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过“燕山”号的建造和测试获得了诸多心得之后,已经确定了应尽可能发展大型航空母舰的华夏海军,很快便开始了新舰的设计。
之所以如此的急切,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各自利用未完工主力舰改造的大型航母,皆已接近完工的状态,要不了多久这两国的航母数量就都将达到三艘。
而此时的英国,连改装带新造的,更是已经拥有了至少六艘航空母舰。
相比之下,同样身为四大海军强国之一的华夏却只有一艘“燕山”号,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接受的。
于是,在经过了一番紧锣密鼓,又不乏反复推敲的认真准备之后,两艘同型航空母舰在1927年的3月和4月,相继开始了建造的工作。
两舰的工程分别交由大连和钦州海军造船厂负责,两厂各于1930年5月和6月完工,是为“昆仑山”号和“武夷山”号,平均造价2,005.5万华元。
作为国防军的首级大型航空母舰,“昆仑山”级在设计上既继承了“燕山”号的经验,又汲取了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许多优秀创意。
其中最为醒目的当属采取了英国航母常用的,抗浪性更强的,可使飞行甲板强度更大的封闭式舰首。
“昆仑山”级航空母舰的舰体全长241.6米,最大处宽26.6米,平均吃水8.1米,标准排水量20,650吨,全舰编有官兵2,288人。
同样是因为采用了封闭式舰艏,使得飞行甲板得以能够向前伸展,长度接近243米,最大宽度约29米。
在这个依旧为木质的单层飞行甲板下方,是同样保持全通且为单层结构的机库,并继续采用开放式的结构,长173米,宽22米,高5.5米。
连通机库与飞行甲板的,是三座升降机。
其中前后两座为舷内升降机,沿甲板中线布置于机库的两端,皆为14.8米长,13.5米宽,尺寸要大于“燕山”号的升降机。
中间的那部则是舷侧升降机,尺寸为16.7米长,10.3米宽,设于舰体舯部的左舷并向外伸展,位置与右舷的舰岛正好相对。
“昆仑山”级的舰岛采用了更为一体化的设计,甚至两座烟囱也被纳入其中,列在这组醒目的建筑物的后部。
舰载机方面,“昆仑山”级设计可携带72架飞机,另外还装有12架备用机。
为了便于这些飞机的起降,在飞行甲板前段装有两部弹射器,并设有包括十道拦阻索在内的助降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借鉴于别国的做法,“昆仑山”级为了实现飞机从舰艏方向降落,也尝试在飞行甲板的前部安装了六道拦阻索,但后来发现用途不大,便未将此做法延续下去。
在动力方面,“昆仑山”级堪称十分的强劲,共安装了四套齿轮减速式蒸汽轮机,驱动四轴,配套装有十二座高压重油专烧水管式锅炉。
这套动力系统可输出142,000马力功率,设计航速达到33节,15节航速下的最大续航力为11,000海里。
随着排水量的提升,“昆仑山”级不再如“燕山”号那般“裸奔”,而是设有了一定的装甲防护。
其侧舷水线装甲带的最大厚度为105毫米,机库下方甲板装甲的最大厚度为80毫米,其他部位则布有不同程度的防弹片装甲。
舰体的水下防护做得很是到位,拥有完整的鱼雷防御系统,并配合双层底和水密分区设计,以及高效的注排水系统。
此外,在包括消防系统在内的损管设施方面,则向来为华夏海军所重视,当然被设计得十分健全。
在舰载武器上,国防军从一开始就认为,航空母舰若直接投入海上炮战,根本不会产生多大的价值,反倒更容易成为敌方的活靶子。
因此“昆仑山”级也只是安装了用于近程防御和防空用的火炮,包括十二门1917年型40倍径100毫米高射炮,和十座双联装1925年型70倍径37毫米高射炮。
其实华夏国防军之所以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并不单单是基于对这一舰种的看重,很大程度则更是出于对于飞机这种仍属新锐的装备所抱有的期许。
诚然,在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间,飞机的技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且在经历的战争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军用飞机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战略和战术价值,一种称作“空中制胜论”的,认为空军可以独立进行战争并决定战争结局的军事理论,被提出并逐渐为世人关注。
第一个系统阐述这项理论的,是意大利军事家朱里奥·杜黑,他在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中,对空中作战的各项概念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
同一时期,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英国空军创建人休·蒙塔古·特伦查德,和美国独立空军倡导人威廉·米切尔等人。
华夏方面也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飞机在军事领域的价值,因而十分注重相关技术的发展和部队的建设,并且在实战中有过成功的应用,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
国防军对空中力量的建设是极为重视的,但在大力发展陆军和海军的航空部队的同时,却暂时没有像英国、意大利等国那般,组建起独立的空军部队,这与当下的飞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
1920年代,正是双翼式飞机的鼎盛时期,航空技术上的日臻成熟,让各国在飞机的设计风格上总体趋于一致,再难见到以往那些形式各异的奇特创意了。
可当人们对于空中作战愈发寄予厚望之时,对飞机性能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起来。
然而此时占据主流的双翼式飞机却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令其在朝着飞得更快、更高、更远和结构更强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瓶颈。
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包括华夏在内的许多国家,在设立具有战略意义的独立空军时,都难免要产生诸多的犹豫。
若想真正的打消这些顾虑,就只有等到全新的金属结构的单翼式飞机开始大放异彩,突破性能的局限之时。
不过这些新式飞机已经悄然问世,相信要不了多久就将克服初期的技术难关,开始大行其道,全面的取代双翼式飞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