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闽江囗血战
作者:巴山听雨客   崇祯:朕本天骄,中兴大明过分吗最新章节     
    不论是朱由检,还是伊诺与霍夫曼,都没有料到厦门之战打得这么惨烈。
    当消息传来,朱由检惊呆了,伊诺与霍夫曼也惊呆了。
    很快,另一个让朱由检震惊的消息传来,驻守泉州的福建指挥同知纪国恩,在六万义勇军的支持下,率九千明军,与西班牙、荷兰海盗,在泉州城展开了激烈巷战。
    九千明军外加六万义勇军,战死十之七八,三万西班牙、荷兰海盗损失大半,乘船逃到二百里外的南日岛。
    两路大军全都惨败了,伊诺和霍夫曼顿时傻了眼,这种情况,在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征服活动中从未出现过。
    他们急了,准备撤出闽江,逃回马尼拉和巴达维亚的老巢。
    在闽江三角洲正对面有一座小岛,名叫浪岐岛,正堵在闽江入海口,岛上驻有五千西云牙海盗。
    朱由检看出伊诺与霍夫曼想逃,决定截断其归路。
    他命令袁可立、毛文龙组织登莱水师和东江水师二百余只船七千余人,冒着密集的炮火,从东西两面攻占浪岐岛。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袁可立四次登岛,四次被打退。
    毛文龙在两次登岛失败后,第三次登岛成功,四千东江兵在岛上与西班牙人血战。
    毛文龙,毛承禄,陈继盛,黄龙,陈大韶,五人端着五挺机关枪,对着西班牙人扫射。
    西班牙人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火力,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躲在掩体后面瑟瑟发抖,凭借六门红夷大炮负隅顽抗。
    一发发炮弹落入毛文龙阵中,数百东江兵被炸死。
    这时候,袁可立率部登上了浪岐岛,从右翼对西班牙人发动冲击。
    西班牙人左右受敌,在十挺机关枪的扫射下阵脚大乱,举起白旗投降。
    袁可立、毛文龙假意接受投降,待西班牙人放下武器后,将他们全部驱赶到海边,集体射杀。
    数千西班牙人倒下。
    袁可立、毛文龙命令将西班牙人尸体抛入闽江入海口,闽江因此堵塞,海水为之变红。
    伊诺和霍夫曼逃到闽江入海囗,舰船无法通过,只得就地抵抗。
    袁崇焕在左岸,卢象昇在右岸,数百门西洋炮,虎蹲炮,灭虏炮,同时开火,无数炮弹倾泄而下。
    伊诺和霍夫曼毫不示弱,近二百余门红夷大炮向左右两岸发动排山倒海般的轰炸。
    炮战进行了整整三个时辰,陷入胶着状态。
    袁可立率领东江水师向荷兰指挥舰发动攻击,被流弹击中,不幸身亡。
    朱由检闻讯,万分震怒,命令火炮营将所有在一刻钟之内打完三万石火药。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数百门大炮发出雷鸣般的怒吼,炮弹雨点般落下。
    西班牙和荷兰的四艘战列舰被炮弹轰炸得千疮百孔,四十余艘武装商船被击沉大半。
    伊诺和霍夫曼先后举起白旗投降。朱由检拒绝接受投降,命令发起第二轮轰炸。
    西班牙和荷兰已经用完了所有炮弹,只能束手待毙。
    朱由检命令卢象昇派二十名机关枪手登上西班牙和荷兰舰船,将所有海盗就地击毙。
    闽江口海战至此结束,全歼西班牙与荷兰三万五千海盗,击毁敌方战列舰四艘,击沉敌方武装商三十余艘。
    但是明军无论是东江水师军和辽东军、宣大军损失都非常之大。
    尤其是袁可立阵亡,令朱由检无比悲痛。
    但此时还不是悲痛的时候,侵略的残余势力还占据着南日群岛,澎湖岛上的战斗也仍然如火如荼进行着。
    朱由检命令毛文龙暂时接管登莱水师,与郑芝龙合兵一处,解救澎湖岛上被八围困的曹文诏和曹变蛟。
    此时,澎湖岛上的西班牙人与荷兰人,已经知道了闽江口全军覆没的消息,正准备乘船逃走,与郑芝龙、毛文龙迎面相撞。
    双方激战半个时辰,六千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弹尽粮绝,被迫投降,被郑芝龙、毛文龙集体屠杀,尸体扔到海中,堆成了一座漂浮的小岛。
    南日群岛上的殖民者强盗成了瓮中之鳖,欲战不能,欲走不能,欲降不能。
    朱由检对这伙强盗怀着刻骨的仇恨,要狠狠报复。
    他对南日岛围而不打,岛上乱石林立,寸草不生。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没有粮食,没有淡水,在被围困四天之后,开始自相残杀,然后吃同类的尸体。
    围困半个月之后,郑芝龙登上了南日岛,遍地都是森森白骨,岛上被吃得只剩下十几个人。
    朱由检命令将这十几个人放掉,让他们给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巴达维亚的荷兰人传话,赶紧收拾行李,滚回老家去。
    整个福建沿海几乎家家戴孝,昔日家园化为焦土。
    为了补偿福建人,朱由检决定福建免税三年,并首先在福建解除海禁。
    消息传开,福建人奔走相告。
    福建非常缺少耕地,为了生存,大量福建人从事海外贸易。推行海禁,就是断了他们的生路。解除海禁,就是给了他们一条生路。
    洪武末年,朱元璋下诏禁海运实际上并没有成功实施。
    因为从南往北运输大量物资是客观需求,尤其是朱棣准备开始迁都,营建北京。
    即使在华北和辽东搞屯田,也无法满需求。
    尽管风险很大,且不可控,但在大运河不通的情况下,仍然只能走海运。
    直到永乐十三年为止,明朝仍在通过海运大规模运输战略物资。
    明朝真正禁止海运是在永乐十三年,但这也不是朱棣有多大的决心禁止海运,而是地方势力,自下而上推动的。
    尤其是山东方面,因为运河修通了,明朝发现河运比海运更有优势,风险可控,而且沿途地方利益也很大,于是顺势禁了海运。
    另外,在朱棣个人意志和皇室主导下的郑和下西洋,与明朝政府主导的南北海运,基本上没啥关系。
    把海运禁了,所有依附于南北运输的相关利益方,自然全部转移到河运上。
    时间长了,沿途的地方利益更加不可动摇了,自然集体推动更加严厉的海禁,那么皇室主导下的郑和下西洋,随着朱棣的去世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正是这一转变,使明朝与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