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关中的危机
作者:云天侠雕   三国战神马孟起最新章节     
    三国战神马孟起虎牢关下,小将扬名第三百六十章关中的危机兴平三年八月,整个关中一片大乱。在7月底的时候,卢植和鲍信已经合力攻下了潼关。

    虽说这次攻破潼关有着偷机取巧的成分,但战场上从来只讲胜负,不论手段。更何况,这二人使得也只算是计谋的范畴内的手段,并没有做出多么刷破下限的事情。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别人也就没什么议论的话可以说的了。攻下潼关就是攻下潼关,朝廷自然莫不欢欣鼓舞,而关中之内的诸将,自然是一个个如临大敌,如遭大难。

    在这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马,也终于再一次精诚协作地团结了起来。

    虽说早在之前,马家军开始攻入关中,截取了右扶风三分之二的土地以及左冯翊的一些土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生死危机,想要联合起来,但是诸将之间毕竟已经内讧日久,不信任的种子早已种下,想要在仓促之间联合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同时,这个协商的时间,恐怕都要花上不少时日。

    因此,虽说他们在李儒的居中调停之下,最终同意了暂时停下战端,一致对外,但是这协调工作却持续了接近半个月之久。

    还没有等他们彻底协调分工完毕,将各自麾下的兵马统合起来,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的时候,郭汜丢了潼关的消息便已经传了过来,众人不禁感到天崩地陷,心中顿时压力倍增。

    而就在一日之后,郭汜本人更是带着三四千残兵败将从潼关赶了过来,抵达了长安城下,这也就将之前斥候所传递的消息彻底坐实了。众人对此不再抱任何期望,只好无奈地接受眼前这个残酷的现实。

    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虽然他们之前所做的停止内讧、相互合作的大方针并没有错,但是具体所针对的对象恐怕就要稍作调整了。

    毕竟,若是郭汜能守住潼关不失,那么他们在将这二万残兵败将统合一处后,还能够抽调出一万比较精锐的士卒出来,作为主力军,担当重任。而他们的目标,或者说是敌人,无疑就是马超的部队了。

    虽然这次的马家军部队有三路大军,但是,他们在精锐部队打头,其他部队紧随其后,再拉上一些辅兵和民夫壮大声势的情况下,未必就会比对方弱上太多,完全有着一战的力量和底气。

    但是如今郭汜战败,潼关这个原本在他们预料之中绝对属于堡垒式的存在失守,这也就意味着,朝廷的兵马将在不日之后进入关中,关中诸将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

    还不仅仅是在战况上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也使得他们面对的敌人由一个变成了两个,战略目标由一个变成了两个,这就让众人感到极为纠结。

    毕竟,以他们目前的实力,面对一个敌人,就算是全力以赴,也是胜负未卜的事情,何况是共同面对两个敌人呢,这就有些吃力了。

    或者换句话来说,以目前的局势,若是两处的敌军配合密切、合作紧密的话,那么,就算是他们重新联合起来,也依旧是面对着生死危机一般,随时都有覆灭掉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先稳住其中一方,解决掉另一方之后,再回过头来想办法,但如今这两方却都不好打交道。

    马超气势汹汹,率领三路大军出击,已经占领了他们不少地盘,而朝廷部队虽然是刚刚打开潼关,但朝廷对关中一方势力的仇恨值,可是相当之满的。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朝廷的部队还没有进入关中,关中诸将也心里十分清楚,只有朝廷兵马有一战之力,在没有彻底溃败之前,在没有彻底损失掉战斗力之前,都是不会放过关中诸将的。

    哪怕当初亵渎朝廷的董卓早已经死去,但是,对于董卓麾下的一班将领,对于这些当初在洛阳耀武扬威,肆意践踏皇室威严和世家大族面子的人,朝廷依旧没有多少好感,可以说是欲除之而后快。

    哪怕此刻长安中人将他们已经死去的旗杆性人物董卓搬出去,说是此人已死,有请朝廷降罪,然后宽恕他们,恐怕朝廷也不会善罢甘休。

    相反,若是他们将尸骨未寒的故主董卓交了出去,只会让人觉得他们怕了朝廷一方的部队,从而招来更加猛烈的攻击。

    因此,向朝廷妥协是不可能的,向马家这个狼子野心的家伙妥协,也是不可能的。

    这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死局,他们如今的力量已经极为有限,哪怕这些武将也是在战场上拼杀了几十年下来的,对于这样的局势,依旧是有些绝望了。

    在这个时候,唯一脑子还能够保持一点清醒,不为外物所动,从而彻底失去理智的,恐怕就是他们曾经的军师李儒了。

    身为一名顶级智者,李儒在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之后,显得比其他的顶级智者更加沉着冷静,若是在这一点上与之相比的话,整个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胜得过他。

    因此,这种险境虽说对于目前关中各个势力来说已经极为难过,几乎看不到任何死中求活的希望,但李儒还是平下心来,慢慢地分析了各方势力的心态,以及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和诉求,然后从中找出了一条适合他们的策略。

    这个策略也很简单,那就是先稳住一方,再和另一方全力征战。

    听上去似乎和之前的一模一样,但是,之前的想法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而这次的想法,可是一个由李儒的分析和决策所导致出来的一个结论。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有了现实的和理据上的支撑,就有了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执行这样的战略,风险就会小了很多。而至于究竟是先稳住哪一方,和哪一方先开战,李儒的想法却和众人大为不同。

    在他的规划之下,关中诸将应该先和马超讲和,而竭尽全力去抵挡朝廷的入侵。

    这样的做法有些让人难以理解。毕竟,朝廷再怎么厉害,目前的兵马依旧还在潼关,没有攻入关中,而马家军已经攻入关中,占据了关中大片的地盘,并且在长安数十上百里之外的地方屯驻了数日之久,和关中诸将遥遥对峙。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来看,怎么着也要在一开始先将马家军驱逐出去,和朝廷部队对峙更为合理一些。但是,李儒不愧是顶级智者,他这样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首先,马家军至少曾经和他们是有过一段同盟关系的,虽说在利益面前,这种关系显得毫不重要,但多多少少也算是有过一些情分的,而朝廷则就不同了。

    朝廷的掌权者,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对他们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谈判的可能性就很小,不比马家军这边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可能性。

    第二个原因,则是两方势力相比较之下,自然是马家的势力比较强大一些,朝廷的势力比较弱小一些,当然是要先易后难,先对付朝廷兵马这个比较容易的敌人,然后在稳住了局势之后,继续跟马家军对峙。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是不可以收编敌方的士兵,从民间征召青壮入伍加以训练等等,从而缓和目前的局势。这些措施,只要他们能够争取足够的时间的话,都是可以实施的。

    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马家已经攻入了关中,占据了大片土地,这个时候再要和他们作对,就相当于在打自己的地方。盆盆罐罐摔碎了,都是自己的,马家军可以毫不心疼,但他们却不得不顾及这一点。

    朝廷的部队现在依旧还在潼关,若是集中全力与之决战的话,那么受到战火波及的,最多也就是潼关附近的那一片区域了。对于关中之地内部的生产生活以及百姓、部队、各郡各县的治理情况,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而要是贸然和马超军开战的话,他们至少三分之一的地盘,恐怕都要被战火所波及,纵使是日后能将马家军赶了出去,这关中之地,恐怕也将会有一大片土地化为战争的废墟,这对于好不容易将关中建设起来一点,使之稍微有些起色的李儒而言,无疑是非常难于接受的。

    所以,两相权衡之下,李儒最终决定,还是跟马家军讲和,先竭尽全力将朝廷部队驱赶出去,或者说是打到他们没有进攻关中之力的时候再说。

    至于西边的马家军,虽然狼子野心,但他们毕竟也曾经虚与委蛇好几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东边的朝廷兵马,却是断然不会和他们做这种虚与伪蛇的事情的。

    决策定下了之后,就是赶紧实施的问题了。双方大军距离并不遥远,时间甚为紧迫,若是他们再耽误了时机,有可能真的就没办法死中求活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再想到他们已经耽搁了好多天,朝廷兵马说不定此时已经向长安进发了,李儒就不由得有着焦急,急忙让自己身边的军士前去召集关中诸将前来自己这边集合,共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