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兵临城下(四)
作者:竹野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最新章节     
    衮州举城来投——炮击的阵势击碎了他们的胆子。
    面对冷兵器,他们或许还有抵抗的念头,千年来打仗不都这样吗?总是守城的一方占便宜,可枪炮,已经超越了人们对战争的全部认知。
    当第一声炮响,当交州城墙轰塌,冷兵器时代遗留的经验霎时间消失无踪。
    投吧,投了,当官的还能保一条命,不投,当官的死了,百姓能活,可百姓的命在官员看来同路边的老鼠没有区别,既然守不住,自然要自己活下去。
    简陋的民居里,女吏们刚在铜锣声醒来,她们互相并不说话,只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打水洗脸,才来交州府城没几天,便已经累得连睁眼都觉得疲惫。
    这些民居都是花钱租来的,哪怕是大户献粮献钱,她们都必须给足银子。
    以前从商人手里挣来的金银,如今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自然,等交衮两州都消化的差不多了,这些金银还是要重新回到他们手里,毕竟大户百姓们得了金银也花不出去。
    但也正因为这个,附近的百姓对她们的恐惧和抵触小了许多。
    再加上士兵虽然日日巡逻,但并不对百姓厉声呵斥,对着年迈的老人和孩子甚至还十分温和有礼,百姓几乎是立刻抛弃了旧主。
    反正朝廷已经输了,自己要在“反贼”的手底下讨生活了,既然如此,自然要盼着“反贼”是好人,讲道理,有道德。
    因此知道“反贼”表现出一分好来,他们立刻就能自己拔高到十分。
    “纸不够了。”顾小小灌下一大口水,她眼袋都快耷拉到脸颊上,拖长了气息说,“这里的造纸作坊,一日能造的纸实在太少了。”
    同事啃着馍馍,连咸菜都没有,就着热水吃下去后抬眉:“我那里还有一些,给你匀一点。”
    顾小小叹道:“交州这么大,怎么要什么没什么?”
    旁边另一名同事扯了扯嘴角,勉强看得出是在笑:“在清丰钱阳待久了吧!朝廷这边不都如此吗?南方作坊多,北方有什么?连粮食都要从南边买,更何况造纸了。”
    “哎。”顾小小又叹,“南北分隔太久,上回的课我上完,心里也忍不住打突突,这些还不归辽人管的北边大城朝廷都管不到了,南北矛盾大到这样的地步,到时候阮姐一统天下,如何弥合南北人心啊?”
    同事低着头——她是土生土长的北方女儿,对南方除了嫉妒羡慕,还有深深的愤恨。
    南方富裕,土地肥沃,连皇帝都在南方。
    但北人过得苦,难道是北人的错吗?是北人不够勤劳,不够努力吗?
    南北的分裂和矛盾延续了百年,要不是考了吏目,上了课,她对南方早就失去了都是一国的想法。
    南人是南人,北人是北人,怎么能算一国人?北人吃苦受罪,被辽人铁蹄糟蹋的时候,南人还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呢!
    同事深吸一口气:“阮姐必然有法子,都是汉人,即便有些矛盾,也不过是兄弟姐妹间的口角,只要坐到一桌上,总是能重归于好的。”
    顾小小:“还是得看粮食,南边这两年产粮也不行,商人运来的粮食越来越贵了。”
    “说起粮食。”顾小小轻声说,“之前听人说,日后可能要收农为工哩!”
    同事们立刻看向她,她们日常谈论的都是与时政有关的事,大多数愿意出来的女吏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想从女吏做起,有朝一日做到一方大员。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她们也知道,自己比起那些读过“正经书”,在朝廷当过官的人还是有很多不足,无论如何,人家的见识就是比她们多一些。
    既然如此,自然就要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去学习,交流。
    “许多农人在进城当工人的一年后,就不再半工半农,宁愿去做全年工,搬到城里去住。”顾小小,“如今粮价还好,种地的收成也不错,可他们却想着不种地了,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以前,土地就是人的根,无论穷富,只要是人,对土地都有超乎寻常的依恋。
    “这是为啥?”顾小小,“因为种地不安稳啊!旱了涝了,日子就没法过了。”
    “做工却月月有收入。”
    顾小小:“我听姐姐们说,如果大多数人都务工了,那土地就要全部收到咱们手上,由官府牵头,像作坊似的,雇人种地。”
    “也像工厂一样,月月给种地人发钱。”
    同事们想了想:“这倒是个好法子。”
    “先前我还害怕呢,要是都做工了,谁种地啊。”
    “乡下还是女眷出门做工得多。”同事们,“年轻的姑娘,乡下是肯定留不住的,就是许多出去做工的妇人,做个一年半载,回乡离婚搬去城里不回乡的也不少。”
    “女人一走,男人也会走。”同事,“确实得早做打算。”
    “这么一来,官府管的也太多了。”
    如今阮响的官府和朝廷那边截然不同,朝廷那边的官只管得了赋税,因为控制力弱,必须依赖乡老宗族的自治,所以朝廷官员即便想造福百姓,也不过是多修路,兴修水利,但百姓的生计依旧很固定,要么是农民,要么是佃户,别的行业占比是很少的。
    没地的百姓则只能从事以作坊主为“奴隶主”的简单手工业。
    经济的导向完全看当地的“风水”,日照好就制作果干和蜜饯。
    能产陶土就制陶,烧瓷,当地有玉石矿就当雕工,各地的匠人究竟干什么,全看当地产什么。
    官员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少,最多只能在赋税上搞点动作。
    而阮响这边,别说官员,小吏都要考虑民生,要考虑一座城一个村的支柱产业,粮食是重中之重,而后就是教育、产业和建设了,官员吏目们必须想方设法为百姓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
    虽然民间如今也涌现了不少有胆量的作坊主,但他们如今还不成气候,还是得靠官府牵头,官员吏目们就没得闲的时候,忙得脚不沾地。
    “估计这个月底咱们就要开会,半年内把交州的支柱产业定下来。”
    “交州这样大,单一样是不够的。”
    “哎,快吃快吃,今日还有得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