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750节 不能像满清那样干
作者:武猎   警花追我到元朝最新章节     
    “陛下,户部员外郎钱选的奏疏。政事堂批复后,专门转呈陛下御览。”

    已经升为御前参事的韦素,接到政事堂的一份奏疏,呈交给李洛。

    李洛有些奇怪,政事堂批过的奏章,一般会每三统一呈交皇帝或摄政皇后御览,只有特别紧急或重要的,才随时呈交。

    钱选…只是个正五品的员外郎,刚刚有资格上奏章的品级,他的奏章为何会单独呈交?

    事实上,李洛是知道钱选的,江南名士,湖州八俊之首,排名比赵孟頫更高,李洛后世还搞到过他的《洗马图》。

    此人本是南宋朝臣,钱缪后裔,宋亡后归隐不仕蒙元,也是江南豪族士大夫。但因为配合均田令,没有被镇压。

    钱选后来主动来江陵投效,而李洛正好在外出征,是崔秀宁接见了他,授予五品官位。

    李洛很少在江陵主持政务,大多数日子在外主持军务,所以竟然没有召见过这个饮誉江南的名士。

    所以,他虽知道钱选大名,却并不熟悉此人做派。

    李洛打开钱选的奏疏看了一遍,笑道:“钱选,朕寿辰大典礼仪有误,既不是《开元礼》,也不是《怨愤朝仪》,这群臣舞蹈只有一次,不合子圣寿礼仪。”

    钱选的奏疏,指出了很多礼仪失误,希望今年冬至大朝会,不再失误。从奏疏看,钱选显然很有见地,才干不会差了。

    韦素想了想,“这满朝文武,真正熟知先唐前宋礼仪的,除了文太尉,就是这钱选了。如今文太尉在关中,无法参与圣寿礼仪。不过,我大唐新朝,既不同于先唐,更不同于前宋,为何不能重定礼仪呢?”

    李洛摇头:“钱选所言,也颇有道理。若礼仪不能承前启后,那这华夏之礼,不就能随意更改?如此,数百年后,到底什么才是正礼?”

    “先唐前宋之礼,可简化,可改,却不能大改。否则,古礼至朕而绝,至朕而异。这源远之流长,就断在今朝了。”

    一句话,不到万不得已,李洛不愿意在华夏非物质文化上动刀子,改变千百年的传统。

    非物质文化改变太多,就不再是华夏了。

    难怪政事堂要第一时间将这道奏疏呈交上来。因为这涉及到礼部和鸿胪寺的疏忽,万寿大典刚刚结束,就有人指出礼仪有误,这还是事么?

    对于朝廷和子,礼仪可是大事!

    李洛在奏疏上批:“着钱选会同礼部鸿胪寺有司,规范大唐礼仪,以《开元礼》、《元丰朝仪》为参,斟酌改良之,钦此。”

    之后,交给韦素,发往政事堂。

    之后,李洛忽然想到一件事,就不由沉吟起来。

    想了半响,李洛终于做出了决定。

    “媳妇儿,你觉得奏折怎么样?满清的奏折制,还是很好用的。”李洛打算和崔秀宁商量一下。

    “折子?本质上不就是奏疏?就是名字不同吧?”崔秀宁并不清楚奏折和奏疏的区别。

    李洛一头黑线,只好先给这个读书不少的女人做做科普。

    “本质不同的,不光是名字不同。这是张廷玉发明的门道,从政治学的角度,奏折有很大的进步性。话康麻子时…”

    “我去!”崔秀宁摇头,“你别绕,俺不听,直接怎么不同。”

    李洛只能更直接了,“奏折不经过内阁和通政司,而是直接交给皇帝。奏折是保密的,皇帝第一个看。而奏疏是公开的,大臣第一个看。第三,奏折采用廷寄送达,速度很快。皇帝通过批复奏折,直接将指示下达给上奏折的人。”

    “满清各酋长,就是通过奏折制度,牢牢的掌握大权。下面的事情,根本瞒不住皇帝。而奏疏因为层层上达,不但容易泄密,也不利于下情上达,还不利于政令通畅。”

    “用奏疏,皇帝很容易被官僚集团蒙蔽。两相比较,奏折比奏疏好用多了。而且,奏折因为保密,能瓦解官僚集团的利益勾结,因为谁也不知道同僚对皇帝了啥。”

    李洛总结,“这是一个进步。满清自从雍正后,结党营私很难,蒙蔽皇帝更难,就是因为奏折制度。”

    崔秀宁听完,很快就指出了问题所在:“真的进步?奏折的确很好用,有利于君权,可要是采用奏折,那政事堂的权力呢?他们都看不到奏折了,还能行使宰相大权?事情不是全部压在皇帝身上?后世出了昏君呢?”

    “全国那么多官员,采用奏折绕过三府直接上奏皇帝,皇帝有多累?这么干,政事堂、御史台、军师府全部成为秘书机构,决策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只要出一个庸君,那就有亡国的危险!”

    “满清那么干,我不觉得是什么进步。这奏折制度,又不是高难度的发明,难道古代那么多开国皇帝都想不到?偏偏满清想到了?”

    李洛道:“奏折制度的确有你的弊端。可皇帝不会被蒙蔽,能够及时了解下面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

    崔秀宁笑着摇头,“那我觉得是弊大于利,起码我们没必要这么干。这奏折制度最大的好处是保密,以及皇帝不会被蒙蔽。可我们有特察局,有铜簋。满清有吗?特察局可是能实时汇报各方面情报的。”

    “只要确保特察局相对独立,只听命于皇帝,再落实好铜簋制度,什么事情能瞒得过皇帝?皇帝只要抓住情报机构和铜簋举报,就不会受到蒙蔽。”

    崔秀宁越越认真,“再了,皇帝通过奏折批复直接给上奏人下令,等于剥夺了宰相和太尉参与军政决策的权力。宰相太尉成了秘书,国家没了行政和军事负责人,出了错误连背锅的人都没樱”

    “那皇帝只能站在台前背锅,就容易丧失子的威信和神圣。我觉得吧,皇帝应该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不但是最高决策者,更是一个仲裁者,不能太过揽权。”

    “宰相有实权,下就盯着宰相的位置。宰相没有实权,下就盯着皇帝的位置。再,我们有三个宰相,三个太尉,相互制衡,不怕压过皇权。”

    李洛听到这里,忍不住点头,“我怎么被你服了?难道我耳朵这么软?”

    崔秀宁抓起他的手,“这些年,你处理过多少政务?你多半在外面打仗,是我在处理政务啊。实话,满清那一套极端专制的法子的确很诱人,可权力抓的太多,真不是好事。”

    “我们这样的制度,出权臣篡位的难度太大了。可后世出现平庸之君的可能却不。强势的宰相起码不会昏聩,危害有限。”

    李洛思索一会儿,释然一笑:“好吧,那就听你的意见,不搞奏折制度了。皇帝只要抓住最高决策权,最高军事统帅权,最高人事权,最高财政权,也就够了。”

    崔秀宁点头,“还要加一条,最高情报权!”

    “来,媳妇,我们在好好复盘复盘朝廷的三府,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地方。”李洛来了兴趣。

    两人随即头碰头的开始复盘了。

    唐廷如今的中央制度是三府九部十二司寺。政务上是政事堂责任制。政事堂有三位宰相,五名参政,共八名堂官。还有参议不定员,由尚书侍郎等官兼任。

    群臣的奏疏,先通过通政司上交政事堂处置。宰相对政事的处理意见,必须有一半堂官署名通过,这叫朝令,体现宰相的决策权。

    政事堂的朝令和军师府的军令,是仅次于圣旨或懿旨的命令。

    宰相虽然有决策大权,却没有最高决策权。凡重事,必须报子最后裁决。

    那么什么是重事呢?这也有规定。

    三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就是重事,政事堂的宰相无法决策,必须报唐主或摄政皇后决断。

    人事上,唐国宰相只能决定三品以下官员任免升降调,比宋朝宰相的人事权,更不如先唐宰相。当然,李洛的宰相可以推荐三品以及以上官员人选。

    财政上,唐国宰相只能决定二十万银元钱粮以下的拨款。超过这个数目就是重事,就必须要李洛或摄政的崔秀宁亲断。

    总体而言,唐国宰相的权力比先唐前宋的宰相权力,但比明清的大学士大。

    除此之外,比如调整税率、颁布法令、革新制度、科举考试、祭祀、修书修史、外交、普查统计、国家大典等都是重大政务,必须君主亲断。

    唐国政务执行是立项制。凡事都要立项,哪怕是审查一件大案也要立项。既然立项,就要涉及到人事和财政,涉及到四品以上人事和二十万以上钱粮的项目,统统属于重大政务。宰相不能决策。

    “政事堂这一块我觉得没啥问题,权限够了,职责明了,制衡也够了。”崔秀宁道,“再看军师府。”

    “不对,政事堂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事追责制,没有规定。”李洛摇头,“要是宰相任命一个郡守贪墨或者无能,难道没有责任么?”

    崔秀宁觉得有道理,“那就加一条规定。不过,是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真要是任命的官员犯了事,也不能明宰相的初衷不正,可能真是被蒙蔽呢?”

    李洛道:“追责归追责,最后是不是要惩处,当然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必须要有人格背书,不能随便任命一个贪官污吏,最后一点代价没樱”

    两人商量了几句,就接着复盘军师府。

    唐国的军师府太尉,称为军相,也视同宰相,也能参与议政。军师府有三名太尉,五名军师祭酒,九名军师中郎将。军师府是唐国的“总参”,是军令部门。

    但是,军师府没有武官人事权,也没有军费财权,只负责战略战役的制定和军事训练,军事教育,兵马调动,军事工程。

    武官人事权,正四品以上必须报君主亲断,正四品以下由兵部决定。

    军师府虽然有调兵权,可没有京城等重地的调兵权。其他地方兵马调动,一个旅以上就必须要报君主决断。因为君主才是最高统帅。

    一旦有战事,军师府需要制定战争计划,统筹安排作战,向君主推荐将帅人选,由君主亲自任命。

    可以,军师府看上去地位很高,但平时权力其实有限。

    “军师府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是我最在意的,几乎没有漏洞了。”李洛对军师府的制度很满意。

    这个制度,保证了皇帝才是军队统帅。唐国军师府,和后世的总参职能很接近了。

    …………

    汴京开封,城头上飘扬着十几面宋字大旗。城中原本废弃几十年的金南京皇宫,此时又焕发了生机。

    大元朝的儿皇帝赵显,已经在开封即大宋皇位半月了。

    宋宫三大内毁于大火和战乱。此时赵显住的是金汴京皇宫。

    虽汴梁金宫早就荒废,可毕竟是皇宫,伪宋朝廷也只能将就着用了。

    金宫是完颜亮征发民夫数十万,耗费四年时间,在宋宫三大内的基础上修建的。由于中原缺大木,完颜亮下令从陕西运载大木,光是运木料的军民,就有十几万。

    当年很多军民为了大木,有的累死在陕西秦岭,有的淹死在黄河。几十万人辛苦数年,才建成“九里三十步”、“制度宏丽,金碧辉映,不可胜言”的汴京皇宫。

    面积是明清紫禁城的两倍,嵯峨壮观,大气雄浑,又极尽奢华富丽。

    金朝灭亡后,皇宫遭到很大破坏,再也不复昔年盛况。蒙元皇帝不来住,城中百姓不敢住,官衙不敢用,只能空着荒废,犹如鬼蜮。

    此时的皇宫,殿宇生乔木,宫阙出狐兔,残垣处处,当真荒凉的很。

    东华门犹在,不见唱名人。

    金末元初诗人杜瑛,佣吊金宫》一首为证:

    “月上觚棱椒壁湿,废殿荒台土花碧。洛阳书生汴梁客,一夜春风头欲白。”

    赵显进入开封后,调遣一万改为宋军的汉军,清理废宫。足足花了几时间,才清理干净。光射杀的野兔野鸡,就数以百计。大庆殿还发现了碗口粗的大蛇,被新任命的禁军将领曹孝斩杀。

    明明是真龙子所在的正殿,却发现大蛇盘踞,这不由让伪宋朝廷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好在主殿大庆殿等宫阙保存还算完好,清理后勉强能作为皇宫使用,这才有模有样的开起了大朝会。

    本来,现在是不能举办大朝会的,时间不对。

    按照宋廷旧例,只有元旦,东至,五月朔日才能举办大朝会,所有在京官员,外使,宗室都要参加,规格非常宏大,五礼齐备,仅仅大庆殿的黄麾仪仗,就有五千七百人。

    宋朝是周礼复古的时期,为了向辽夏等周边国家宣示华夏正统,宋朝大肆恢复周礼,制定了比唐《开元礼》更加严密宏大的《元丰朝仪》。

    宋代大朝会,每年最多两三次。

    要是熟悉宋朝典章的人看见唐主李洛的圣寿典礼,一定会嘲笑唐国简陋,不知礼仪。

    赵显破例的召开大朝会,当然为了提振人心。

    而开封城内的百姓,对赵显登基这件事,心情都很是复杂。

    要有多高兴,那当然是扯淡。可是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期待。

    不管怎么样,鞑子总归是走了。哪怕鞑子自己走的,终归是走了啊。

    ps:今特别忙碌,只能写这么多了,朋友们晚安,蟹蟹大家的体谅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