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这次携带的南洋特产中有大量烟草。
他们奋力推销:“你们的军队不是在广西打仗吗?烟草可以预防南方的一种疫病。购买烟草给军队使用,皇帝一定会奖励你们的功劳!”
葡萄牙人还举例说明,他们征服南洋某岛国时,有很多士兵感染了疾病,其中一支吸烟的小队没有一人染病。
他们说得神乎其神,市舶司的小吏都不知道信不信好。
晏大人是说过,不许进口烟草……可如果是为了平乱的军队呢?
说曹操曹操就到!
小吏们正准备去请示晏珣,晏珣就带着王衡等人到了港口。
“烟草?不是说了我们不要?让他们卖到倭国和朝鲜去,这种东西在寒冷的地方更受欢迎。”晏珣说。
“可是,他们说可以防瘴疠。”小吏解释。
晏珣笑道:“他们还说吸入煤灰的粉尘可以减少疾病,别信他们。我跟太医院院正是忘年交,家父也懂医术,这方面我比他们懂。”
有李时珍和晏鹤年背书,众人都信了。
小吏们咬牙切齿地骂:“红毛番用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想骗我们!还说烟草可以提神!那他们还买我们的茶叶干什么?用烟草泡水喝得了!”
任红毛番狡猾像狐狸,有火眼金睛的晏大人在,别想骗我们一分一厘!
红毛番的烟草大明不感兴趣,但他们压船舱的南蛮铁,大明还是要的。
验过质量没问题,就由市舶司进行官方贸易。
大明朝廷将火器制造权力下放,好些省都有火器厂,还各有优势项目。
优质的南蛮铁,是造枪炮的刚需材料。
葡萄牙的船队应贝利拉神父的请求,带来参与过远航的水手和信仰坚定的神父。
既然要走上层路线传教,就要跟大明的官方打好关系。
晏珣收到父亲的信,知道这件事。
他这次来港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人。
传教士中领头的人有个汉语名字,叫作范礼安,也能说语调古怪的汉语。
“我加入耶稣会已经有几年,曾经在圣安德学院攻读神学,还学过数学、物理、哲学等。我相信是上帝的安排,让我收到贝利拉神父的信,来神秘的东方古国。”范礼安客套地说。
“欢迎。”晏珣淡淡笑着。
范礼安的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
就算这个神父是历史有名的传教士,他也不知道……历史渣就是这么无所畏惧。
话又说回来,人在大明,为什么要熟悉一个红毛番?再有名的传教士,也是一个不洗澡的传教士。
相对于这几个虔诚的传教士,晏珣对那些水手更感兴趣。
徐枚和晏小五跟船长讨价还价,谈妥了水手和雇佣费用,把他们带走。
从前大明的火器厂也雇佣过红毛番,只要钱到位,让洋人帮我们干活不是什么稀奇事。
葡萄牙水手其实还肩负着别的任务……打探大明水师的实力和远航计划,是否会跟葡萄牙抢地盘。
以前他们没有这种担心,大明自废武功、放弃了远航,连南洋的藩属国都顾不上。
但贝利拉神父见识过隆庆大阅兵和燧发枪,又知道大明在造大海船,一切可能不一样了。
晏珣假装不知道水手们的心思。
不管对方心里想什么,上了我们的船就是我们的人,想传递消息?跟龙王去传吧!
范礼安还在套近乎:“尊敬的大人,我带了十几箱西方的书籍来,想去贵国的京城,跟贝利拉神父一起翻译成汉语,希望您可以允许我去京城。”
按照大明的规定,洋人只可以在港口做买卖,上岸进城都要获得特别许可。
“可以。”晏珣的目光瞟过那些书。
华夏文化向来是开放的,明朝也是“西学东渐”兴盛的年代,很多书籍都是由明代士大夫翻译过来。
大明的士大夫们愿意开眼看世界,并不像某个朝代的上层人物那样对西方的学说藏着掖着。
而欧洲传教士到了大明朝,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东南农村常用的农具——扬谷用的“扬谷扇车”,西汉时候就出现,发展到明代已经很成熟。
洋人船员购买扬谷扇车到欧洲,卖出百倍高价,每次都被哄抢。
许多中医的典籍也被翻译到西方。
比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翻译成《中医津要》、荷兰版称为《中医临床》……别人能学我们的,我们也能学别人的。
文明的脚步,在交流中前进。
晏珣让人领范礼安进城,他还要继续抽查葡萄牙人的船,防止夹带私货。
除了烟草之外,鸦片也是违禁货品。
港口停泊着一大片的船,看起来非常壮观。
去南洋贸易的大明船队也跟着一起回来,其中一队正是王二派出去的。
帮晏珣找新作物的事,王二从来没有忘记。
就算晏珣始终没有答应做海王,王二还是把晏珣当自家老大。
老大虐我千百遍,我待老大如初……咳咳。
“晏大人,我们这次从吕宋带回来一种的作物,您看看是不是您想要的番薯?”王家的船长恭敬地说。
此人是王二的心腹。
老大的老大就是我的老大……可惜当着外人的面,不能光明正大地喊。
哎呀呀!我们老大穿着官服真威风,瞧着就像首辅!
京城里那个高首辅赶紧退位让贤吧!
晏珣微微一怔,点头说:“难为你们惦记着,我过去看看。”
如果是刚来大明的时候,他听到找到“番薯”一定会很兴奋。
传说“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
可现在他已经很镇定。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番薯救不了大明。
历史上番薯传入大明,是在万历年间。因为地方官的推广,很快在各地传播。
可能是因为刚传入大明的番薯产量远远不及后世改良过的品种,可能是种植技术的原因……番薯没有创造一个崇祯盛世。
或者说,大明的各种问题,已经不是番薯能救的。
皇朝末期,积重难返。
“无论如何,找到番薯总是一件好事。”晏珣看着眼前的熟悉的作物,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船长介绍:“番薯对土地的要求不高、耐寒耐旱耐热、不占良田。其叶、藤和根部都能食用。”
晏珣笑着说:“你说的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我要向朝廷禀报,育苗之后由各地官府推广种植。你的名字,也将载入史册!”
就算番薯救不了大明,能救一个饥民是一个。
至于番薯的种植技术,起垄种植、翻藤控旺之类,要相信农民的智慧。
刚给京城送完一批信,晏珣又要送第二批。
……主打一个跟皇帝和太子做笔友,存在感极强。
晏郎人不在京城,京城处处是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