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对啊,把这些河道连接起来,就是京杭大运河。
霍姚不是没事做吗,让他去沿途考察,计算,梳理,看看能不能现在修运河。
看看需要怎么修,花多少钱修。
大汉帝国此时百废待兴,勋贵世家的日子还可以,百姓的日子不太好。
经过先帝临大行之前几年的政策转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其实已经好多了。
但百姓的日子还是很苦,尤其是北方,男丁缺乏,商贾不行,农田耕种不利。
主要是老百姓手里没钱,而朝廷手里有些钱,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不打仗了,朝廷百官竟然不知道怎么花钱了。
他们是打仗太久了,忘了朝廷的主要职责不只是打仗,而是其他利国利民的诸事了。
早在新帝初登大宝之时,霍光就主持了兴修水利和道路的事。
以工代赈这个方法,是长兄告诉他的。
长兄还说有个遥远的国度叫大宋,那里有个允文允武的大才丞相叫范仲淹,这个以工代赈就是他提出来并积极实施过的,效果很好。
朝廷有钱,百姓困苦。
但并不能直接朝廷拿出钱来直接给百姓安人头发放。
那样会在发放过程中滋生官员贪腐,也会让不劳而获的百姓拿到钱后不知道珍惜,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
而一旦官员贪墨和百姓懒惰成了习惯,成了风气,就很难改变了。
国富民穷的时候,以工代赈就是最佳选择了。
霍光谨记这一点,这几年在丞相田千秋的辅助下,一直在大力推行此事。
并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官员贪腐,慢慢制定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大汉官制在慢慢形成。
修了路,促使民间往来方便,商业繁荣,同时也会让朝廷的税收大幅增加,这是双赢的事。
兴修水利,对农业和农人好处明显,这几年粮食产量年年增长,虽然风不调雨不顺,但粮食的收成还增长了三成。
税赋增加,使得朝廷更加有钱和有动力去修路和兴修水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块土地的老百姓真的是勤劳善良,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少收一点税,不打仗,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元气。
霍去病知道,这一段时间是历史上“昭宣之治”的时代,现在加上了自己的努力,使得这个盛世,要提前来到了。
现在朝廷有钱,那么是否可以把“京杭大运河”提前修了呢,这是大事。
大事就不能随便决定,这跟修一条路,修一个水坝不同,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修好了,这是泽被万代的好事。
修不好,就像隋炀帝那样,丢了皇位,背负骂名。
虽然隋朝的覆灭,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条运河的修建,隋炀帝的骂名,并不止这一条,但这条运河的地位,可见一斑。
务必要万般小心才是。
因此让精力充沛,无所事事的霍姚去做这件事,再好不过。
霍姚自己肯定不行,他从阿翁这里得到了这个想法之后,立刻找了书籍来阅读,争取自己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他还向很多本地官员和百姓请教。
并立刻带人去实地考察了。
这个孩子肉眼可见的黑了,瘦了,把继母阳石心疼的不行。
但看他两眼放光,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光芒,阳石又把阻拦他出门的话咽了下去。
霍姝也看到了二兄的变化,她也嚷着要跟着去做事。
最后磨不过她,阿翁阿母让他们带了更多的护卫,在下次出去的时候,霍姚戴上了霍姝。
霍姝已经及笄了,是大姑娘了,亲事还没定,愁得阳石不行。
霍家孩子的亲事,是天下第一桩发愁的事。
对霍去病来说,比打仗还难。
他们不想与勋贵世家联姻,更不想和皇家结亲。
他们挑媳妇和女婿,看重的是人的品性和天赋,对方是平民也罢,是外族也可。
这样的条件,看似宽泛,其实很难。
因为他们的圈子里,大多数是世家勋贵和皇亲国戚。
要不就是家里的仆役和护卫。
而这些不仆役和护卫,饶是主人再脾气好,再平易近人,他们也知道上下尊卑,平日里对主人低头哈腰,唯唯诺诺。
这样的人怎么会让小侯爷和公主喜欢上呢。
这个难题,无解。
霍姚深知自己和妹妹并不能做成这样一件大事,他给叔叔霍光和长兄霍嬗去信请求帮助。
霍光早已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了,他从霍姚的信里,看到了这件事的大回报和可行性。
他立刻把这件大好事告诉了丞相田千秋和侄子霍嬗。
然后召集少府的人来讨论这件事。
与此同时,他给了霍姚极大地支持,从少府中挑选了能吏和能工巧匠派去帮霍姚考察、丈量那些古河道。
同时,从朝廷收集的书籍里,挑选出相关的,让那些人带走,供他们查阅。
霍光找人的时候,发现长兄曾经提到过的朝廷官僚改制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先帝搞出来的内朝外朝制,很符合当年他收拢权利,架空削弱丞相权利,即大臣权利,加强了皇权,然后举全国之力打匈奴的需要。
而现在外部安定,国内的矛盾就凸显了。
尤其是内外两套班子,互相不通气,互相掣肘,是巨大的浪费,浪费时间和精力。
长兄说他记得哪本书里说过,遥远的国度大唐和大宋,朝中大体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在那里选拔人才也不同,用的是科举制。
长兄还说过,现在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成熟了,科举制也许可以一试了。
不过这些需要慢慢来,不急在一时。
眼前最主要的事是修河。
霍光把想法一说,在场的几个人就炸了锅。
赞成的和反对的,都激动万分。
霍光很长时间没见到丞相田千秋如此大发雷霆了。
不,他就没见过田老头发过脾气,他永远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他真的是把黄老之学发扬到了极致的一个人。
他秉承的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君子垂拱而治。
这也就造成了他只能是个太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