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徐光启后面的尾巴
作者:韧竹万杆斜   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最新章节     
    “大明百年不遇的奇才全才,科学之才。
    同时也是朕可以,视之为老师的存在。
    皇帝的老师,可分三六九等。
    徐爱卿,还有孙高阳孙爱卿可为一等。
    朕有自知之明,自知自己只是一个有中下之资的皇帝。
    平日里不敢自诩尧舜禹汤,就连汉文帝、汉景帝也是不敢自比的。
    大明贤才何其多,穷尽朕的一生的眼光和精力,能做到不遗漏一半贤才。
    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徐爱卿这样的卧龙之才。
    朕唯恐不能提供个平台,以此展尽爱卿的全才。”
    徐光启这是第一次感受到,崇祯在面对历史名人时,那种病态的舔狗精神。
    他端不住了,又有点想跪。
    徐光启表现得不如之前的袁可立、孙承宗、袁崇焕和孙传庭。
    孙传庭一介白身,在面对甜得齁死人不偿命的崇祯时,就展现了敬而远之的傲娇态度。
    哎哎哎,徐爱卿,你别跪了,听朕把话说完嘛。”
    崇祯又一把搀扶起徐光启。
    “朕想见你,又怕见到你的时候。
    朕会无话可说,不能和你做到有效沟通。
    朕一直在做着,召见你的前期工作。
    生怕预备不足,不能做到用好你,请教好你的准备。
    你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等着作,朕都一一拜读过。”
    讲到这里,崇祯即兴背诵了一段。
    “直线止有两端。
    两端之间,上下更无一防。
    两防之间,至径者直线也稍曲,则绕而长矣。”
    崇祯背完后,看着瞠目结舌的徐光启,笑着问道。
    “徐爱卿,这是直线的定义,对吗?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听着简单,却是徐爱卿多年的心血结晶。
    这定理是徐爱卿的《几何原本》中的,着名的数学定理之一。”
    徐光启平息了情绪,面上恢复如常,内心实则惊涛骇浪。
    三皇五帝以来,可曾听说过哪位帝王,为了见一位臣子,之前要专门通读这位臣子的着作。
    这位帝王还生怕君臣之对的时候,不理解臣子的话语,不能正确运用臣子的才能,而感到羞愧难受。
    这是何等推心置腹的荣宠?
    他徐光启一个礼部右侍郎,如何承受得起。
    “臣惭愧,陛下美誉过甚。
    臣是万万担不起的,还请陛下收回这番美誉。
    这美誉,陛下可以给内阁首辅黄阁老,可以给四镇督师孙大人。
    只有这样的柱国之臣,才能担当得起陛下的美誉。
    至于这《几何原本》,确实是一本启迪人智慧的好书。
    然臣惭愧,这不是臣写的。
    臣只是将它翻译过来。
    《几何原本》实际上,是泰西一位先贤写的。”
    徐光启担心泰西诸国的,国名地名人名都是音译的,晦涩难懂。
    崇祯皇帝会不耐烦听,于是就含含糊糊说个大概。
    崇祯摆摆手,笑呵呵说道。
    “些许口头上的美誉,算得了什么。
    朕赞扬人的话,可不会收回的。
    朕知道爱卿的能力,再多美誉加于汝身,爱卿都是当得起的。
    这事情就此打住,不用再议。
    至于那《几何原本》,爱卿不用解释。
    朕是知道的。
    那是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写的。
    但爱卿能用汉字,将它们完整形象地展现给明国人看。
    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几何、直角、平行线这些词语可都是,徐爱卿你发明的。
    朕也认可泰西那边,所说的世界是圆球的说法。
    地圆说,日心说,还有地球有经度纬度的划分。
    就这一件事,徐爱卿已经站在了,大明朝所有人的前面。
    放心,大胆引进泰西的学说着作就是。
    朕不会像某些人架起火堆,焚烧真理的。”
    说到这里,崇祯看看还在外面,等候召见的三个西洋传教士。
    他忍不住调侃了一下,天主教的黑暗统治。
    崇祯的话,又让徐光启小小惊讶一把。
    没有想到远隔万里,皇帝居然知道教廷的黑暗。
    “你翻译泰西学说着作的事情。”
    讲到这里,崇祯又停顿了一下,他在思考最好的总结词。
    随即他想到了,看着徐光启,语带深情地说道。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崇祯的这句话,站在君王的角度上,已经是最高的赞誉了。
    万历和天启可没有,对徐光启说过这样的话。
    至于泰昌帝,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泰昌帝那是没机会说。
    给泰昌帝机会,也不会说。
    此刻的徐光启已经是老泪纵横。
    他实在没有想到。
    在百官之中已经成为异类,就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唾弃的他。
    会在崇祯皇帝的心目中,有这么高的地位。
    徐光启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用下跪表达自己的激动情绪,可崇祯还在把着他的胳膊,让他跪不下去。
    徐光启想用一双饱含真情的双眼,直接望着崇祯,又恐亵渎了圣颜。
    一时之间,徐光启无处宣泄自己的情感。
    憋得这位花甲老人,只能一个劲哆哆嗦嗦地说。
    “臣汗颜。
    臣汗颜啊。
    臣汗颜无地啊。
    陛下这么高的美誉,臣愧不敢当。
    臣所做的事情,不过是闲暇时间的一点志趣爱好。
    哪里会想到,会得到陛下的赞美。
    臣······”
    徐光启后面的话,已经说不下去了,直接哭了个稀里哗啦。
    那泪水中有委屈、有释然、有感叹、更有老骥伏枥的振奋。
    “当得,怎么当不得?
    往后咱君臣之间的日子,还长着呢。
    朕会考虑徐爱卿年岁已高,给你配足助手,慢慢给你加担子的。”
    年纪,这是崇祯对徐光启唯一的隐忧。
    记忆中,徐光启太老了,身体也一般,偏偏还是一个愿意操心付出的命。
    好像在崇祯年间,活不了几个年头。
    “好了,徐爱卿。
    你和孙爱卿先找地方坐下。
    喏,就坐第一排吧。”
    安顿好徐光启师徒俩。
    崇祯又依次让李之藻、王徵、茅元仪、徐宏祖,还有三个传教士汤若望、邓玉函、毕方济进来。
    对于他们七人,崇祯自然不能厚此薄彼,自然是一个个嘘寒问暖。
    或是问问最近的近况,了解研究的什么学问。
    或是对谁进献的着作,大喜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