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谥号之争!朕这个皇帝难道不要面子
作者:上官不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     
    第338章 谥号之争!朕这个皇帝难道不要面子吗?
    九月初三。
    夏竦薨去的第二日。
    那份绝笔奏疏《论朝政三思疏》也经由中书,传到了各个衙门官员的面前。
    此奏疏,明显就是针对变法司和台谏。
    若其不是夏竦的绝笔奏疏,苏良好歹也要反驳一下。
    这种忧虑,完全就是杞人忧天。
    苏良猜测,定会有一些官员拿这份奏疏大做文章。
    一些平庸的官员,正事不做,就喜欢做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
    他们根本不明白。
    范仲淹、苏良、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完全不在乎权位名利。
    理由是:夏竦勤政有为,治域有方,迷离之际仍不忘呈递奏疏,且病逝于官署案几之上,实为士大夫官员楷模。
    百官反对的理由是:夏竦不配。
    就如同泰山封禅一般。
    除了夏竦的数名亲信,所有人都反对赐夏竦“文正”之谥。
    故而,群臣皆出言反对。
    两日后。
    ……
    ……
    赵祯也有些懵。
    他之所以赐此谥号,更重要的缘由,是答谢夏竦的启蒙之恩。
    有官员称,谥号应由太常礼院和考功司拟定,官家私定,有违法度。
    表面上。
    第二日。
    先帝去后,泰山封禅的崇高地位一下子在百姓心中降低了许多。
    赵祯自亲政以来,这是首次朝堂上九成以上的官员都反对他的手诏命令。
    实际上。
    有官员称,文正乃士大夫典范可得,而夏竦治家有失,丁忧之期悄悄返京,贪图享受,民间风评甚差,若得文正谥号,日后官员必将以此谥号为耻。
    台谏官们展开了更为猛烈的攻击。
    随即。
    若是夏竦知晓死后会发生这一幕,恐怕将死不瞑目。
    苏良更是道:“夏竦,奢侈无度,聚敛无厌,天下皆知,官家莫不可将私恩置于谥号之公器之上。”
    纷纷上奏反对。
    还不待台谏进言,馆阁和学士院的官员们便坐不住了。
    他细细一想,渐渐明白了百官反对的缘由。
    反对的奏疏就如同雪花一般。
    这种境界,许多官员这辈子都想不明白。
    “文正”之谥号,在士大夫官员们的心中极为崇高,乃是每一名士大夫官员的毕生追求。
    还未待太常礼院的礼官们议出谥号。
    此手诏一出。
    夏竦之子夏安期将夏竦的行状(生平事迹),呈递到了太常礼院,交由礼官议谥。
    赵祯突然下手诏,要赐夏竦谥号为文正。
    欧阳修直言:赐夏竦文正之至美之谥,复以何谥待天下正人良士哉?”
    若夏竦得此谥号,无疑会降低此谥号的含金量。
    唐介也道:“若夏竦可得文正之谥,则全朝半数官员日后皆可与其同谥。”
    他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反对。
    还有官员称,夏竦擅用权术,沽名钓誉,养侍妾上百人,家有百万贯之财,根本配不上任何美谥。
    ……
    不到一日,垂拱殿的御案上就堆的满满当当。
    当下,赵祯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重感情。
    与其解释,如鸡同鸭讲,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置之不理。
    他们要的的大宋兴盛,国泰民安。
    赵祯无奈之下,只得收回成命,交由太常礼院继续拟定。
    不过,赵祯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要保留一个“文”字。
    文正为士大夫官员的第一谥,而文则是授予文官的最高谥号。
    后面还有成、忠、端、定、肃、毅、义、靖、介、安、庄等,皆是美谥。
    很快。
    太常礼院便拟定出了一个谥号:文献。
    博文多能谓之文,聪明睿哲谓之献。
    夏竦文采不凡,老谋深算,听上去也算合适。
    且还是一個美谥。
    赵祯本欲同意,但此谥号刚传出来,便被知制诰王洙给否决了。
    理由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高祖赵朓被追封为文献皇帝。
    官员不能与文献皇帝同谥。
    赵祯无奈。
    只得令礼官们再想。
    而此刻。
    夏竦之子夏安期得知全朝官员都反对赐其父谥号为文正后,根本不敢再发表任何意见。
    夏竦纵横朝堂多年,向来都是不吃亏的性子。
    但其子要软弱得多。
    他深知其父名声不好,而当朝的相公和台谏官皆不喜他,故而不敢提任何要求。
    早就将夏竦所言的要“多哭、多闹、多讲政绩”丢到九霄云外了。
    两日后。
    太常礼院又想出一个谥号:文庄。
    庄,有好勇威武之意,也算符合夏竦的枢密使身份了。
    这一次,仍有一些一些反对者。
    尤其是欧阳修和唐介,认为夏竦根本不配得美谥,赐予一个平谥即可。
    此次,赵祯有些恼怒了,直接驳斥了唐介与欧阳修。
    在垂拱殿大吼道:“你们台谏是要捅了天嘛,真是无法无天了!”
    夏竦的那篇《论朝政三思疏》在无形中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赵祯也觉得当下的台谏过于强势了。
    最后。
    在文彦博、富弼、范仲淹三人的劝说下,唐介与欧阳修才不再反对。
    这场议谥之争,算是落下了帷幕。
    ……
    紧接着。
    枢密副使曾公亮擢升为枢密使,枢密直学士梁适成为了枢密副使。
    夏竦病逝。
    接下来枢密院的很多官员都会出现职位调动。
    与此同时。
    赵祯与两府三司的相公们开内会时,说了几句抱怨的话语。
    赵祯认为,当下的台谏官们过激过刚,上谏方式过于野蛮。
    他希望两府相公们可督促台谏官们改变上谏习惯,将方式变得柔和一些。
    文彦博、富弼等相公都是面露难色。
    唐介、欧阳修、范镇等台谏官都是暴脾气,烈性子。
    让他们改变上谏习惯根本不现实。
    最后。
    宋庠提出了一个可行方式。
    新增一名好脾气的台谏官,改变台谏风气。
    赵祯与诸相公商量一番后。
    决定调任户部判官、太常博士、直集贤院韩绛为监察御史。
    韩绛与苏良、王安石乃是同年进士,不过他年龄偏大一些,而今已四十岁。
    其性格温和,儒雅有礼,且还是个慢性子。
    乃是赵祯心中甚是满意的人选。
    就在赵祯以为韩绛会改变一些台谏的风气时,韩绛任台谏官的第一道奏疏呈递到了御前。
    韩绛上奏称:官家以内批手诏任命夏竦之子夏安期为经筵官,甚为不妥。
    其一,手诏跳过两府,在程序上有所不妥。
    其二,夏安期胸无学术,根本不符合经筵官标准。
    他请求赵祯免除其侍读职务,换贤良居之。
    赵祯看到此奏疏,差点儿没气死。
    经筵官地位清贵,乃高俸禄之闲官。
    他如此做,乃是对夏竦施恩。
    这点儿,全朝皆知。
    没想到韩绛率先提出了反对意见。
    赵祯本是令韩绛中和台谏官们的烈脾气,没想到韩绛一任台谏官,先让他这个官家先不来台了。
    “唉!朕这个皇帝难道不要面子吗?”赵祯一脸无奈地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