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宫湦初次听闻,一度怀疑是长羽甲士搞错。
长羽甲士却无比肯定。
雪灾之时,曹国子民曾流窜至宋国,盗取宋人家中粮食过活。
宋公白曾以此为由,遣使当面训斥曹叔稚,言其纵容曹国子民为盗。
曹叔稚非但不知悔改,反而下令撤走边关驻守甲士,使曹国子民大批涌入宋国。
宋公白碍于仁德之形象,只能派人前去安置。
一来二去,竟有半数曹国子民,选择在宋国渡过雪灾。
宋人怨念极大,纷纷上书奏请宋公白,讨伐曹叔稚如此无赖之行径。
姬宫湦此前调解宋翼两国争端,曾准许宋公白颁布讨伐曹国,而且还特意颁布天子诏书为凭证。
宋公白已有讨伐诏书在手,为平息宋人愤怒,当即决定起兵讨伐曹国。
令人颇为费解的是,曹叔稚得知宋军来犯,竟然丝毫没有反抗之意。
沿途曹国子民悉数恭迎宋军,就连驻守甲士亦望风而降。
宋公白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御,便顺利夺取曹国大部分疆土,最终仅剩曹国都邑。
曹叔稚似乎早有预料,不等宋军围困曹国都邑,便亲率曹国公族出城归降。
宋公白念在曹叔稚主动率众归降,便将其封为曹地大夫,继续负责治理曹国旧地。
曹国遗民,将颁发宋国照身,与普通宋人享受同等待遇。
曹国,就这般灭亡。
看起来颇为儿戏。
据邦谍营探查,宋曹两国从始至终并未真正交战,即便出现少量伤亡,也是因为天气过于严寒,导致双方甲士被冻死。
姬宫湦听罢,不禁皱眉。
“尔等以为,宋曹为何如此?”
寺人尨道:“依小的之见,曹叔稚必然是知道难逃亡国之祸,是以不敢作任何抵抗。”
姬宫湦摇摇头:“曹国此前颇为强势,不至于不战而降。”
内史伯朙起身拱手:“依臣之见,曹叔稚应当与宋公白达成密约,将曹国整体并入宋国,此前曹国罪过便会一并被免除。”
姬宫湦颔首:“极有可能!”
“而今曹叔稚依旧治理曹地,只是名义爵级被降低,实则权柄并无多大差别。”
“届时再有曹国死士,曹叔稚与宋公白便可互相推脱,甚至以其等并无宋国照身为由,抵死不认其归属。”
“臣若是没有猜错,宋公白应当是被曹叔稚蒙蔽。”
“何出此言?”
内史伯朙解释:“宋国吞并曹国,看似开疆拓土,实则却包藏极大隐患。宋公白为人仁德,最容易被人利用。”
姬宫湦沉思片刻:“目前终归只是猜测,若想知晓其中真相,还需耐心等待些许时日。”
寺人尨提议:“宋使皇甫蠡尚在王城,大王何不直接召见?”
内史伯朙否决道:“此乃邦交大事,宋使皇甫蠡岂会知晓其中奥秘。即便其知晓奥秘,又怎会告知大王?”
寺人尨道:“即便宋使皇甫蠡不愿透露,大王亦可借此,趁机敲打宋国。”
“宋国吞并曹国,乃大王亲自所允,而今宋公白不过奉命行事,如何能敲打宋国?”
“至少,可让宋公白撤销任命,严禁曹叔稚继续治理曹地。与此同时,命宋国尽快颁布照身。往后由宋入周者,必须手持宋国照身。避免出事之时,曹叔稚与宋公白互相推诿。”
内史伯朙道:“上述之事,大王只需颁布王命诏书即可。”
姬宫湦却对此另有看法。
“孤王现下无事,便召见宋使皇甫蠡,或有意外收获。”
内史伯朙不再劝谏。
姬宫湦很清楚,一旦召见宋使皇甫蠡,接来下便难有空闲。
卫国、陈国、鲁国、齐国、楚国等驻使,始终在观察周室邦交态度。
宋国身为殷商后裔,已经蒙获天子召见。
同为姬姓宗亲的卫国与鲁国,自然不能落下。
陈国、楚国及齐国等虽非姬姓,却是效忠周室之诸侯。
倘若不同等对待,各诸侯国必然会各怀心思。
当下局势,仍以维稳为主。
对外扩张速度越快,各类隐患便会越多,慢慢蚕食方为上策。
秦二世而亡,原因之一便是过快推行郡县制。
各郡县缺乏能臣,导致帝国根基极为松散。
对六国贵族并未严加防范,致使六国贵族轻松复辟。
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深刻意识到这点,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策略。
直至汉武帝刘彻继位,采纳主父偃建议,正式颁布推恩令,才使大汉帝国真正进入全面郡县制时代。
姬宫湦如今推行郡县制,优势在于各国子民,大多对母国并无情愫。
生存为第一要素。
只要能够勉强活命,便会选择拥戴所在地君主。
一旦出现天灾、战乱等,倘若国君毫无作为,逃难避祸便是唯一选择。
至于那些为国捐躯者,大多是卿士贵族,与普通国人、野人及奴隶等毫无关系。
正因如此,姬宫湦大肆招纳流民,根本不用担心其等造反。
各郡县属寮只需恪守不扰民国策,便相当于汉初推行黄老之术。
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拼死拼活去当奴隶?
反倒是大周遭受战事时,各郡县青壮均会积极响应,只为保卫自家农庄草场。
人人皆可从大周获益,自然会拼命维护大周。
这便是姬宫湦内心深处,最为朴素的治国之道。
倘若受益者过于集中,甚至形成利益集团,结局自然会被百姓抛弃。
纵观前世史书历朝历代,无一不是因此灭亡。
民心无需担忧,姬宫湦唯一的困扰,便是缺乏治理郡县的能臣。
即便太博祭公墩已加快学政进度,短短数载之内,仍然无法补齐各郡县属寮。
姬宫湦抬抬手:“今岁雪灾似乎已到尽头,召见各国驻使,恰好可以安抚其等,使大周能全心吞并蜀国。”
寺人尨当即派人前去传召。
大约过去半个时辰,宋使皇甫蠡便匆忙走进大殿。
“外臣皇甫蠡拜见天子!天子突然召见,不知所为何事?”
姬宫湦道:“宋公遵照孤王诏书,以曹叔稚纵容子民入宋盗窃为由,将曹国轻松攻灭,宋使可知此事?”
宋使皇甫蠡不敢隐瞒:“启禀天子,外臣虽久驻王城,对此事却颇为熟知。”
“愿闻其详!”
“曹叔稚深知,大周已将其视为仇敌,便遣使与宋公相商,让曹国不战而降,进而并入宋国,以彻底消除此前之罪。”
“仅此而已?”
“自然不是仅此而已,宋公早已探明,曹国多死士。而今吞并曹国,便需要对曹国死士所作所为负责。”
姬宫湦颔首:“尔倒是据实而言!是以宋公打算如何应对?”
宋使皇甫蠡拱手:“宋公将效仿大王,大举修筑农庄,将曹国遗民悉数分散安置,以避免其等再有作乱之机。”
“曹叔稚对此作何反应?”
“其本想劝说宋公,宋公却断然拒绝,并知会曹叔稚,倘若曹国遗民不愿分散安置,那便退出曹国都邑,让曹国社稷得以延续。”
“结果如何?”
“曹叔稚唯有答应,却要求受封曹地大夫,企图利用先前名望,凝聚曹国公族。然而曹叔稚却错估一点,其在曹国并无名望。”
姬宫湦释然:“简而言之,便是曹叔稚本想利用宋国安然脱身。宋公却揪住其命门,趁机将曹国遗民尽收麾下。”
宋使皇甫蠡道:“而今曹国遗民尽数归附宋国,天子往后行事,再也不用忧心,会有曹国死士从中作梗。”
姬宫湦异常满意:“宋公此举,实属大功也!”
宋使皇甫蠡谦虚道:“全凭天子威严,宋国才能从中获益,不敢自诩功劳也。”
姬宫湦话锋一转:“孤王曾将宋国兰阳之地,划为翼国租界,翼伯喧是否已派兵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