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二十一章1月2日(四)
一个姑娘站在一片樱花树下,姑娘的笑容比樱花还要灿烂,跟樱花比起来,倒不是樱花把姑娘的容颜衬托得越发靓丽,倒是樱花多了几分羞涩。“看我做姑娘时得有多快乐!只是那时不知道啥叫珍惜!”当一个垂暮之年的老婆婆拿着一张精心保护光洁如新的老照片,跟她当初年龄不相上下的外孙像丢失一件最可珍贵的珠宝不无遗憾地说起曾经拥有过,但像遭到劫匪掠夺永远失去无法挽回贯穿人生最美好的那片时光时表现出无限的惋惜。尽管稍瞬即逝,总算使沉郁许久的情绪对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回忆里得到了一点暖光的慰藉,为人生仅有的那么一点点的绚烂而痛惜。那种五味杂陈的感觉使站在旁边的人看在眼里很是难受,似乎外婆除了那时有过快乐就再也没快乐过。
“别人都说你母亲跟我像极了,我感觉她全不像我,她是这个家族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跟你外公叫板的人,那些男人都少有她那样的胆魄。你外公那样桀骜不驯对她却是唯一宠爱有加,唯一能顺着她的。她的一切都是我无法比较的。没有她也许这个家族早就不存在了。”傅铭宇在听加藤讲述家史的时候,感觉另一个人也站在旁边默默的听着那段沉痛的回忆。
“物质匮乏,恃强凌弱,穷人可以掠夺富人的财产吗?没有财物或者财物少的能去侵占财物多的吗?显而易见的事情在侵略者的身上无所顾忌的发生了,侵略者凭着一时的豪强肆无忌惮明火执仗地掠夺别国人的财富。从侵略者踏上那片不该踏上的土地,无论是侵略的跟被侵略的,每个人的命运都彻底的发生了改变。”从加藤的表情里傅铭宇感觉到他像海连湾那时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记忆的遗传使他比亲眼目睹过那些发生的不幸还要感触颇深。“如果说侵略者也是有信仰的,信仰的目的是什么?让罪恶的心灵得到救赎?一边干着残暴无极的罪恶,一边祈求得到神主的宽恕,简直是荒天下之大极!如果信奉的上帝连那样的罪恶都能赐予恩惠跟慈悲,那样的上帝跟沾满无辜血迹的刽子手有啥差别?如果是让自己能有好日子过,在伤害别人生命跟财产的基础上去追求好的生活,那样建立在仇恨基础上的幸福又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因为物质匮乏而凭借势力去掠夺别人,使别人好好的生存变成奴隶,自己为什么不去做别人的奴隶祈求得到安生?受奴役的人绝不可能甘心让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好好的活下去!任何一支笔任何一页纸写满的都是仇恨,因为心里除了仇恨再没有其他!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使她心里充满了某种莫名的不安,尽管她是一个女人,确切的说是一个姑娘,却不畏惧死亡。她连自己命运都不能把握,对于时局的任何作态起不到任何影响,唯一能做的对于限制她自由的行为以死抗衡。为了不去想那些给她心里带来可怕的恐惧,便不停地翻看这里的古典藏书,没想到这里除了能给人医治肉体的痛疾,还有给精神带来宽慰的良方。
有一种永远坚不可摧,任何再强大武器都不可征服的堡垒,那就是汉语言文化。最初加藤美子尽心学习汉语对于受害者是为了某种不可饶恕的目的,打算用各种武器中最切实可行的武器来引导被侵略的国民顺从他们的意图。当她真正来到汉语母国的时候,才知道汉语无穷的魅力绝不仅仅是会说会写会读那样简单,若不深加研读体会,难以品味其中内涵的奥妙。当她深入解读利民堂那些多少带有陈年霉腐气味,字字皆成书法,装印考究的古典书籍的时候,不仅惊人的发现,任何对这片广阔东方大地别有企图的野心,都会以失败告终。这里有着永远不可撼动的根深蒂固的汉语言文化,既是历史上出现过蒙元,满清统治,尽管满蒙都有各自的语言文字,都得依靠繁盛的汉语言文化,甚至到头连自己本民族最初的文化都遭到丧失。汉语言文化是遭到打压越变得强盛,大汉民族是越遭到杀戮士气越勇。压是压不死的,杀是杀不光的。后来她有幸读到,那位东方伟人的文章,不难深深理解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
汉语言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可想象的跟这里的山川物有早已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不顺从这种根深蒂固文化,即使再强大的势力都会覆灭。“生于忧患”像古训一样时时鞭策安享乐道的人们,是历史为什么没有使这个民族遭到灭亡的根本原因。忧患是助长民族强盛的催化剂。越挫民族凝聚力越强。
情难却,意难忘,清酒一杯枉断肠。华夏万千壮士弃沙场。
不回头,落夕阳,慢慢流水逝东方。古今多少事难话凄凉。
***
西风恶,摧花残,深秋未到透骨寒。
明月夜,不团圆,家人何处遭罹难。
朗朗的月光把世界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银光灿灿明亮的世界,那是侵略者没有入侵,海连湾人祥和安生的世界;另一个是被遮挡了月光照射不到的,黑暗的世界,那是侵略者以及帮凶到处横行的世界,是被侵略者害惨了充满饥饿、疾病、随时有可能被夺取生命的瑟瑟发抖的世界。
一声深深地长叹在这深沉的夜晚显得很是悲凉,站在隔着一个房间窗前的姑娘清晰地听到另一个窗前少东家的叹息。加藤美子在利民堂二楼西侧临街的一间雅静的屋里住了下来,是利民堂一天里阳光最先光顾的地方,除了最东侧老东家外最好的房间,平时是给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留宿的。海连湾被鬼子侵占以后,到处一片萧条,平时跟利民堂交往过密的药商也都断去了音讯。那声叹息不由得使加藤美子正在欣赏皎洁月光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唯美心里一下跌入黑暗世界的凄惨。他是在为生意的惨淡发愁吗?显然不是,这个时候谁还在意生意的好坏,是在为可怕的世界发愁,是在为自己堂堂一介男人不能奈何倭寇在海连湾横行发愁。男儿报国死战场,人生到了不可悲。在这原本充满丰收喜庆的节日里,他的眼前却是一张张愁苦的脸,脸上挂满了似说不尽的对生活无望的表情,眼睛透着敢怒不敢言的光芒。每个人都跟他一样不停地在问自己,怎样才能活下去?难道就这样活下去了吗?这样也算是活着吗?誓死不为奴,为奴不可活!尽管她没跟少东家说上一句话,她知道他跟自己一样是不能安睡的。即使再近的距离他们之间也不会有那种所谓的感情。他在她面前毫不避讳的大声朗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真使人怒发冲冠,豁出去杀他个满江红。她倒为这个有些才气的敢作敢为可爱的男人心生几许爱慕。这种爱慕的牵引使她更加坚定的跟他站在同一个角度看世界。这种在别人看来有违常理的背叛完全源自人性道德、真理、善良的驱使。
不可否认华夏的历史是残酷战争的历史,即使再残酷的战争,即使遭遇再残酷的不过的人口扫灭,都有兴旺发达的时候,所有的战争都是民族内部矛盾的战争,矛盾越大战争越惨烈、民族文化不会受到战争多大影响,甚至在战争里不断受到精华的淬化。任何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会想到,真正损害本民族语言文字民俗文化的是不容置疑的民族罪恶。
侵略者在海连湾到处横行的日子里,加藤美子白天旁若无人的坐在利民堂的角落里翻看各种书籍,誓死不离开利民堂与利民堂同存亡的确给侵略者以震慑的作用。有她的存在那些没有彻底失去理智的侵略者就不敢踏入利民堂的门口半步。不管怎么说有她在利民堂是安全的,走进利民堂的人也是安全的。人们并没有因为她带来的安全而感激她。相反,无奈的痛恨下,有人把无法辩驳的跟侵略者同流合污的罪名安插在利民堂的头上。加藤美子在利民堂忍受着人们对侵略者无可奈何的惨恶,把仇恨变成冷峻的目光,像一把把刀子投到她的身上。
粗略的理解,使她发现汉语言文化的发展跟民族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民族发展的历史就是汉语言文化转变的过程。从诗三百四言兴起,到楚辞,再到唐律的五言七言,再到宋词元曲,再到白话文的出现,文化由少数人雅趣的阳春白雪变成到处下里巴人合唱的大众化,民族意识也在发生着彻底的改变。民族的脊梁也越加变得刚正不阿。任何违背民族意愿的野心都不会有好结果的。多年以后,她再读那段历史的时候,为那些飞蛾扑火自寻死路的家伙竟不如自己一个姑娘当初的判断有先见之明。从那时起加藤美子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追求不曾停止过脚步。多年以后,尘归尘,土归土,那场侵略战争被重建的家园后的繁荣深深埋在地下。随着汉语言文化在世界的兴盛推广,在岛国她听到那些根本不懂汉语言文学的人竟也发表带有诋毁的言论。说汉语言文学只善于抒情,少有或者根本没有长篇诗史。她甚至觉得不可置辩。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由来已久的炎黄子孙性格是不可分割的。汉语言文学把史跟诗分开相提并论。史诗总难离开虚构夸张,笔墨纵情任挥洒,畅意抒怀我随心。史书却是铁证如山的事实,下刀落笔慎斟酌,唯恐情多史不真。外国人说也就罢了,国人竟有跟风崇洋媚外,挖掘其中不足跟短板弱化自己的文化,似乎吃了几千年的饭食突然觉得不好吃了。汉语言文化历史演变最早,啥样的风浪不曾经历过。华夏的历史多是充满血腥战争的历史,华夏民族是在战争中求和平的民族。也许根本不提倡把仇恨写成史诗挂在嘴边供人天天拜读。不是缺少史诗的干才,而是这里的气候不适合那种独道才干的雨生。太史公的史书使人读来不赞叹咋舌吗?只是汉语言文化在推广的过程中,遭受太多的恶意阻碍,使世人缺少对汉语言文学理解赏识的机会。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文化的佐证,很难理直气壮的说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亘古不变的主人。多年不断的探索使加藤美子发现,岛国的文字没有像汉语言文字经历从甲骨文演变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汉语言文字似是而非中不能不使人怀疑,岛国的文字是从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改变了原意转换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