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来!背诵一段帝王录听听。”
“对对对!我儿又对了!果然天资聪颖!”
“我儿,你看,这样的事情,你需要先威而后德,才能令人感恩。若是先德而后恩,他怕是就要怀恨在心了!”
“我儿!你已学会杀人了!长大了啊!别怕,父皇会陪着你的!”
“太子!这件事做的好!恩威并重,不使之骄淫,不使之过于畏惧。”
“太子!......”
父皇夸奖他的一幕幕,涌现在脑海。
赞许,表扬,开心,这样的对待,他以前经常得到的啊。
可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皇对他不再夸奖,而是严厉。
对他不再鼓励,而是苛责。
对他不再耐心,而是考验。
对他不再...有笑颜,而是。
满脸肃容!
他有好久没看到父皇的笑容了。
可是今日再次看到,他却觉得这笑容有些刺眼。
站在六层玉阶上的太子朱标,慌忙低下头,掩饰住自己负面的思绪。
不敢让别人看到。
他努力勾起几分嘴角,努力了几次。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宁王殿下一日克大同!真乃虎将是也!”
曹国公李景隆第一个越众而出,大声道喜!
他确实也是满脸喜意。
他第一个出现,也提醒了众人,刚刚他所做出的预言。
也提醒了众人,该道喜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宁王殿下不愧是陛下的儿子,乃人中龙凤也!”
右副都御史范文从跟着出列,大声贺喜。
他是真的为一日攻克大同而开心。
也真正觉得宁王殿下乃人中翘楚!
只是他不假思索的的‘人中之龙’,在某些人的心底打下了记号。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所有的大臣纷纷高唱。
皇帝开心了。
他们当臣下的当然也开心了。
“哈哈哈!赏!当赏!”
老朱一开心,就想着赏些什么。
“宁王朱权,悍勇无双,国之大将,特赐黄金千两!挂骠骑将军衔!准许其独立军事行动,特赐充宁王护卫军扩至三万人!”
老朱满面笑容,终于舍得放下手中的奏本。
他想了一会儿,一一开口道。
黄金千两是陪衬。
重要的是骠骑将军衔,和宁王护卫军的人数扩充。
骠骑将军衔,是对他作战勇猛的奖励!
虽然朱权作为亲王已经是正一品,升无可升,可是这种荣誉衔位,可以拾起来。
准许独立行动,是想要让老十七彻底放开,去施展才华,让人看看,他还会有多少惊喜!
他的奖赏下达之后,朝臣自然是三呼万岁英明。
毕竟老朱如此高兴,没有哪个官员愿意此时站出来,来打击老朱的兴头。
可是。
如此重赏,却是让不少人暗自忧心不已。
比如,范文从。
以前陛下对待宁王无情冷酷的时候,是那么决绝!
直接下宗人府!
陛下作为一个这么护短的人,什么时候对自己的儿子下过手!
即使是荒淫荒唐的鲁王,残暴不已的秦王,他都没有给与什么实际上的处罚。
可是宁王。
可是十二岁就被关押软禁。
不可谓不称之严厉苛刻。
可现在呢?!
又是如此爱护看重?!
范文从将这些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口称圣明。
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的下朝了!
今日。
对于全体在京官员来说,是一个好日子。
大同府的捷报,一封封传到京城!
首先是宁王,再是燕王,晋王。
一封封捷报将大同府的那场战事,大书特书。
向所有人传递着,胜利!
他们真的在一日之内克复大同府!
朝廷官员走路都挺直了腰板。
说话也敢大声了。
宫内的宦官内侍们,纷纷在心中暗暗给大同府的宁王燕王磕了个头。
上天保佑,这段黑暗无光的日子终于到头了!
新任太监总管,朱元璋的大太监果旺,心中庆幸着。
施理老太监跟了陛下几十年,猛一下被调去跟随宁王去就藩,换上他来。
他是又兴奋,又如履薄冰。
兢兢业业,坎坎坷坷过了几个月。
可是这几日老皇帝的对待身边人不是打就是杀的,实在让他胆战心惊。
还好还好,现在都过去了。
现在努力办差就是。
在皇城一日的兴奋中,太阳渐渐向西,夜晚也随之而来。
吩咐给殿中摆上二十九盏蜡烛,将皇帝的御案照亮。
他便躬身退入黑暗中。
等待老皇帝的随时呼唤。
太和殿内,老朱活动了一下手腕,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抬起头来。
今日看了整整一日的北边局势消息,对于蒙古此次的入侵,他有了初步的想法。
他将书案中的四封奏本,一一摆开。
第一本是宁王朱权今日的捷报,他已经看过很多次,上面的内容,除了没有诉说他的功劳外,其他内容应当都是真的。
第二本是燕王朱棣的捷报,只比宁王的晚了一个时辰,他对宁王是极尽夸赞,与他的想法一致,认为老十七有卫霍之才。
第三本是晋王的捷报,来的最晚,内容基本也与前两者相同,只是‘得军民爱戴,皆愿为宁王效死!’、‘山呼海啸声,一日不绝’、‘大同府民只信任宁王’这样的字眼不穷,让人觉得心中不平坦。
最后一封,是锦衣卫送来的战报,里面最为详细记录大同战事的经过,包括几位王爷的谈话内容。
还有宁王在进入军营不过半个时辰,就立下军令状,惹得全军非议不断。
后又将晋王给他摆的丰盛宴席,分发给士卒。
他看到是既欣慰,又气愤。
愤怒于老三的奢侈浪费,欣慰于还好有老十七在,纠正他哥的错误。
可是对老十七当面顶撞,不留余地的做法,又皱皱眉。
他不信老十七没有更合适的,不伤颜面的处置方式。
还有老十七和老四的投机,两人把臂进营。
老十七和老三在大同城墙下的针锋相对。
再看看老三上的折子里面,通篇捧高的言论。
他恨不得将两个儿子,统统叫回来,各打上五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