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朝鲜是块好靶子
作者:凉月凉了   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京城,因为皇帝对漕运问题没个具体的表态。
    再加上,齐楚浙党想要揭开漕运的盖子。
    而东林又在想方设法的捂着盖子。
    还有徐光启那边封了通惠河码头,不放船只离去。
    以及东厂为了皇帝的谋画,亲自下场。
    这就导致了京城之中,有关漕运的谣言满天飞。
    宣政司想要辟谣都不知道怎么辟,他们自己都分不清那个是是谣言。
    这就形成了一个信息障碍,导致京中很多背景不怎么深厚的商户在将手中的船只售卖。
    拿着从兴旺银号“借”来的银子,张正阳通过各种办法,购买到了大小近百艘船只。
    有普通的民运船,有朝廷的漕船,甚至于还有漕军将船卖给了他。
    一连五天,张开阳都在通州忙碌。
    收购船只、招揽民夫船员,同时他还给京中的各个商户送上了一份清单,按重量、路途收费,价格透明。
    而就在这纷乱之中,毕自严以袁世振改革盐政有效,国帑增加为由上书,给袁世振扶正了户部尚书之位。
    至此,大明六部正堂官中,就只剩下一个刑部尚书了。
    “去你娘的,弹劾的理由是越来越扯淡了。”
    看着手中弹劾毕自严阻塞言路的奏本,朱由校忍不住骂了一句。
    提起朱笔,朱由校在奏本上批下了一行字。
    【告诉朕,你用那只狗眼看到毕自严阻塞言路了】
    写完之后,朱由校将奏本丢了出去。
    好不容易批完了今日的奏章,朱由校终于能走出御书房,放松一下自己的大脑。
    站在大殿门口伸了一个懒腰。
    朱由校不得不感叹,毕自严这种经年老吏和韩爌这种书呆子相比,就是好用。
    毕自严的票拟非常的注重实际,很少有空言,大大减轻了他的工作压力。
    根据摸鱼守恒定律,当有一个人摸鱼的额时候,必然同时也有一个或者更多的人在加班。
    上到毕自严,下到六部,现在都忙的脚不沾地。
    但在朱由校这个皇帝的眼里,这都不算什么,工作嘛。
    他现在可没欠朝臣们的俸禄。
    京中忙碌之时,辽东也在忙碌。
    沈阳城,校场之上。
    “跑起来!”
    “跑两步就不行了,你还是个爷们儿吗?”
    时不时的,就有几声呵斥传入熊廷弼的耳中。
    手中拿着皇帝的手书,熊廷弼正在对辽东军镇的各地守军进行编练。
    先有李成梁病逝,后有李如桢、李如柏兄弟俩败家,李成梁的影响力可以说已经从辽东被脱去了。
    手握王命旗牌,整个辽东现在都是熊廷弼的一言堂。
    “建奴和朝鲜的战况,如何了?”
    放下手中的书本,熊廷弼转头看向身侧的姜弼问道。
    “回部堂,根据夜不收的回报,死了很多的人。”
    听到熊廷弼的问话,姜弼连忙从胸口拿出一份文书递给熊廷弼。
    “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别说是和川军比了,连辽军都比不上,建奴已经攻下了四座城市。”
    “那些山沟沟里的野人也是够狠,抢到哪儿杀到哪儿,四座城全都让屠了。”
    “活该。”
    闻言,熊廷弼冷笑一声,翻看了姜弼递来的文书。
    “当年朝廷剿灭建奴,让他们出粮出兵,结果他们就派了些乌合之众来。”
    “而且我大明军队在与建奴血战之时,他们的军队居然就在边上看戏,连个力都不出。”
    “现在这就是与虎谋皮的下场。”
    “可是部堂。”
    听到熊廷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朝鲜被劫掠的幸灾乐祸,姜弼有些无奈。
    虽然这些说法他也赞同,但老大咱能不能别表现的这么明显,这是会让人弹劾的。
    “朝鲜毕竟是我大明的藩属,我们如此作壁上观,陛下不会动怒吗?”
    “你还没发现啊。”
    闻言,熊廷弼有些意外的看了看姜弼。
    “年前,建奴两白旗劫掠朝鲜,战报同样传入了京师,陛下有下旨申饬吗?”
    “没有。”
    闻言,姜弼摇了摇头。
    “可当时建奴去的人毕竟少啊,不像现在,做出了屠城这种惨绝人寰的事儿啊。”
    “都一样。”
    摇了摇头,熊廷弼将公文递回给了姜弼。
    “建奴再次劫掠朝鲜的公文,八百里加急送入的京师,但到现在都没个回文,已经说明问题了。”
    “当务之急,我们是要利用好这个朝鲜用他们国力帮我们拖延的时间,尽快完成辽东军镇的重建。”
    说完,熊廷弼从椅子上站起,向着校场而去。
    他熊蛮子如今在辽东就一个事要做,练兵。
    而与此同时,辽阳城中。
    身为辽东巡抚的孙承宗则是是正在发呆。
    “这个东西,真的能亩产两千斤?”
    孙承宗手中拿着一个烤红薯,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宫里来的太监。
    “两千斤夸张了,七八百斤还是可以的。”
    坐在孙承宗对面的人是赵吏,他此时正在给番薯剥皮。
    “这里还有一本徐光启徐尚书所作的《番薯种法》,孙巡抚可以读一读。”
    “若是真的,此物可活民万万啊。”
    此时,孙承宗还是对赵吏的说法表示怀疑。
    “种不出来也不要紧,皇爷只是说趁着辽东在屯田,让种的试试。”
    “横竖番种也只有两百多斤,种不了多少。”
    咬了一口番薯,赵吏接着说道。
    “此外,我还带了本钦天监新修的历法到辽东,让辽东的百姓先试试。”
    “廿四节气都重订了?”
    闻言,孙承宗当即有些激动的问到。
    大明的历法,早就需要重修了,廿四节气也不好用了。很多的地方的饥荒根本原因,就是种地的时间不对,导致田地绝收。
    “重订了,但准不准,杂家也不知道。”
    对孙承宗耸了耸肩膀,赵吏道。
    他和孙承宗是老熟人了,朱由校他爹朱常洛时候,就在东宫认识,所以说话也颇为随意。
    “若是不准,杂家就回信,让钦天监的人重修。”
    “我此次到辽东来,主要的还是为了鞍山铁厂,皇爷给我批准了五万两银子,需要的工具也已经在京中买好,就等杨转运使给我运来了。”
    “鞍山铁厂之事,还要劳烦孙巡抚多多相助。”
    “此事好说。”
    闻言,孙承宗点了点头。
    “辽人不喜耕种,若是有个挖矿的差事让做,想来也能让这些人安稳下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