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苏轼
作者:爱吃馄饨   直播,给古人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新章节     
    【我一直觉着我们国家的国旗是世界上最好看最明亮的】
    【不是国旗赋予国家特征,是国家赋予国旗特征,当国家强大了,国旗自然成特色】
    【热血沸腾】
    众人只看到满屏的红色飘摇,这让他们再次见识到了后世人在这件事上到底有多的齐心协力。
    众人看着这一幕,他们的的心中都涌起一种骄傲。
    看看,这就是他们的后世子孙们,多么的坚强爱国,恐怕放眼世界都没有他们的后世子孙这么齐心协力的。
    嬴政是感到欣慰的。
    哪怕那个时候他们秦朝早就不在了,但是种子种下了,从来都是生生不灭,只要一直这样传承下去,就一直都会有他们大秦帝国的影子存在,也一直会有他的影子。
    ……
    “真的是,还怪感动的,怎么朕这大唐就没有这样的凝聚力?”
    李世民在感动之余有些惆怅。
    他都不敢想象,要是他的大唐有像后世这样强大的凝聚力的话那现在的大唐该是怎样的强大。
    不说是外人不敢来招惹,就是统治地球都没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清楚这一点李世民才感慨呀!
    恐怕历朝历代能做到这一些的也唯有几千年之后的世界了。
    反正他们这些王朝是做不到的。
    这样想着,李世民也放下了心中的那一点感慨。
    反正每个朝代都做不到,千古以来也就只有后世能做到人人平等,这一对比起来还是很平衡的……
    ……
    赵磊看完这满屏的感恩祖国和那满屏飘过来的红色只觉得欣慰。
    继续往下面翻了翻。
    【#把生活的苟且变成了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句话很有意思,赵磊心有所思,有点儿知道这句话说的是哪个人了。
    苏东坡苏轼,应该是他吧?
    赵磊有些不确定的想,想着想着手指就不听话的打开了这个视频。
    【如果他活在现在一定是一个粉丝超过千万的美食博主和旅游博主。
    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都是他的发明。】
    “这说的是我吗?”
    苏轼惊喜的抬头看着了天幕,一听就知道了现在说的肯定就是他。
    毕竟后世说过,他以后会有一个名字叫苏东坡,虽然苏轼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叫法,但并不影响苏轼知道这说的就是他。
    除了他有这个名字的叫法之外,总不可能还有别的人和他撞名吧。
    这下子苏轼是真的起了兴趣,干脆也不走了,席地坐在旁边的石头上。
    ……
    “东坡,莫非是说我的兄长?”
    苏辙意识到这个可能,那真的是万分的羡慕嫉妒恨。
    前面驴子提到他兄长也就算了,现在怎么……难道还要单独讲他兄长吗?
    羡慕嫉妒的同志心中也有一种与焉俱荣的骄傲。
    瞧瞧,这说的可是他的兄长,是他苏辙的兄长。
    虽然自己不是很出名,但是他们苏家能有一个流传千古的也算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看来得给祖宗多烧一点香才是,让祖宗们多保佑保佑他们苏家鼎盛不衰……
    越想越觉得可行,苏辙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急急忙忙的赶往祠堂。
    【他也是北宋时期诗词造诣最高的一代文豪。
    他的诗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处话凄凉,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奔放。
    他就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苏东坡苏轼。】
    “啧啧,一个诗人都能名留千古,为什么朕不行?”
    赵光义脸上带着冷色和阴翳。
    他是很不满的,凭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名留千古而他这个做皇帝的却不行,提也没有提到过一句,这后世子孙当真是可恶至极。
    这一刻,赵光义对那天上的天幕不再是期待,而是有一种恨不得将天幕拉下来的冲动。
    没有咏赞他这个皇帝的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天上的天幕并没有被赵光义的这个想法所影响,依旧在播放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宰相苏魏道的后人。
    父亲苏洵虽有大才,但年轻时候游山玩水,直到27岁时才开始把自己关在家里发奋读书。
    苏轼便和弟弟苏辙一起跟随父亲在家中学习。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出西蜀,进京参加礼部考试,未曾想苏轼一鸣惊人。
    他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文字简练而通俗易懂,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让当时正锐意革新文风的主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已。
    本想把他列为第一名,但却误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欧阳修便将此文评为第二。
    而弟弟苏辙也名登五甲。】
    宋仁宗看到这里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个事情在当时出来的时候他也有些印象,一门三父子,同时中了两个,在当时那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
    就连在宫中的宋仁宗略有耳闻。
    如今经过天幕这么一提醒他也想了起来。
    不过热度总是会有消散下去的一天,当时也就震惊了那么一阵过后宋仁宗自己也就忘记了。
    “莫不是这家人真有大才,或者说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
    宋仁宗喃喃自语,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办法的话为什么会两个人都有如此的大才,不止如此,好像他们的父亲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只可惜当时没有和他们一起中榜,倒是说来有些可惜,如果苏家三父子一起都中榜的话那将又是一件美谈!
    ……
    “终究是时过境迁了!”
    苏轼苦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