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快速沦陷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但联想到何进领兵出征时陶谦的主力还深陷在青、兖边境的泥潭时,一切又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这样的结果却使得曾经让不少人抱有幻想,能凭借着南方半壁江山与大乾分而治之的南方四州联盟彻底成为泡影,仅剩的荆、扬二州也在大乾的兵锋面前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荆州刘表正在两线作战中与大乾斗的不可开交,而扬州以陈温为首的抵抗集团内部却在是战是降的决策上出现了分歧。
大多数人都已认清了现实,不想再继续待在陈温的“破船”上了。
陈温对此也是焦头烂额,扬州世族林立,他虽为刺史,可一些大型的决策很多时候却离不开各家的支持。
当初四州联盟看似风光无限,扬州各世族认为陈温这个老牌刺史能够保证他们的利益,便支持其与大乾对立。
可现在这般局面,不少人已经不愿再继续投入了,但陈温却不敢轻易拿这些世家之人开刀,即便是某些人明确表态应该归降,他也拿对方没有办法。
其实陈温心中也开始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听了这群世族的劝说与大乾为敌?
他甚至偷偷感叹,若自己当初便直接投了大乾,现在大抵也还能在朝廷踏实地当个官员吧。
可恨这群世族,竟想要在这种时候“撤资”,他们的确可以投降,继续做大乾的顺民,甚至其族中子弟将来还能在大乾入仕为官,但身为名义上扬州反抗军领袖的陈温却是降不得了。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样看似无解的难题,却被大乾代替他给暂时解决了,原因嘛,便是因为大乾兵马南下了。
是的,何进为了尽快实现一统,在拿下徐州后不久,便再次率兵南下,会合夏侯渊后陈兵广陵,与陈温所在的丹阳也仅有一江之隔了。
由于内部还没有达成一致,投降派的声音暂时被压制,陈温得以再次掌控住局面与大乾一较高下。
当然,除了长江天险以外,能让陈温有勇气继续跟大乾对峙的还是双方看起来并不大的兵力差距。
何进南下时对外号称五十万大军,当时还真给陈温等人吓的不轻,若真是如此,那还玩个奇葩球?五十万人每人吐口唾沫就能把他们给淹死。
可徐州之战的推进,何进大军的情报却再难被掩盖,根据斥候不断打探到的消息,陈温才知道,原来所谓的五十万大军,真实战力不过几万人马,这倒多少给了他一些坚持的底气。
毕竟作为守方,又有长江天险,这点人数差距在陈温看来,似乎自己的胜算更大一些。
不过他也知道,大乾富有九州,家大业大,即便失败个一两次也无伤大雅,而如今仅剩两州的反乾联盟却早晚都难逃被对方吞并的命运。
所以他陈温也想好了,既然手底下这群世族们如此不可靠,待这次顶住了大乾的攻势,将战争拖入僵局后,自己有了与对方谈判的资本,彼时便向大乾投降。
是的,在世族们投降大乾之前先一步投降,这才能将扬州卖个好价钱,也是为他自己将来的仕途保留一线希望,这便是“天才战略家”陈温的计划。
另一边的何进显然不会知道陈温的想法,实际上大乾如今气势如虹,面对荆州、扬州残余的抵抗力量,他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出布置,稳中求胜即可。
于是何进将黄忠部留在琅琊坐镇,以威慑宵小,协助糜竺稳定徐州局面。
但对于徐州各郡的数万降兵,何进却不敢在此时将其留在后方观战,这将不利于稳定。
正如另一个时空之下曹操拿下了荆州后会用荆州兵充当南征先锋一般,何进也从徐州各地抽出了两万多兵马随军南下。
这不但降低了徐州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也补充了大乾此番在徐州损失的兵力,使得何进的兵马来到了近八万之多。
其中五万多人的大乾精兵被何进作为中军主力全部留在身边,而先锋便正是这两万多的徐州兵马。
并非何进想要以他们为炮灰,实在是他不愿将大乾的精兵过多消耗在渡江之战上。
否则一旦主力伤亡过重,那接下来的攻城掠地难道还能指望这群徐州降卒不成?
战争就是这般残酷,作为败方就该接受自己的命运,所以就连这群徐州兵自己也都对这般安排没有感到意外。
甚至由于大乾之势,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对接下来的扬州之战充满期待,幻想着为大乾立下战功后能获得丰厚的奖赏。
而为了能够用好这支兵马,何进启用了糜竺之弟糜芳为先锋军副将,算是为这支兵马安排了一位本土将领,用以安顿士卒之心。
至于主将人选当然还得是大乾的将领来担任,这一点即便糜芳本人也表示能够理解。
最终何进把这样的机会给到了刚刚在彭城立下不小战功的孙策,只因何进认为其是目前这支大乾兵马中最为擅长水战的将领,何况现在他还有了好友周瑜的相助。
何进完全能够相信凭借这样的结构搭配, 区区长江必然拦不住己方大军南征步伐。
而为了能够有效的调动敌军防御力量,何进不忘下旨,命屯兵庐江的关羽率水师渡江,与自己的主力一同对陈温形成夹击之势。
关羽虽兵不过万,可此前曾力挫想要入侵庐江的陈温,因此后者在得知关羽跨江而来时,丝毫没有因为对方兵少而大意。
当即便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周昕领兵一万于泾县一带布防,准备利用泾县地利击退关羽,来确保自己与何进主力作战时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