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卫国“公养”孔子
作者:千里草人   春秋鲁国风云最新章节     
    仲由无限失望地看了看孔子,这一次他没有再拌嘴,与老师拌了一辈子嘴,他知道老师的性格,绝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老师对于礼仪之事,实在是过于看重了。唉,这世道如果太平守礼,那老师这样的圣人,其光彩必然百倍于今!
    老师这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守着最正确的东西,在不正确的社会里摸索啊摸索,这可能可能摸索出结果来?
    卫国执政上卿孔圉听仲由讲了孔子的执政理念,当听仲由讲孔子将坚持“为政先正名”这等奇论怪调时,孔圉不禁失望。
    唉,罢了罢了,那就凉拌吧。
    于是,孔子想象中的担任卫国卿大夫、参与卫国治国理政甚至执政的美好愿望,终于再一次破碎。
    但卫国人对孔子的再次到来,表现出了极度的热情。孔子车马到达卫国都城帝丘时,卫出公率众臣亲迎,并亲自设宴为孔子接风洗尘。
    “夫子乃当今圣人,寡人欢迎夫子长住寡国!”卫出公非赏客气,在孔子面前,丝毫没有半点国君的架子,礼节非常到位,并当众宣布,给予孔夫子每年千石俸?。
    这几个意思?
    如今的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们,享受着国家给予的工资奖金,用古时的话讲,这叫俸?,只不过,现在的俸?是按人民币发下来的。
    曾经有一同事,喝了点酒,对笔者曰: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发工资时,一张一张点着钞票,然后,乐呵乐呵地将一叠钞票交给老婆那一瞬间!
    如今,这种幸福完全不存在了。因为数字代替了一切,包括钞票。
    而春秋时期,人们的幸福感估计是更加强烈的,因为当时发到公务员手中的甚至不是钞票,而是粮食!是一石一石的粮食!
    直到大周王朝整个灭了,甚至连大秦帝国也亡了,西汉也完了,中国历史步入东汉时,官吏的俸?,开始实施钱币与被实物各半。
    而且,自东汉起,以实物计的俸?,不再是粮食,而是布帛。一直到了隋朝,改为发粮食。
    直到后来唐朝时,慢慢地不再发实物,而主要以货币为主,大家熟悉的自然是银子这种硬通货,以及宋后以的的纸钞。
    卫国,在春秋时期,发的应该是粮食,是一种叫粟的粮食。
    千石一年的粟米,大约有多少斤?看来,又到了科普时段了。
    春秋时期的粮食计量单位,有斛、石、斗、升,还有钟、釜、区、豆、升等,这些计量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现在的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即使后来度量衡统一了,由于历朝历代的不同规定,这些计量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
    我们也就不去抖这种既枯燥又实在抖大不动的书包了,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列国诸侯都有所不同。
    但我们感兴趣的,是一石等于多少斤?因为这关系到孔子在卫国到底一年能够拿多少工资的问题。
    在古代,升、斗、斛都是容量单位,即所谓“量制”。我们一直在说“度量衡”,其实包括三个计量单位,即长度单位“度”,容积单位“量”,重量单位“衡”。
    石,既可用容量单位,也可作重量单位。也就是说,石,是量与衡的双重计量单位。石这个读音,不是石头的“石”音,而是要读扁担的“担”音。
    重量单位的石,一石为四钧,一钧三十斤,故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容量单位的石,1石等于1斛,等于10斗,等于100升。
    所以,最终得看孔子喜欢用重量来计他的工资,还是用容量来计他的工资。如果重量的话,那孔子在卫国一年的收入应该为12万斤粟米......
    这是很高的收入了,在古代,千石薪水的,算是高级官员了。
    对了,再抖一下书包:1929年,中国对度量衡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容积单位中,取消了斛,同时将“石”的重量单位功能能取消,只保留其容积单位属性,重量单位则新用了一个字:担。
    扁担的担,而这个担,直接规定,是一百斤。
    由于孔子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欲执政卫国,先正卫侯之名。这样一来,就彻底让卫出公失望,也让对孔子满怀希望的孔圉等卫国公卿大夫们深深失望。
    但由于卫国一开始就对孔子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之情,现在孔子来了,但他的政治主张又那么令人不爽,那就只好自作自受了:来吧,孔圣人,你就别乱说话了,好好在卫国呆着,好吃好喝供着,请你老人家放过卫国吧。
    史料记载,卫国“公养”孔子。
    公养,即国家出钱,养着你孔子。
    孔子有些失望,但人家卫国自国君到大夫,都对你孔子那么客气,你还有什么话说?
    再说,早在陈蔡楚等地时,孔子已然对从政并不象以前那么热切,这一次无非是本以为会有一个高官得做,而最终只是情报有误罢了,心中难免有些许失落而已。
    无所谓啦,都一把年纪了,何必执着呢?
    孔子只是失望了短短几天,然后毅然投入到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上:
    他继续在卫国招募弟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开展卓有成效的礼仪知识教学;
    他继续走村入户搞调研,既丰富学识,又开展卓有成效的礼教宣传;他继续苦修与治学,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新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着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子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他发现许多书中存在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经过认真考证和研究,他确信有不少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那就去整改这些错误,解决这些问题吧。这就是修书和着书。
    《诗》、《书》、《礼》、《乐》都要修订,还有鲁国的那部历史书,《春秋》。
    还是先搜集资料吧。孔子没能当上卫国的大官,但他已然不再失落,而是在高薪保障下,全面地、系统地启动了修编系列巨着的宏伟计划。
    可以说,孔子后来回到鲁国,将一部部经过自己认真修订的巨着呈现给世人,其实有许多就是在卫国创造的条件,奠定的基础。
    但弟子们见老师仍旧没有得到重用,不少对卫国失望,大部分都不愿在卫国出仕,有的见孔子已然安顿了下来,就告别孔子,回老家看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