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高坛,诏令四方夷狄以朝觐,有不遵命者,发兵十万以征之。”
董卓精神抖擞,一改往日萎靡之状。
此刻,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趁孙子没有回到洛阳,他得提前把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妥当。
“曾祖父,父王要班师了吗?”
董煜、董玦、董徴等几个重孙子,重孙女听到一些风声,将董卓给重重包围住。
“嗯,以后你们不能再叫父王了,得改口叫父皇。”
“父皇,那兄长便是太子了!”
几个小娃出身便不一般,对于皇权之事了如指掌。
平日里董曜陪同他们不多,更多的则是董恒。
在他们眼里,董恒更加的亲近。
兄长能当太子,他们比谁都要高兴。
“走吧,带你们去看看太子府。”
董卓牵着重孙子孙女的手,浩浩荡荡去往另外一处。
虽说董曜尚未称帝,但他却准备的齐全。
一个月后,董曜率领众人返回。
原本路上与曹彰嘻嘻哈哈的董恒,入洛阳城门后,脸上的笑意便消失了。
他知道,以后这座都城属于他。
无论任何场合,都要保持着庄重、威严。
“祖父,此时风大,何必出来迎接。”
董曜翻身下马,代替侍从搀扶着董卓。
“祖父想多看几眼伯安的风采,以后啊,怕是看不着了。”
董卓强行撑着身躯,看着董曜很是感慨。
初次见到董曜的时候,这小子才十八九岁。
一转眼,已经四十有三,就连儿子也已经十七八岁。
这时间,过的太快了,仿佛梦境一般。
他知道自己身体远不如从前,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心中的夙愿,便是能多看孙子几眼,多陪同孙子一些时日。
董曜声音压低,笑着说道:“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祖父的日子还长着呢。”
“哈哈哈,好孙子,说的对,祖父还没看到子常生子呢。”
董卓大笑一声,他不能就这么死了。
董恒即将成婚,用不了多久玄孙也会降生。
“臣等拜见大王。”
入得城门,文武官员于两侧,躬身行礼。
“嗯。”
董曜抬起手,应了一声。
“伯安,受禅台已经建好了,是时候登台了。”
董卓命人去来玉玺,前番董曜不收,这次可就不能推辞了。
天下平定,万民臣服,正是即大位之时。
“该如何给曾祖追封?”
“不,万万不可追封,自祖父起,不得追封董氏之人。”
董卓连连摆手,大汉因他而乱,天下分崩。
他的罪名,死后不配获得追封。
“当真要如此安排?”
“当真。”
“既然祖父如此说,那便照办。”
现在董卓不想被追封,等死之后,董曜再安排董恒追封即可。
“师兄,一起回府吧,你也许久未见玲绮了。”
“伯安终于发话了。”
吕布一路跟着董曜走过场,早就迫不及待。
听到可以去王府,跑的比董曜还快。
“好大儿,爹回来了!”
吕布没有儿子,吕玲绮性子又有些剽悍,他一直都当半个儿子养。
“父亲,你声音这般大,莫要吓坏了旁人。”
吕玲绮柔声细语,一改往日做派。
不仅吕布被吓了一跳,周边女眷也是如此。
就连一对儿女,脸色也跟见了鬼一样。
他们哪里见过这样温柔的母亲,实在是吓人。
“伯安还得走一段路呢,你还是现原形吧。”
吕布哪能不了解女儿做派,平日里的形象早就深入人心,现在装有什么用。
“不早说,看看,这是我生的两个崽,快叫外祖父。”
吕玲绮重新变了回去,众人才觉得适应。
“好外孙啊,外祖父一时来的及,没有什么能送你们的。”
吕布看向一圈孩子,严格说起来,这些都算他的外孙外孙女。
若是只抱两个人,似乎有些厚此薄彼了,便都不抱了。
府外,董曜停住脚步,身后一档子文武也赶忙站定。
“受禅称帝告天文全权交付你们,不必再跟着孤了。”
都到家门口,董曜哪能让这些人入府。
“谨遵大王令,这立后人选?”
一官员站出来说道,随后便被人反驳:“你傻啊,世子都已定下,皇后人选还用说吗?”
他猛然想起来,差点把这茬忘了。
凭借大王对董恒的喜爱,母凭子贵,又是嫡长子,蔡贞姬定然是皇后了。
立蔡贞姬为皇后,自董恒降生起,董曜便已经定下。
虽然他更加喜欢活泼一点的吕玲绮,但规矩不能改。
废长立幼,在这他这里行不通。
何况蔡贞姬性格稳重,无论对哪个子女都照顾有加。
他所娶的女人也安排妥当,无论如何都是皇后最合适人选。
三日后,董曜开始进入称帝流程。
先是三辞三让,刘协一手抱着自己的外甥,也就是万年公主与董曜生下的儿子,一手将自己的皇位给让了出去。
他也不想刘氏基业覆灭,可天下局势稳定,不想又能如何。
董曜给了他足够的体面,那他就得好好接着。
又过了三日,选定一个好的日子。
在文武百官的目光下,董曜一步步登上受禅台。
刘协对董曜点点头,摆了摆手,命蔡邕亲自宣读。?
蔡邕八十有二,展开受禅诏书,高声宣读。
“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
“赖夏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
“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
“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只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董卓于台下,目光闪烁,攥紧的拳头久久不能松开。
董氏,真的到了这最后一步。
他的梦想,被董曜给实现了。
他们董氏,也能够代汉,成为天下的下一个主人。
“主公,宣读完了,该喊万岁了。”
李儒见董卓久久没有下一步动作,在一旁小声提示道。
董卓不喊,其余文武哪敢第一个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