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皇帝诏书
辛弃疾处理好姑墨国的事情,带着姑墨国派出的使者,返回乌孙国。
大汉皇帝派来见霍去病的天使,正带着皇帝的诏书等在乌孙国的驿馆里。
皇帝的诏书早就几个月前就送出来了,是刘彻接到霍去病第一次给皇帝的信后,就回复的,路途遥远,信息不通,这些使者辗转多国,历尽辛苦,才找到乌孙来,向霍去病传达了皇帝的命令。
“霍去病,你小子没死也不回长安,我们都以为你死了呢,朕还给你修了陵墓,就在朕的茂陵边上,还用祁连山的山石,修了祁连山的模样,朕的悲痛都白白喂了狗,朕很生气,哄不好的那种。
李敢案朕已查明,一干人等,详情让使者给你说。罪首皆已伏诛,你放心吧,不会让李敢白死,不会让你白白受了冤屈。
你既然已经去了西域,还身中奇毒,就在西域待一段时间吧,解了毒,养好身体,考察好西域,待朕把南越和西南夷还有朝鲜都收拾清了,等你归来,再带人取西域,剿匈奴。
你愿意叫辛弃疾,在西域,暂时就叫这个名字吧。不过,弃疾这个名字我明白来由,辛这个姓,从何处来的?
我给辛弃疾你大汉特使的身份,给你送去符节和印信。让赵破奴带着原来跟随你远征漠北的骑兵一千,去西域保护你。你在西域随便溜达溜达吧。不必急着回长安来。
远离故土,消息传递不便,你可以便宜行事。大汉在西域的诸事,你全权处理。”
皇帝真的给了霍去病最大的信任和宠溺。
这信,哦,不,这圣旨一看就是皇帝亲自操刀写的,像唠家常一样的口气。
他怕写得晦涩难懂的话,霍去病看不懂,他给霍去病写信,一直都是很接地气的。
这圣旨其实是皇帝写给霍去病的私信。
但这给的人也太少了点,皇帝还真相信霍去病能带着这一千人踏平西域啊。
看诏书内容,是皇帝还没收到第二封信的时候发出的。只是知道自己活着,在西域,皇帝就能迅速发出这样的诏书,派出这样的军队来寻他。
皇帝太聪明了,想得太远了,对霍去病太好了。
只是国内南征东战,力量实在是不足,能派出这一千人来,还是刘彻咬着牙给的。
这样的君臣相宜,辛弃疾眼窝微湿,很感动。
赵破奴此次带领一千骑兵而来,他们带了大量财物和辎重,沿途小国,对他们无不敬仰,热情接待,提供食物和水。
他们还带来了霍去病的坐骑如电,他的鹰如风,他的狼大白小白,还有他趁手的兵器——长槊。
辛弃疾太开心了。
只是当他看到那所谓一千骑兵的时候,傻眼了。
哪还有一千啊,只有八百了。
赵破奴解释一番,才明白这一路上,路过很多小国,赵破奴打出大汉使臣的旗号,沿途各国纷纷表示归附,派出使者要出访大汉,没有外交经验赵破奴只好硬着头皮处理这些事,派人陪同各国使者返回大汉。
加上有的人感染时疫,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的,也被赵破奴打发回去了。
所以现在只剩下八百骑了。
乌孙国老国王亲自接见了大汉来的官兵,看着大汉军队的装备和大汉铁骑的气势,深深折服,不敢多说一句,乖乖提供了所需补给。
当他们看到辛校尉披挂盔甲,骑上他自己的宝马,拿着武器,头上飞旋着硕大的白鹰,马后蹲着两匹威风凛凛的白狼,都惊呆了。
当听大汉将军对辛校尉毕恭毕敬称大将军的时候,被辛校尉、辛特使的风采深深折服。
乌孙国老国王的次子原来对大汉使者不屑一顾,现在也派人来和使者接触,希望能得到大汉的支持,助他夺取王位。
辛弃疾分析一番,决定支持老国王的孙子,毕竟老国王威望颇高,他希望孙子继承王位,一比二,看上去国王孙子胜算更大一些。
而且汉人一直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汉人的眼光看,这太子没了,太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理所应当。
还有一点,老国王还在,他是国家的实际控制人,他有权利决定谁接班。
综合以上观点,也该是国王孙子继承王位。
他向老国王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老国王很高兴,但也发愁,他说服不了次子,也没办法控制次子的势力。
这些西域人脑子真是轴啊,不听话,打一顿就行了。
辛弃疾表示愿意帮助老国王和孙子带兵“说服”逆子,哦,不,次子。
老国王觉得这位大汉使者和张骞很不一样,张骞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说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让姑墨人看到了大汉官员的上国风采。
这位继任的使者,也很好,就是目光如鹰,言辞犀利,动辄打杀,他在楼兰国和姑墨国的所作所为,西域都传遍了。
大家也知道了,原来大汉人不只有张骞那样的温和有礼的使者,还有辛弃疾这样杀伐果断,手段了得的使者。
这大汉,果然是大国,人才济济,不容小觑。
老国王把他和孙子的军队,交给辛弃疾带领,去教训他的次子。
乌孙国的军队将领,都在观望,他们觉得老国王年老昏聩,孙子年幼可欺,很看好国王次子。
于是打仗不积极,能拖就拖,能不出兵就不出兵,这也是乌孙国内大部分人的想法。
他们不敢太支持国王孙子,怕将来强硬的国王次子继位后,对他们清算报复。
辛弃疾拿到军权,马上杀鸡骇猴,斩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将领,军队的面目立刻焕然一新,对老国王和孙子忠心不二,誓死效忠。
辛弃疾再让他们去攻打国王次子的部队,果然一改之前左右摇摆的态度,个个争先,奋勇杀敌,不出几日,就拿下了国王次子。
国王次子被人绑着带到老国王面前的时候,老国王哭了,他觉得对不起孩子们,是自己的态度不坚决导致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老国王在辛弃疾的建议下,含泪把次子杀了。
这权利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有第三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