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唐三爷的酒
作者:哺恩堂主   江汉朝宗最新章节     
    杨浩宇嘴里的这个唐三爷,当年实际上只有四十多岁,却因酿得一壶好酒,加之一脸常年不刮的胡子,被三姓寨人尊称为“三爷”。
    唐三爷是出了名的古怪脾气。
    他不爱说话,无论见到谁都是爱搭不理的。
    一个包了浆的酒葫芦常年拴在他的腰间,人们时不时就会看到他揪开木塞,仰头来上一口。
    寨子里的人当面都尊呼他为唐三爷,而私下里却都称他为“闷酒葫芦”。
    “三折肱,为良医。”但很多人一天三顿酒却不知酒滋味,更是不会酿酒。
    唐三爷就不一样了。
    他爱喝酒,但有度;而且,他有着三姓寨独一无二的密不可传的酿酒手艺。
    唐三爷从小酿酒,技艺属于家传。
    他父亲也就是古春的外公只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唐三爷,一个是古春妈。
    酿酒是个辛苦活,加之古春外公也是一个老传统,他的技艺当然秉承着传男不传女的祖训。
    唐三爷十多岁就掌握了古法酿酒的全套工艺,酿出来的酒完全可以媲美他的老父亲。
    但酿酒过程中最核心的机密也就是制曲工艺,直到他的老父亲驾鹤西去之前,才告诉他。
    至此,唐三爷就成了三姓寨唯一一个懂得古法酱酒制曲及酿造工艺的人。
    就算是这样,知道他的人少之又少,而喝过他的酒的人就更少了。
    直到他妹夫古主任把他推荐给柯所长。
    当年三姓寨粮管所曾经开过一个酒厂,配备了当时很高端的一整套酿酒设备。
    可酒厂建好后,先后换了好多师傅,都始终都酿不出一壶好酒来。
    眼看酒厂就要黄了,几十万的设备也要打水漂了,柯主任懊恼无比。
    突然有一天,那时尚未病退的古副主任因为有事相求而给粮管所一把手柯主任拎去了两瓶酒。
    光玻璃瓶,玉米芯子塞着瓶口,玻璃瓶颈部栓着一根用来方便提拎而用的手工搓成的棕绳。
    这就是标准的三姓寨80年代低端散酒的模样。
    柯主任当时很纳闷:整个三姓寨的人,有一个问一个,有谁不知道我柯主任只喝瓶装酒?
    你古副主任要想找我办事,却晃晃荡荡地给我拎来这么两瓶黄不拉几的散篓子,是个神马意思?
    古主任那天不光带着两瓶散装酒,在他那蓝色咔叽布中山服的两个鼓澎澎的口袋里,还分别用牛皮纸装着一包花生米和一包切好的卤顺风(猪耳朵)。
    在柯主任诧异的目光下,古副主任掏出荷包里的花生米和猪耳朵,在主任办公室的茶几上摆好,然后又从茶几上的茶盘里拿了两个透明的钢化玻璃杯,并排在茶几上放好。
    他解开手中酒瓶上的麻绳,拿下其中一瓶酒,用牙咬住玉米芯瓶塞,“嘭”地一声就打开了酒,而后“咚、咚、咚”地往两个钢化玻璃杯中各倒上了半杯,又塞上了瓶塞。
    只看得柯主任目瞪口呆。
    古副主任指着茶几上的酒杯,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柯主任一向尊重古登才这位老同志,两人平时的关系处理得也不错。
    所以,古副主任今天的举止虽然看着比较奇怪,但他丝毫不担心古主任会有什么猫腻。
    古主任和柯主任各自端起一杯酒,先是互相碰了一下。
    柯主任拿着酒杯晃来晃去,端详了许久,犹豫了一会儿,而后就习惯性地仰起脖子,一咬牙一闭眼,准备按照他一贯的风格、豪爽地把那半杯酒一口干掉。
    古主任眼疾手快地拉住了他举杯的手,说:“别慌,柯主任,你再看一看!”
    柯主任被老古搞得莫名其妙,又不便多说什么。心想既然你古主任让杨浩宇先看一眼,杨浩宇就先看一眼,看你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他再次端起酒杯,平举到眼前,放眼望去,发现这杯中的酒体和瓶中的酒一样,微微发黄,他又把杯子晃了一晃,发现荡漾起来的酒体,从杯口挂了厚厚一层,慢慢地往杯底淌下。
    这个时候,柯主任开始感到有些纳闷了:这酒怎么像香油一样,在杯壁上流的那么慢呢?难不成加了什么增稠剂在里面?
    他再一次把酒杯举在眼前,对着窗户更亮的地方,晃了晃杯子,结果就看见了许多细小而丰富的酒花层层叠叠地从杯底往杯口升腾,在钢化玻璃杯口形成一层细小的泡沫,缓慢地逐个炸裂着,半天也不愿意散去。
    柯主任彻底惊呆了!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年粮油管理经验的粮管所长,他几乎参加了1955年以来所有的全国性的糖酒会,在糖酒会上,他不止一次地看到并有幸品尝过酱香酒的老大,也就是国酒茅台的滋味,那醇厚的酱香味道,成了他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历届的糖酒会上,茅台酒厂都会在展位上做一些亲民的品鉴活动,也会普及一些有关酱香酒的品鉴方法。
    他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作为一款好的酱香白酒来讲,在品鉴的过程中分为五步。
    第一个步骤就是刚刚古主任要求他的那一点:看。
    而柯主任看到的结果就是,这杯酒竟然像极了茅台陈酿的表现:挂杯、颜色微黄、清澈透明!
    激动的柯所长没等古所长告诉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酱香酒鉴别的第二个环节:闻!
    他用左手举起杯,先用右手从杯口往鼻尖慢慢地扇了几下,继而干脆直接把杯口对准鼻孔,鼻翼一扇一合,贪婪地细闻着那幽远而沉醉的果香味、花香味与曲药香味混合在一起的复合味道。
    还没有开始鉴赏的第三个环节,也就是“抿”,柯所长就已经惊喜地预感到,这竟然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上乘的酱香味白酒!
    他小心翼翼地往玻璃酒盅里倒出来3毫升左右的酒,在倒酒的过程中,他刻意地将瓶口抬高,看这酒能否呈一条细线,结果那酒果然如他所想,拉出了一条长长的如丝般的细线,绵软地进入到酒杯。
    他将这三毫升酒倒进嘴中,没有急着咽下,而是像嚼菜一样在嘴里咀嚼起来,一边嚼一边还砸吧着嘴,好一会儿才咽下去。
    他终于品尝到了这酒的滋味!只感觉那酒味浓郁饱满,而酒体却如丝绒一般,润滑地流过咽喉,丝毫没有辣喉的感觉,当酒体通过食道,也不曾有烧灼感,就暖烘烘地抵达了胃部!
    这个时候,他又张开一直闭合的嘴,长长地哈了一口气,他自己都能闻见,一股酱酒特有的香味喷薄而出。
    粮管所柯所长三顾茅庐才从两河口把唐三爷请过来。
    在此之前,唐三爷是闻名乡里的酿酒大师,但性格古怪,酿酒技术从不外传,酒曲自制,尤其是高粱酒,酿酒工序复杂,酿造周期漫长。
    这种酒他每一年就酿一次,而且必须坚持要回到他两河口的老家去酿造。
    酒曲的制作、高粱的蒸煮、摊凉、发酵、取酒都在低海拔的两河口的老屋里进行。
    酿酒的原料只用他自己在老家红土梁种下的糯高粱,那块地顶多也就只有十多亩,最多能产一千多斤高粱。
    也就是说,古三爷每年酿出来的顶端河谷红土红缨子高粱酒仅仅只有200多斤。
    这些酒基本上只送不卖。
    送也不是送给那些乡绅名流、达官贵胄,而只送给他喜欢的人和周遭的乡邻。
    另外就是无论是谁,买他十斤纯粮酒,就可以再以同等价格买上一斤红樱子高粱酒。
    唐三爷来到三姓寨粮管所酒厂后,专司酿酒指导。
    主要酿造两种酒:一种称为粮食酒,实际上就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苞谷酒,这种酒是三姓寨山民的主要用酒,很多山民自己也会酿造,但一样的原料,一样的酒曲,酿出来的酒的味道却总是没有唐三爷酿的美。
    另外一种就是用自己种的高粱酿成的高粱酒,而这种高粱酒,在三姓寨独一份,是三姓寨大山里的高端酒。
    八九十年代,三姓寨的苞谷酒才八毛钱一斤,而高粱酒虽然卖到两块钱一斤,依然还是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