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旱灾
虽然不理解霍去病,但皇帝还是让羽林卫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详细汇报了过来,他要知道他们到底在河间做什么。
找到了李曼儿,霍去病本打算去邯郸住,但阳石、霍光和孩子们都很喜欢河间这里,他们还想再经营生意和继续种地,恳求阿翁再在河间住一段时间。
霍去病想到左右无事,就答应了。
对霍去病来说,住哪里都一样,既然他们喜欢这里,那就在这里住着吧。
院子里多了个小妹妹,两个男孩子突然就老实了许多,每日看着这美丽的女孩,阳石更想要生一个女儿了。
应李曼儿所请,霍去病收了她为妹,倾城就是外甥女了,改姓辛,名辛妍。
本来妍这个字是霍去病给自己未来女儿留的名字,现在给了外甥女,以后自己的女儿另外再想。
平淡的日子过得很快,一晃三年过去。
霍去病一家还住在河间,皇帝来信催了几次了,他们还是不为所动。
他们住在这里这么久,真的把这里当成了家,后来霍光找到房东,把两个院子买下来了。
阳石闲得无聊,又几次把院子修缮改造了一番,住着更舒服更方便了,他们更不想走了。
这一日,霍去病坐在书房里看信,是皇帝来的信。
他听闻了霍去病带孩子们种地和做生意的事,一开始不以为意,甚至嗤之以鼻,勋贵子弟,要么上战场挣军功,要么走门荫和举荐入仕,怎么能做种地那么脏累,商贾那么低贱的事呢。
后来随着羽林卫给他汇报几个孩子的变化之大,让他不得不好奇霍去病这么做的原因。
霍去病给他回信解释了背后的道理,他很感兴趣,连续几次来信询问,一来一往中他慢慢认可了霍去病对孩子们的教导。
他把太子,太子的儿子们,还有自己未成年的两个皇子都叫到身边,比照霍去病带孩子在河间做的,给他们布置了新任务。
请了老农和商贾做老师,他给他们分了皇庄和租了店铺,让他们也学习稼穑和商贾之事。
这些个金枝玉叶心里把霍去病骂了个底朝天,表面上不得不假装很开心的去做那些以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低贱事。
他们这么做,也有两年了。
皇帝看来,他们变化很大。
一个个的,黑了,壮了,五谷分得清,账目会计算,尤其是知道节俭了。
不再浪费粮食,做事也有耐心了。
宫里吃到了他们种的粮食和蔬菜,虽然不多,但是个心意。
太子作为种地经商的领头人,在今年甚至给皇帝上交了一些钱,说是交的税赋。
把皇帝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太子很少看见他的阿翁这样对他笑,还是霍去病有办法。
皇帝骄奢淫逸,但喜欢看孩子们克勤克俭。
这一年的春天如约到来,今年却不是一个好年头。
自去年冬天开始,老天爷就没下过雪,土地干旱。
而到了谷雨这一天,还是没降下一滴雨,土地干涸,河水断流,种子根本没法下地。
霍嬗和霍姚天天去地里看,商量着去附近的河里挑水浇地,好歹先把种子种下去。
但当他们带着十来个羽林卫挑着水桶走到附近的河边时,发现那条常年奔腾的大河早已干涸见底,河底淤泥干裂的大口子,仿佛一道道难看的伤疤。
附近的农人都坐在河边唉声叹气,年轻气盛的霍姚气得跳起脚来指着老天爷大骂。霍嬗拉住他,让他歇会儿,骂的口渴了,还得喝水。
他们家虽然不缺钱,但阿翁崇尚节俭,不允许他们过太过奢华的生活,在土地贫瘠,大家日子都艰难的河间府,也不允许他们太过招摇,因此他们这几年过着普通平淡的,和百姓一样的日子,旁人看来,他们就是努力种地和赚钱的平民人家,并没有显得比周围的人更富贵。
河间这里发生旱灾,其他地方也未能幸免,长安城里也一样,皇室种的地,也很干旱。
太子急得不行,甚至要带头去挑水浇地,被人拦下了,堂堂大汉太子,未来的天子,平日下地做做样子也罢了,哪能真去挑水浇地。
太子这两年真的深切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知道了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皆来之不易。
他也慢慢明白了霍去病的良苦用心,只是,没办法让陛下去种地经商。
现在,大汉帝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全国很多地方今年都没下过一滴雨,百姓的饮水都成问题,何况庄稼。
河南,山东,汉中,甚至蜀地都有地方官上书,请求朝廷赈灾。
皇帝刘彻满面愁容的坐在大殿之上,底下一众朝臣一个个如丧考妣,就差嚎哭起来了。
朝议已经连续进行了多日,都没人提出来有效的办法渡过难关。
各地粮仓早已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官仓很快就要见底。
灾民太多了,受灾情况太严重了。
刘彻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几岁,两眼布满血丝,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觉了。
就连他最喜欢的妃子——赵夫人,还有他最小的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刘弗陵,都不能让他展颜一笑。
虽然这几年没有打仗,他已经降低了农人税赋,但因为地里收成一般,百姓日子依然艰难。
今年又遇大灾,本就赤贫的百姓日子更加难过。
百姓是国之根本,他们都饿死了,对于社稷来说,那是大损失。
税赋和兵役徭役,都需要平民百姓负担,可以说蝼蚁是帝国大厦的最底层基石,没有了他们,这座大厦瞬间崩塌都是可能的。
虽然很多上层的人没有意识到,但事实就是如此。
霍去病就多次在皇帝面前提到普通百姓的重要性,农业和商业对战事的影响。
皇帝还笑话他一个武将,怎么被儒家那一套影响这么深,问他是不是太子跟他说的。
现在想来,霍去病想的比太子还要多,仿佛他才是一个儒生。
这在一个战神身上表现出来,很奇怪,也很难得。
哪个武将不以立战功为终极目标,可以说,武将是希望一直有仗可打的,甚至他们有时候要主动挑起战争,因为只要有战事,他们才能立功,才有价值。
但霍去病不同,他心里装的是百姓,是国家,是社稷,他不以他自己的得失为做事准则。
皇帝心里想着那个人,看着下面站着的一群尸位素餐的废物,气得把龙案上的一大摞书简都扫落到地上。
下面的那好几十个人,平日一个个的嘴叭叭的,特别能说,此时却鸦雀无声。
良久,还是沉默。
刘屈髦正犹豫着,要不要自己说点什么,打破沉默。
有个小黄门进大殿来,捧着一卷书简。
皇帝朝议,一般人是不能来打扰的,再着急的奏疏,也不急在这一时要送进来。
守在外面的宫人,都不是新来的,肯定知道大殿里气氛不好,皇帝正在生气,这个时候谁吱声谁触霉头。
既然知道,却非要在这个时间巴巴的送来,那说明,这个书简很重要。
大臣们心里也清楚这个情况的,眼睛都跟随着小黄门的脚步,看他到底捧来的谁的奏疏,这么紧要。
小黄门在众人和皇帝的注视之下,脚步都不知道怎么迈了,他努力让自己看起来镇定自若,在丹陛之下站定,朗声道:“陛下,骠骑将军上书。”
小黄门明显感觉到大殿上的气氛一松,心里一块石头落地,看来自己今日抢了这个进殿的差事,冒险来送霍将军的书简,是赌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