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一块老璞玉
作者:一语不语   大明第一贡生最新章节     
    五月下旬,临近盛夏时节。
    大明的将士从三边各处出兵了。
    唐寅一路领兵三万八千,是各路人马中数量最多,构成人员也最为复杂的一路人马,除了骑兵之外,还有步兵等兵种,运送的辎重也非常多,包括各种火炮和新式的火器,加上之前秦纮在任三边时所发明出来的各种战车。
    这路人马,可说是大明边军最精锐之所在。
    徐经骑在马上,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正式的出征,这次跟前两次出兵有极大的不同,让他志得意满,似乎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伯虎,你看这绵延的队伍,各路人马遥相呼应,这一门门的火炮,每个将士都能配备燧石铳,指哪打哪,看看我身上的配备,这要是真遇上鞑子,那可真就是三下五除二……”
    徐经驱马到唐寅的马旁,跟唐寅吹嘘他自己的见闻。
    但实际上唐寅所看到的,要比他更多。
    唐寅道:“那又怎样?西北出兵,不一向如此?”
    徐经摆摆手道:“错了,我问过西北的将士,他们说以前出兵,从来没这么准备充分过。你的那位前任,也就是如今为总宪的王军门,别看他在三边时,没带兵打一场像样的战事,但他可是个很会积累边储的人,经过他打理这一年时间,三边可说是粮仓充足,为这一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就说到了王琼的攒钱攒粮能力。
    虽然皇帝对王琼先前的表现有些不满意,但也仅限于王琼在战局上未能做到突破,花马池一战的责任也不在王琼。
    而王琼虽被调回京,也是升职留任,如今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可说是位列七卿。
    王琼留下的宝贵资源,成为唐寅进军不可或缺的基础。
    唐寅道:“就算这一仗是准备充分,但没人敢保证能取胜。莫说鞑靼人未必会与我们一战,就算是一战,若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我们在草原上也未必能讨得便宜。先前宁夏边陲一战,鞑靼人也开始利用火器与我们对攻。”
    “就他们那火器?呵呵,算了吧。”
    徐经一脸不屑的样子,“这不由让我想到了朝鲜人的火器,这莫说是把这路人马带进朝鲜,就说随便调个一千两兵马,还不随便就把朝鲜给占了?就说女真人……辽东的资源也够丰富的,兵马和粮草配备,跟西北还是有极大的差距啊。”
    当唐寅听到这里,心中不由有些失落。
    因为辽东一战,他属于铩羽而归,不过他自己也能体会一下徐经所说的,也的确如他所见,辽东各路人马虽然也配备了大批的火器,但与三边这些正规且完善,甚至到充盈的火器相比,辽东各路兵马仍旧会显得资源不足。
    这就在于,大明在军需配备上,一向都是先供应三边,毕竟这里才是大明边务防备的重点。
    “伯虎,我还有个想法,你说这大明边军的配备,越来越齐备,等过个一两年,辽东的军事配备也强了起来,火器也像西北这么多,就算是我带兵出征,也能打胜仗,且还是轻松的那种。”徐经憧憬着。
    唐寅道:“你觉得朝廷会让你一介举人去领兵作战吗?”
    徐经听了之后很尴尬。
    别人没拆我的台,结果你倒先拆台起来,朋友就是这么不给面子的?
    唐寅似乎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不中听,他道:“若此战,你的确能立下军功,我也会跟朝廷上表,嘉奖你的功勋,并让你从低做起,大明以举人出仕,且做到高位的,也是不乏其人的。”
    徐经叹道:“本来我还指望,过几年之后,朝廷能让我重新参加会试,让我考取进士。现在想来,已没有心思去应科举,还不如举人出仕,好好做你的左膀右臂,将来或许真如你所言。有那位蔡国公的相助,何愁在军中没出路呢?”
    唐寅听徐经提到张周,心情登时又有些失落。
    因为他自己也感觉出来,最近几年的成功,看似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也少不了张周在背后推波助澜。
    正因为张周师弟的这层身份,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
    ……
    京城。
    西北主动出兵,皇帝在上听处之外,临时成立了军情研究所,由上听处、兵部、户部和特别指定的官员参加,品阶不限,且都是临时的,战时设立而战后解散。
    也不是说只有得到皇帝或张周欣赏的人才能入内,一些新科进士,就可以观政其中,尤其是本身观政兵部的一些新科进士,就能进入到军情研究所内,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而对于朝中大臣看来,这俨然就是另外一个“翰林院”。
    只是翰林院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而军情研究所则是研究军事的地方,也在很多人看来,以后的人要是没进去过军情研究所,没在里面有所突破,那将来想进入上听处,就不可能。
    这就有点无翰林不入阁的意思了。
    而大明设立军情研究所,似乎就是与翰林院对标的。
    虽然眼下的名义,是军情研究所只是临时机构,但不确定这是否会跟研武堂一样,成为将来大明军政衙门的标配,甚至以后还会建立更为完善的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人材。
    张周作为大明的兵部尚书,兼任上听处大臣、军情研究所顾问,同时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他的差事太杂,也就无须专注于哪一种,而平常军情研究所的事务,由已卸任上听处大臣,却仍旧挂职户部左侍郎的陆完所负责,有关后进的提携,也都是由他来进行。
    而陆完在短时间内,就在一些新科进士,乃至一些不得志的士子中间,积累了很高的名望,很多人也把他看作是未来大明军政的实际执行人。
    之所以是执行人,因为是个人都知道,大明的军政还是要靠张周来决策,上面还有皇帝来统筹一切。
    你陆完再牛逼,也只能位列张周之后,甚至在你之上很可能还有王守仁、王琼两个强劲的对手,他们也未必会听从于你。
    于是乎,在张周阵营的内部,似乎因为一场权力的格局,而产生了一些明争暗斗,但因为张周的强势,这种争斗还只是在暗地里进行,甚至是一些不露于表面的角力。
    此时的张周,日子过得仍旧很自在。
    也无须每天都上朝,在朝中事务上,他能做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错了,平常也不是都留在京师内,偶尔还会去一趟西山,回来之后也可能在场外演炮,回到京城内之后偶尔去衙门走走,剩下的时间入宫逛逛,再就是出来看看戏,回家陪陪老婆孩子。
    更多的时间,他就留在实验室内。
    也不是一定在搞实验,因为现在他所进行的都是一些比较危险的实验,且他已经培养了一批“学生”,他已经把基础化学都教给这群人,以这批人为基础,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武器研究所。
    这些人分管不同的项目,由一两个人带队,各自负责自己项目的研发和推进。
    同时他们只对自己团队的进度负责,若是出现一些无从进展的时候,张周或会对他们进行一些指点,再或者是砍掉项目再拼凑出个新项目。
    到弘治十五年夏天,张周身边这样的团队已经有二十几个,每个团队都已经有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且还在不断扩张,其中还有不少人会被拎出来单干,重新组建他们自己的团队。
    也因为这些项目的推进中,会产生更多的分支项目,就一个化学物质的制造,就能分出几百个分支,当然很多暂时是用不上的,张周也知道孰轻孰重。
    眼下他研究化学,更多是为了改进武器,同时给民生带来一些好处,再多的研究,就是为了化工的发展,更多用在了西山和滨海城。
    这天他忙完一切,回到戏楼,此时戏台上所唱的戏仍旧很热闹,戏楼内人声鼎沸。
    而张周则没有留在戏楼的包间内,而是到了戏楼后面刚修造好的观景台上。
    如此看戏的距离更远,但却能看到京师内更多的街景,因为他戏楼的昌盛,周围开启了很多配套项目,酒肆、茶楼林立,到了夜晚也是灯火通明,而张周眼下已经在研究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他准备把电带来大明的京师。
    “爷,成国公府派人来送礼了。就在楼下,好像说是安边侯的夫人。”
    刘贵出现在观景台三楼的门口。
    张周道:“让人上来吧。”
    “好咧。”
    刘贵下去不多时,就把朱陈氏给带上来,她手上捧着个小木匣,而身后两个婢女则都只是提个灯笼。
    一看就知道这木匣里面的礼物不简单,否则朱陈氏也不会那么不放心,需要她亲自捧上来。
    “什么风把弟妹吹过来了?”张周笑道,“知节离京,也有好些日子没听到他的消息,你不会是来打探他的事吧?请坐。”
    说着,张周招呼了一下,马上有人给搬来了椅子。
    因为这观景台比较高,再加上周围比较开阔,凉风阵阵,冲淡了夏日的炎热。
    朱陈氏坐下来,随即将木匣放到桌上,道:“此乃成国公府送与蔡国公的一点心意,乃是一所宅院,以及一些配套所用,妾身并不知里面有什么,但想来也可以是令公爷您怡情之所。”
    “好一个怡情之所,我这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怡情,毕竟平时的事情太忙,不找点什么事来休闲一下,会让自己累到找不到北。”
    张周说着,对一旁立着的刘贵摆摆手。
    刘贵就这么过去,把木匣拿起来,然后他刘贵也就立在一旁不走开。
    张周道:“弟妹只是来送礼的?”
    朱陈氏道:“最近西北刚传回消息,说是成国公与安边侯分兵而出,并未做到父子同心,且公爷您最近也未有对西北的军务指点一二,这让家中人很是担心,怕……有何意外发生。”
    张周笑了笑道:“是知节的祖母,成国太夫人过虑了吧?西北战事,如今推进都很顺利,大明各路人马出击,为的就是报复其年初的来犯,让其感受到王朝礼仪之道,让他们受到礼乐的教化。此番出兵可说是准备充分,若谁还需要相帮的话,那如何彰显大明将士的威风?”
    不是我不帮朱辅,而是他不应该找人帮。
    否则取得成绩,别人也会说他是个窝囊废,若是再取得不了成绩,更会说烂泥扶不上墙。
    这点道理都不懂?
    显然是你们成国公府上下的人,对这位成国公没信心啊。
    是你们觉得他没人相帮的话,就真的会烂在西北。
    朱陈氏道:“道理是如此,妾身只是转告府上要交待的话,平常府上的人也难以求见,是妾身曾随侯爷来过这里,方知晓您在这里。”
    “你是知节的发妻,为何还称呼他侯爷?这就见外了。”张周道,“对我,你也见外了,有事你来就好,但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见到我。就好像今天,我就很忙,难得回来想休息一下。”
    正说着,张绿水和小长今已经端着水盆什么的上来。
    在后面,还跟着几名婀娜的女子。
    朱陈氏发现这一切,可能是觉得坏了张周的“好事”,当即站起身便要走。
    张周道:“不着急,有点事,我也想让你带话回去。”
    朱陈氏这才重新端坐。
    张绿水等女子上来之后,也只能先立在观景台外面的长廊上,列了一排。
    张周笑道:“有关南京的军务,陛下已有决定,南京军务提督之事,不能久悬。所以让魏国公先回去暂领军职。他在浙江提督海防有两年时间,也算是为大明立下功劳。”
    朱陈氏一听,登时蹙眉起来。
    这说明,成国公府对张周的巴结,到现在为止,是失败的。
    南京军务,又从朱辅手上,落到徐俌手里。
    等于是一次轮回。
    张周道:“让成国公不要有什么压力,他立功之后,或会有更重要的差事交给他。他在疆场上的经验不多,这恰恰成为他的优势,璞玉嘛,总是有欠雕琢的,往往没那么多顾虑,反倒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