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百姓的人,岂会被名利所牵挂?
曹辅有气节却不愚忠,有骨气却不固执。
他现在一心保赵桓,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官位。
而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大宋江山着想。
似是赵佶那般贪图享乐,荒废政务,纵容佞臣腐败超纲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做皇帝。
就目前看来,赵桓虽然也有缺点,但起码登基以后兢兢业业的勤勉处理政务,而且还诛杀了奸贼。
以雷霆手段,横扫朝中鼠辈。
或许跟那些千古一帝,中兴之主相比较还有些差距,但如果是跟赵佶比,那不是甩他老远吗?
而且就目前赵桓真正做出来的这些事情来看,曹辅认为赵桓还算是明君。
因此,两相比较之下,曹辅坚定的拥护赵桓。
这就是他不是赵桓的心腹的情况下,赵桓仍旧愿意在这个时候,把他也一并喊过来议事的原因。
李纲听到曹辅的指责,他眉头紧皱,露出不解之色。
太上皇那边态度坚决,他不把消息带回来,又能怎么办呢?
“老相公,但凡我李纲有办法劝太上皇收回成命,我绝不会轻易回来。”
李纲委屈的说道:“如今太上皇圣驾已经抵达南京,距离汴梁城近在咫尺,天下人都在看着呢!若是长期滞留在南京……岂非徒惹争议?恐怕是于稳定朝纲不利啊!”
“若是金人得知此事,也怕他们会趁机大做文章。”
说着,李纲冲着赵桓拱了拱手:“承蒙陛下信任,亲封我为迎圣使,嘱托我迎接太上皇圣驾回京,我李纲自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不负职责所在。”
李纲这话的意思是想说,他真的是别无选择了,这才带回来太上皇的意思大家商议商议。
曹辅却是越听越气,怒斥道:“糊涂,糊涂啊!李纲你还不知道你错在哪里。”
“你可知,你把这个消息带回来,会让陛下陷入两难之地?”
“如今太上皇圣驾近在咫尺,却滞留不前,又传出要陛下亲自去迎接才能回来……无论陛下如何做,都会为人所诟病,你可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曹辅叹息一声,语重心长的跟李纲解释道:“若是陛下不去,是否会有人以不孝之罪构陷陛下?”
“陛下虽是大宋天子,可也是太上皇的儿子。”
“虽说天家无私事,但是父子纲常又是礼教森严,陛下不去的话,有心人一挑拨,天下百姓会如何看待陛下?”
“他们会顾念陛下是因为稳定超纲不去的吗?他们只会认为陛下是贪恋权势,不顾父子之情。”
李纲听到这话眉头紧皱,迟疑道:“百姓明理,应当……”
“应当什么?百姓明理,但百姓不知政务啊!”
曹辅气的不行,打断李纲的话,接着说道:“百姓不会知道陛下每日要处理的政务有多少,百姓也不会知道陛下离京意味着什么。”
“百姓只会看到一个儿子不去接自己的父亲回来!!!”
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不在这个位置上,谁也不会知道别人所承受的压力与痛苦。
就好像有钱人得了抑郁症后,受到的都是嘲讽,都觉得对方是无病呻吟。
你那么有钱,你怎么还抑郁症?你装的吧?你是博同情吧?
这就是因为众人只是看到了表象所存在的东西,而根本不清楚背后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
百姓们只会看到赵桓坐在高位接受朝拜,而看不到他在深夜秉烛理政。
只会看到赵桓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而看不到他面对金兵压成崩溃大哭的狼狈模样。
只会看到他锦衣玉食,住的雕梁画栋,却不知道他为了给国库省钱,一顿饭只吃一碗面条,吃一碗汤饼都不敢加肉的拮据心态。
看不到你的痛苦,自然也更加无法理解,没有亲自体验过,当然也不会感同身受。
所以,当你出现过错的时候,未必会有温暖,但一定会有苛责。
李纲叹息一声,沉声说道:“陛下若是前去迎接……”
曹辅一听这话,胡子都吹起来了。
“荒唐,李纲啊,你想得太天真了。”
曹辅痛心疾首的说道:“这天下不只是有百姓,更是还有士子读书人,有文武官员数以万计。”
“若是陛下果真在这个时候,出京去迎接太上皇,他们这些人又会如何看待陛下呢?”
“他们会觉得陛下眼中只有亲情,而罔顾大宋兴亡啊!!!”
“前线战事焦灼,如今好不容易在国师主持大局的情况下,扭转局面,这个时候陛下若是离京,那些士子会用手中的笔骂的陛下体无完肤。”
“不论陛下如何选择,都难以两全。”
“读书人与百姓的视角本就不同,他们更在意陛下是不是明君,而百姓更在意陛下是不是仁君。”
“可你要知道,仁君未必是明君,明君又岂能做仁君?”
要做明君,该下的杀手决不能手软,必须以雷霆手段痛击奸佞。
手握屠刀,鲜血淋漓的人,断然不会被认可为仁慈之人。
反之同理,想要做仁君,对什么人什么事情都网开一面,那么奸佞就无法杜绝。
犯罪的成本小了,不会让坏人感念仁慈,只会让坏人更加有恃无恐。
反正最后能保命,何不放手一搏呢?
曹辅看向李纲说道:“你若是不把这个消息带回来,陛下不知情的话或许还有的选择。如今这般,你让陛下如何做是好呢?”
“李纲啊!你这次真是把陛下陷入两难之地了。”
曹辅一番话,说的李纲羞愧难当。
李纲并非愚蠢之人,他也不是看不透大局。
只不过,他当时太上头了,根本就没想到这么多。
毕竟还是年轻,李纲被赵佶和童贯的这一出双簧给刺激的无法保持冷静。
他想到了不妥,但没有更加深入的想到这么多。
这件事情上,李纲确实处理的不妥当。
他咬死不过来的话,就是他为赵桓背这个锅。
赵佶就只能自己主动跟赵桓提出来,若真是这样的话,那局面就不一样了。
陷入两难之地的就是赵佶。
关键点就在于李纲是赵桓亲自封的迎圣使,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代表的就是赵桓。
“这……我……”
李纲张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