!”
……
九宾之礼罢,蔡乌当即表示,要连夜赶回燕国,请燕王早日纳地效玺,而嬴政也为表诚意,亲送蔡乌出咸阳,厚加礼赐。
而正当嬴政打算返回秦王宫之时,一位风尘仆仆的壮汉,身背一个鼓鼓的大行囊,急匆匆地从两侧的人群中冲向嬴政的王驾。
若是按照正常流程,就该有人大喊“有刺客”了,然而潜伏在人群中的几名罗网杀手第一时间就将刀架在了这名壮汉的脖颈等要害处,还有数十名手持劲弩的罗网杀手蛰伏在两侧的屋顶,透着寒芒的弩箭正对着这名壮汉,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呼喊。
“莫要动手,我不是刺客,我有策献予秦王!”
壮汉高呼着,旋即目光一转,看向了从后方车驾中走出,正准备对这件刺杀案件进行判刑的李斯。
“斯兄,可曾记得昔日南游故人缭子!”
李斯闻言大惊,连忙上前确认着被罗网杀手们架住的壮汉,惊呼道:“果然缭兄,何以至此?”
“果然斯兄,皆是误会!”
李斯与尉缭的相识,全然是一次不期遇合。
昔日李斯在兰陵就学,曾离开苍山学馆回上蔡探视妻儿。
李斯的家境原本尚可,家中在汝水东岸有百余亩上等水田与一片桑园和数片果园,由李斯的父母所操持,而后将自幼聪颖过人的李斯送进了上蔡的一家学馆启蒙识字。
启蒙后,李斯少学有成,识文断字,得上蔡守举用,在郡守官署做了一个记录官仓出入账目的胥吏。
又过了数年,已经加冠的李斯早已成为了一名精明练达的胥吏了。倘若长此以往,李斯做到郡署的钱啬夫(掌财货)之类的实权大吏,几乎是指日可待的。
然则,李斯却似乎不满足于此,事务之暇刻苦自学,李斯读完了眼前能够搜罗到的所有简策书文,知道了天下大势,也大体明白了楚国是内乱不息的危邦,纵然做得一个实权大吏,也随时可能被无端风浪吞没。
然最令李斯感触的,却是老鼠境遇带给他的人生命运之感悟。李斯日每进出官仓,常常眼见硕大的肥鼠昂然悠然地在粮囤廊柱间晃荡,大嚼官粮吱吱嬉闹,其饱食游乐之状令人欣羡。而进入茅舍厕下,其鼠则常在人犬之下狼狈窜突,奋力觅食而难得一饱,终日惊恐不安地吱吱逃生。两相比较,李斯深有感喟:“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从那时起,李斯有了一个最质朴的判断: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脱离自己的处身之地,离开上蔡,甚至离开楚国。
终于,在加冠后娶妻的那一年,李斯听闻荀子入楚,得春申君之助,虚领兰陵县令而实开学馆育人。
李斯没有片刻犹豫,辞去了胥吏之职,安置好了妻子,千里迢迢地寻觅到了兰陵苍山,拜在了荀子门下。
用世人话语说,李斯从此开始“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但最初的李斯,在荀子麾下弟子中,也只是个勤奋苦学的普通弟子,并不算受重视,家族底蕴也不算深厚,李斯能够读到的书本也不多,却偶遇游学的尉缭,得尉缭将所背负的行囊之中所有的书卷暂借李斯誊抄,才让李斯逐渐从荀子麾下弟子中脱颖而出,才有了后来跟随荀子千里迢迢前往齐国桑海城,建立小圣贤庄继续学习深造出的廷尉卿李斯。
也就是说,尉缭是对李斯有着大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