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正面对决
作者:赵不言   骥行三国最新章节     
    姜维指挥全军缓步压向魏军大阵,在进入弩兵射程后,前排持矛步兵每两列并作一列,后排的弩兵随即从列与列之间的空隙前出,对魏军展开射击。
    远程打击是汉军的优势,除了射击速度上略低于弓以外,连弩无论是射击威力、火力持续性还是射程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马钧虽然替曹魏仿造出了连弩,但囿于曹魏政权相比于蜀汉的低效率行政体系,做工复杂精细的连弩在成本控制、良品率、生产周期等方面都达不到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使得连弩在曹魏变成了一种束之高阁仅能供人欣赏把玩的精巧工艺品。
    几轮射击下来,双方的伤亡交换完全不成比例,司马懿只得下令步兵列阵推进,让战斗尽快进入到肉搏环节。
    魏军顶着伤亡步步逼近,姜维却丝毫没有变阵让本方弩兵撤下去的意思,依旧不停地朝着离得越来越近的魏军猛烈射击。
    司马懿望着前方的战况,拳头不由得暗暗握紧——机会来了!汉军的临阵指挥出现了明显的失误!
    汉军前排肉搏步兵全是矛兵,长矛阵的关键就是必须结成密集队列,把全军变成一只让敌人无处下嘴的刺猬,如果直接用现在这种弩兵和肉搏兵交错的阵型迎敌,脆弱的弩兵纵列就将为魏军步兵留出贴身近战的空间,而长矛兵最怕的就是被敌人贴近。
    如果汉军现在才下令变阵的话,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古代军队变换阵型所需要的时间可不短,魏军完全可以利用汉军仓促变阵的混乱趁机陷阵。
    司马懿眯着眼极力远眺对面的中军将旗,从旗号来看,汉军的战场指挥官居然不是赵骥,而是新近才获得到重用的那个叫姜维的年轻杂号将军。
    现在的蜀汉可谓是兵多将广,不仅有魏延、王平这样成名已久的宿将,也有句扶、柳隐、孟琰等一批在赵骥麾下成长起来的骁将,年轻一辈中如邓艾、王濬等也有自己的经典战例。
    赵骥放着这么多成名将领不用,怎么就偏偏看中了这个姜维?司马懿脑海中顿时不由得就浮现出了一个名字。
    这个姜维原本是在诸葛亮的麾下获用的,诸葛亮死后才转头依附赵骥,第一次单独带兵就被徐质击败,这次战役中也只是扮演了死守不出的诱饵角色,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
    难不成赵骥是打算用姜维这面旗帜来拉拢分化原诸葛亮的部下?
    司马懿用力甩甩脑袋——战事要紧,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管他姜维是如何获得重用的,先打赢眼前这一仗再说。
    司马懿麾下多是些打老了仗的惯战劲卒,不用等主将下令,光靠着自身多年厮杀积攒来的战场直觉,他们就下意识的自发加快了脚步,朝着汉军弩兵纵列冲了上去。
    贴上去,只要贴上去了就能打赢这一战!
    “嘟!”
    汉军中军大阵突然响起一声尖锐的号角。
    “全体都有,向后转”,汉军弩兵以屯为单位,伴随着屯长的口令,只见弩兵们齐刷刷地原地向后转身,然后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退往后阵。
    “每列双数,向右一步走”,矛兵纵列随即一分为二,眨眼间就填补齐了弩兵后撤留出的阵线空隙。
    “向右看齐”,随着最后的口令下达,几乎是在数息之间,数万人的汉军大阵就完成了变阵的调整。
    司马懿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天底下会有如此的强军,他一时间想不出该用哪个词语去形容自己刚才目睹的一切,他甚至不由得怀疑,对面的汉军大阵真的是由血肉人身的士卒组成的吗?
    “放平长矛,齐刺!”汉军就像一只伪装成浮木的忽律,在猎物靠近的最后一刹那,才亮出了自己锋利的尖牙。
    冲在最前面的魏兵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打不过,但在全军冲锋之际,并不是你想停下就能停下的,尽管他们拼命想去收住脚步,但却被身后不明所以的同伴们推搡挤迫着向前移动。
    “啊!!!”最前面的魏兵发出渗人的惨叫声被林立的长矛扎穿了身体,整排整排地倒毙于血泊中。
    仅仅甫一交锋,魏军阵线最前几排士卒就被横扫一空。
    “进!进!进!”汉军士卒齐声呼喊着口令,保持着如刀刻斧凿般的阵线,每齐刺一下就前进一步,杀得当面魏军不是被迫后退就是被刺死当场。
    赵骥在后阵远远望着眼前的一切,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无论将领们如何机巧百变,战场最后终归是要拿硬实力来说话的。
    不管是在民政还是治军上,赵骥都一直在刻意复制诸葛亮的做法,这位“治戎为长”的千古名相一手训练出了这个时代最强悍的野战军团,而穿越而来的赵骥又在诸葛亮的基础上加入了后人近两千的经验积累。
    队列训练最初是为了提高线列滑膛枪步兵的命中率而产生的,随着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队列训练已经失去了原本直接作用于战场的意义,在后世更多是军队纪律意识上的一种潜移默化。
    但放在三国这个需要士兵结阵而斗的时代,队列训练还是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没有严密组织的乌合之众在排成整齐阵列的职业军人面前是几无还手之力的,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古代军队在冲锋的过程中,要么只能放慢速度来保持队形,要么就会造成阵型的松动。
    姜维先是依靠连弩的打击优势逼迫魏军冲锋近战,然后又故意迟迟不变阵,引诱魏军加速来打乱对方的阵型,直到最后一刻才亮出自己的杀手锏。
    在汉军的攻击下,魏军隐隐出现了崩溃的苗头,司马懿不假思索地下令:“骑兵出击,给我猛攻汉军两翼,务必要把步兵接应下来”。
    长矛阵最薄弱的点就是他的侧翼和后方,只要魏军骑兵能对汉军的两翼造成实质上的威胁,汉军大阵就必须停下来就地抵御。
    如果魏军骑兵能冲垮汉军两翼的话,反败为胜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