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变化
作者:乔木兮有思   姬唐最新章节     
    姬松回家之后就开始沉思,实在是被皇帝突然之间的动作给打乱了。对于吐蕃姬松是警惕的,但这是以后的事,皇帝突然就开始布局吐蕃,却是让他有些意外!

    禄东赞的动作他都看在眼里,之所以不提前阻止,也是为了一网打尽。现在看来自己的目的是成功了。如此做派禄东赞怕是要气的半死不可,自己辛辛苦苦这么些年,你却在我马上回吐蕃的时候全部一网打尽,这让他如何接受?

    姬松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真以为他们在大唐的所作所为没人发现?之前之所以不动手,那是不值当,现在知道痛彻心扉了?把草原上的弱肉强食拿到大唐来了,这简直就是找死。

    “老爷,训鹰带来南方的消息!”

    就在姬松沉思的时候,管家老刘突然来到跟前。姬松有些诧异道:“是媚儿的消息?”

    老刘也不说话,递上竹筒酒退了出去。

    姬松也不以为意,这老刘虽然也是家里老人,但毕竟跟随他时间不长,做事谨小慎微的,生怕出什么事。

    发现没有被打开后,他就拆开来,只见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的字不多,只是说了下她准备在明州周边布局的想法,希望师傅能够支持。

    姬松哑然失笑,这小妮子还真是聪慧,从自己以及世家的蛛丝马迹中就得到了事情的真相,虽然是片面的,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世家大肆收购海船还有收拢民间工匠的事情能瞒得住别人,但能瞒得住武媚?她虽然刚刚南下不久,但作为姬氏在南方的代言人,以姬氏在南方的影响力和江东,宣州世家的配合,想不知道都难。

    想了下,姬氏随即开始回信,既然孩子们有了这个想法,自己也没有阻拦的道理。但不应该是南方,而是北方。

    但他却没有阻止她在南方的布局,有此动作正好引人耳目,暗地里在登州这个北方大港布局。

    之所以不是南方,看看那些世家就知道了。他们这些年海上贸易最熟悉的就是南洋诸国,在熟悉的领域做熟悉的事情,这根本就是他们的一脉相承。不轻易冒险也是他们的慎重。现在能做出朝外发展的计划,却是让姬氏刮目相看。

    以前只知道窝里斗的人竟然知道向外开拓了?也不知道是李世民这个皇帝对他们的打压太狠了,还是物极必反,被逼急了?

    但这些他他没什么关系,无论是世家还是勋贵,都在积极探索南洋,想要在这场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分得一杯羹,就连皇帝也想插手期间,不知道往里面参了多少水了。

    姬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南洋等地必然会成为各方势力你争我夺的舞台,到时候什么魑魅魍魉都往这里来了,阴谋诡计,合纵连横,你方唱罢,我方登台的戏码必然喧嚣尘上。

    这就是个大泥潭,就是再干净的人下去也得沾上一身的烂泥,他可没兴趣去凑热闹。

    南洋就留给他们玩吧,老子这辈子虽然不能出去,但我儿子可以啊。殷地那么大的地盘,不去抢占才是傻了。

    要是之前技术还不能达到远航的要求,他也就不作他想了,说不定还真得下场和他们争一争不可。但自从知道明州造船厂有了重大突破之后,他就知道,开拓殷地的机会来了。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猝不及防,你永远不知道惊喜在哪里等着你。

    有了船只上的重大突破,航海的安全性将大大提升,这也是他准备为子孙铺路的信心所在。

    随着大唐大小世家在南洋诸地大肆开拓,造船业的急速发展是必然的,为了得到性能更强大,更安全,更大,更快的船只,积累千年的世家们必定会使出一切能力打造更好的船只。

    没人敢小瞧这些人,积累千年的世家们掌握这连皇帝都没有东西,这里面包括之前威胁世家统治的技术发明,有效率更高的机械,更有千年以降无数先贤的着作以及技术革新。

    只要他们将这些东西放开,大唐的各行各业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是人性也是人心。

    现在他们还在犹豫,但等到南洋的香料群岛被发现,等到无数财富的出现,不用任何逼迫,为了获得更多,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全都拿出来。

    皇帝现在还停留在解决世家问题的层面上,等到南洋财富争夺白热化,世家的底蕴将彻底爆发,他们需要船只,需要商品,需要有高质量的人口。但这些都从哪里来?

    中原,只有中原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东西。为了稳定得到中原的支持,他们不会允许中原大乱的。中原一旦大乱,也将意味着他们将失去这个庞大的,无所不有的基地。

    也许会有人说等世家尝到甜头,会不会掉转马头,在大唐制造混乱,意图掌控大唐朝政?

    姬氏会肯定的回答他:会的,一定会的。

    这是必然的结局,也是资本无序的贪婪所导致的。但同样的,他们在发展,大唐也在发展,等到他们回过头来想要会大唐插手政局的时候,却是已经晚了。

    他们的出走,带去了技术,也带走了人口,但留下的却是财富,且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民间财富的积累,必然会影响到大唐的方方面面。

    底层百姓的富裕,会导致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向上欲望。而在大唐只有读书和习武两个途径。这也将导致大唐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科举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突出。

    商人在积累大量财富之后必然会有更多的诉求,是什么呢?千古历史就是一个圈,一个你不管怎么样都逃不出的圈。

    历史上没有新鲜事,当年的陶朱公是怎么做的?吕不韦又是怎么做的?

    而等到大唐的商人觉得钱财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定会在朝中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但是找谁呢?

    这时候他们会发现,世家子弟看不起他们,根本不会和他们合作。钱财对于世家之人来说那就是个数字,哪有权力来的让人痴迷?

    世家不行,那找找别人。

    勋贵?

    呵呵!在勋贵眼里他们就是待宰的肥羊,一群随时都可以踩死的蚂蚁罢了。

    找来找去,他们发现自己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人为他们利益保驾护航。

    世家不需要,勋贵瞧不起!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他们之前忽略的群体出现在了他们眼前。

    寒门。

    这里的寒门不是那些落魄士族的寒门,而是那些普通百姓学子通过科举做官的真正寒门。

    他们是底层百姓中的佼佼者,能从千军万马中查出重围,这些人绝对是人中龙凤,绝顶的聪明人。

    这群人的出现,让商人看到了希望。

    一群真正一无所有的寒门子弟,想要在官场上走的更远,钱财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圣人言告诉他们不能去贪腐,这与他们理念不相符。

    但这时候商人们告诉他们,你不用昧着良心去贪腐,甚至都不用做什么,只是在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时站出来帮一把就能获得他们源源不断财富的支持!

    还有这样的好事?

    没错,就是这样的好事,但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不,这才是开始。

    等到你过惯了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后,这才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他们了。没有商人支持,很难在官场出头。

    官场上不是说为百姓做好事就能升迁,这是不可能的。世家,勋贵子弟有他们庞大的家世为他们造势。

    但他们呢?什么都没有,就算做的再好,也不为人知。

    但这个时候商人们告诉他们,只要得到我们的支持,别说是扬名,就是一个贪官,他们也能包装成一个清廉的好官,而这种做法正是他们这些商人所擅长的。

    一个不懂得包装的商人不是好商人。待他们将自己的代言人包装成一个好官,能吏。清官,有名望的人后。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骑虎难下了,商人们掌握了他们太多的秘密,自己一旦想下船不玩了,那时候就是他们万劫不复的开始。

    于是,寒门们不用去违背最初的理想去贪腐百姓,也不用付出更多的代价,只要他们在商人们需要他们的时候在朝堂上发声,他们就能获得不输于世家勋贵子弟的资源。

    如此循环数十上百年后,等这些人在幕后之人的串联下,前辈提携后辈,一个以利益为纽带的利益集团就出现了。

    他们不同于勋贵集团的死板,也不同于世家集团的闭塞。他们有着远远不断的新鲜血液年年补充,内部充满了活力。

    他们要名望有名望,要钱财背后的人多的是,又不用剥削百姓,随着时间流失,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而这就是后世明末时期的文官利益集团的形成始末!

    至于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在大唐被复制?

    姬氏可以肯定地说:会的!

    所以,现在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世家外出开拓,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底层百姓的觉醒,商人阶层的不甘,寒门的苦楚以及科举施行后官僚阶层的崛起。

    姬松站起来到窗前,此时已是傍晚,不知不觉中又是一日过去了。

    看着月光朦胧,姬松突然笑了起来,喃喃道:“我的陛下啊,您做好准备了吗?”

    太极殿,李世民揉了揉发胀的额头,疲惫地看着手中的文书。

    都到了此时,按理来说房玄龄等人应该已经回家了才是。但此时大殿内六部尚书,三省宰相,却都忙的脚不沾地,不断有人进进出出。

    “克明,你来看下这份!”

    房玄龄有头疼的将一份文书递给杜如晦,道:“这是登州的奏报,说的是随着登州港越来越繁荣,朝堂给他们配置的人已经不够用了,为此他们雇佣了大量的小吏处理政务,但有能力的人又不愿一直呆在这个没有升迁机会的岗位,所以,为了留下这些人他们只能不断提高薪俸。”

    “但这样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人的薪俸已经有的超过五品官员的两倍之多,这就让现在的官员很不满,做事也有消极怠工之嫌。所以,他们给出朝堂两个方案,降低小吏的薪俸,但为了留住人,希望朝堂扩大港口人员编制,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二则是提高原先官员的俸禄。”

    房玄龄说完就苦笑道:“看似两个建立,但其实也就一个,那就是给与他们更多的编制来安排这些人。至于提高俸禄?呵呵!我们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你信不信其他地方官员能让奏章将我们淹了?”

    杜如晦看完之后也揉了揉额头,苦笑道:“是啊,一个帮忙的没有编制的临时小吏薪俸都超过一州长史了,别说是他们了,就是老夫在他们位置上也不服。”

    “但你也清楚,明州,登州两港的编制已经够庞大了。要知道一县之地,也就是县令,县尉,县丞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加上其他的必要官员也就是不到十个而已。但你看看现在两港,加起来都快三百在编人员了,要是在扩编下去,这可怎么得了?”

    两人相视苦笑,都不约而同地看两眼发呆的皇帝,心中已然定计。

    “陛下,这是登州港姚昶递上来的文书,臣等不能决断,还请陛下圣裁!”

    得了,既然自己解决不了,那就让皇帝决定吧!

    “哦?”

    李世民心下一奇,有些纳闷想到:这两人最近怎么回事儿?这是第几次了?以前可不这样啊!

    但他手中的动作却是不慢,但当他看完之后也头更疼了。

    “这姚昶怎么回事儿?朝廷都给他们配置那么多人,怎么还是缺人?难道一个个都拿着朕的俸禄不办事?”

    李世民有些恼怒道。

    房杜两人对视一眼,最后还是房玄龄上前说道:“陛下,两港现在繁忙异常,税收,点检,海防,庞大的仓库,自营官船,原有附属的产业,港口的工人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而这些还必须精通算术,不然连账本都看不懂。”

    “据臣所知,他们现在下面管理的人,已经不下十万人,还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么多人每年为大唐创造的税收占据每年的两成以上,并且每年还在增加.............”

    李世民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听到这个比例,只能硬着头皮大手一挥:“那就加吧!”

    说完立即起身朝后殿走去,就像是有人后面追似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