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的初冬,一支来自于琉球王国的使团,到达了华夏的首都北京。
这是一支规格极高的使团,在其人数众多的成员当中,充斥着琉球的政要和各界代表。
而亲自率领着琉球使团前来的,更是琉球国王本人!
如今的琉球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尚泰了。
1901年8月,琉球王尚泰于首里城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继承其王位,成为琉球尚氏王朝第二十代君王的,是尚泰的长子,此前的王世子,尚典。
尚泰的离世,不仅在全琉球引得百姓们的哀伤,也让身为尚泰数十年挚友的陈济怀感到十分的悲痛。
只是因为国事实在过于繁忙,陈济怀无法抽身前往琉球,亲自参加尚泰的丧仪。
遗憾之余,他派出了林东方、陈经元、陈胜和邱明升等人,作为华夏和其个人的代表,赶赴首里。
尚泰的国葬在一片哀痛和肃穆中顺利的举行,在丧仪过后的答谢会面时,尚典则向林东方等人道出了尚泰的遗愿。
他说,尚泰在临终前的嘱托中,最为挂念的就是琉球的一方安宁,也再次提及了当年与陈济怀之间的约定,要待华夏建国一统后便考虑接纳琉球的归附。
如今华夏已然顺利的创立了共和国,可尚泰却未能等到琉球内附的这一天便撒手人寰,不得不说是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因此,尚典向林东方等人提出,希望华夏能够尽快开启接纳琉球的程序,以告慰先王英灵。
面对尚泰的遗愿和尚典的提议,林东方和后来得知消息的陈济怀都颇为感动,但却很是无奈。
琉球王室和臣民们,归附华夏的意念是如此的真诚和坚定,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然而当时刚刚建国不过一年多的华夏共和国,面对着众多的内外压力,保持稳定仍是第一要务,若轻启兼并之事,恐非良机,于大局不利。
所以,陈济怀电告林东方作为代表,对尚典等琉球君臣好言劝慰,暂压内附之事,容后择机再议。
如此一晃便是数年,到了1905年的初冬,尚典终于亲率使团来到北京,再度重提琉球归附的议题。
这已经是尚典在一年之内第二次来北京了,他上一次的到来,则是在4、5月间,赶来参加林东方就任总统的典礼。
如此频繁来访本就令人称奇,所提之事又涉及一国前途,更是引起众多热议。
此番尚典前来,举措极为庄重,不仅正式递交了要求加入华夏的国书,还随行带来了琉球的核心朝臣,和民间的代表,以示民心所向。
琉球君臣此举严肃异常,不容世人轻视,林东方也以极为隆重的礼仪予以了接待,并当面接下了尚典亲递的国书,宣告着正式启动了合并琉球的程序。
随着在当年年底,华夏议会专为此事召开的非常会议上,通过了接受琉球归附的议题,这场波折了长达数十年的内附之事终于尘埃落定。
华夏的议会还同时定下决议,永久保留琉球王的称号、宗庙和产业等,并可永居首里王城。
1906年初,华夏政府又宣布新设东海省,省治定于基隆,辖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琉球列岛,以及济州岛等地。
琉球并入华夏之事,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虽说鉴于从前华夏与琉球的关系,以及琉球请求归附的姿态和决心,列国对此皆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并未出现明确的反对者。
然而一些站在各自立场的国家,却由此心生了不一样的感触,因此也就有了相应的举动。
比如说日本,在看待此事时内里便是五味杂陈,既因为曾经的过往,心受刺激,又碍于现实,无力多做些什么。
在酸溜溜的同时,他们受到了此事的“启发”,也对身旁的那个在自己控制下的邻国,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从此开始蠢蠢欲动的运作了起来。
另一个深受到此事件影响的国家,则是紧邻华夏南疆的隆勃剌邦王国。
该国位于黄金半岛的腹地,出自于从前的南掌国,西面与暹罗相接,西北临英国殖民下的缅甸,南边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其他方向则同华夏接壤。
隆勃剌邦居于内陆,国小民弱,四面又环伺着强大的势力,屡遭侵略,存在至今已是极为不易。
全仗着当年的两江出面调和,与暹罗、法国和英国共同协商,才确保下了隆勃剌邦的独立地位。
深有切身感触的隆勃剌邦上下,由此心生感激,更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对两江和后来的华夏十分亲近,并也逐渐生出了内附之心。
如今出现了琉球加入华夏之事,对隆勃剌邦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更加坚定了归附华夏的念头,好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为自己找一个安稳的归宿。
于是在不久后,他们也正式公开的提出了,加入华夏的请求。
没有想到内附竟然成为了风潮,以林东方为首的华夏当局一时也颇感意外。
而隆勃剌邦的情况则与琉球大相径庭,接受其加入会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得不让人多加思虑。
经过好一番犹豫和辩论后,华夏才终于在林东方的推动下,通过了接受隆勃剌邦归附的决议。
并在其原本的地界上设置了沧南省,省治定在了琅勃拉邦城。
几个月后,华夏又新划出了南海省,以琼山为省治,下辖海南岛、南海诸岛等地。
再加上特设的北京特府,至此全国形成了,共由三十六个省和一个特府为一级行政区域的总体结构布局。
只不过,在这其中的部分边境省份,仍有部分乃至大半土地,华夏尚未能实现完全控制。
当然,华夏合并隆勃剌邦的举动,不出众人意料的还是引来了别国的质疑之声。
对于地区内的其他势力而言,暹罗对于隆勃剌邦内附之事,虽然暗有些小思绪,但并无更多的波澜。
毕竟暹罗还要指望着华夏,能够帮助其制衡英法,确保该国免遭侵扰,因而绝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有什么不快。
同样,仍是华夏盟友的英国也是虽有芥蒂,但仍然从大局考量,未作过多表示。
可法国的反应可就十分不同了,并且在得到华夏接受隆勃剌邦加入的确切消息后,立刻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乃至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