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访贤之路
作者:迎风三丈   三国之匡扶天下最新章节     
    在人们的议论之中,张辽带领着他那身经百战、威名赫赫的黑甲军,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向着定襄进发。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要将这一路上的阻碍都踏平。
    随着队伍不断前进,张辽发现自己越来越熟悉眼前的地形山道。
    这些都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每一处都充满了回忆。
    他想起了小时候与父母一起走过的山间小道,那时的欢声笑语似乎还萦绕在耳边;他想起了年少时与伙伴们一同嬉戏玩耍的山谷,那里留下了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
    如今,他已经成为威名赫赫的大将,但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却从未改变。
    张辽心中不由得涌起几分思乡之情,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克制住内心的激动。
    \"爹,娘,等孩儿得胜归来再去祭拜二老!\"
    他知道,此刻最重要的任务是收回定襄。
    而王匡则是踏上了访贤之路。
    据太原太守陈业所言,太原郡算是并州最太平之地,有许多名士避难于此。这次王匡登门拜访的是一位名为杨俊的名士。
    据说此人还是个河内士人,避乱来到并州已经有三年时间。
    “杨俊,字季才,河内修武县人,师从大儒边让,仗义有名,有识人之才。”
    王匡将手中陈业提供的信息放下,缓缓道:“希望是个真正的大才。”
    王匡坐在马车上,心中对杨俊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对于治理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杨俊真如传闻所说,那么他将会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
    若有杨俊珠玉在前,王匡礼贤下士任用贤才的态度也会传扬出去,事半功倍。
    刚刚上任,王匡手中的事情实在太多,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甚至,连太原王氏都还未正式登门相见。
    可谓是争分夺秒,日理万机。
    马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颠簸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随时都会散架一般。王
    匡坐在车内,身体随着车厢的晃动而摇晃,但他的目光却落在手中的锦袋上。
    这个锦袋是刚刚收到的,里面装着朔风送来的最新情报。
    他轻轻抚摸着锦袋,感受着它的柔软和温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期待之情。
    轻轻打开锦袋,将里面的情报缓缓展开。当
    他看到上面的文字时,他的眼睛突然瞪大,露出惊愕的表情。
    \"李儒竟然死了?\" 他喃喃自语道,似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他曾经派过人去找李儒,希望能够找到这位谋士并招揽到自己麾下。
    然而,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原本以为李儒已经做好了退路,可能躲进山中避祸了。
    如今情报中说,李儒自戕于家中,王允下令曝尸荒野,不得安葬。
    任由李儒的尸体被野兽吞噬,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的折磨。
    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
    王匡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虽然他们立场不同,但他不得不承认,李儒确实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可惜!可敬\" 王匡叹息道,眼中闪过一丝惋惜。
    王匡默默地收起情报,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前方的道路上。
    王匡叹息一阵,又将目光落到了“王允”二字之上。
    “叔父,我在书信之中劝你赦免董卓一系文武,不可意气用事,否则必遭杀身之祸啊。”
    拿起下一份情报,王匡又坚定了心中的想法:必须让王允离开长安。
    只见情报上写着:“王允恃功自傲,已引起百官微词。牛辅领董卓西凉旧部声称要为董卓报仇。”
    “叔父,莫要迷失其中啊。”
    又一连看了三封情报。
    “原扬州刺史袁遗在沛国被乱兵所杀。”
    “兖州战场,济北相鲍信战死。”
    “兖州牧曹操击败青州黄巾,编练青州兵,与屯驻任城的徐州陶谦军发生冲突。”
    鲍信终究还是战死沙场了,王匡默默看向车外,轻声道:“允诚兄,一路走好。”
    乱世,哪有不死人的?
    只是故人逐渐凋零。
    回转心神,望着曹操与陶谦的名字,王匡眼神默然。
    如今山东诸侯分为两大势力。
    一是袁术一派:包括公孙瓒、陶谦、刘备、孙贲等诸侯一派。
    一是袁绍一派:包括刘表、王匡、曹操等诸侯一派。
    当然在王匡心中,自王匡走出河内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袁绍的从属了。
    先前王匡几次请陶谦相助,均不能允。
    都说徐州陶恭祖为人仁义宽厚,却单单对王匡不理。
    现在才想明白,恐怕是袁术在从中作梗:陶谦乃是袁术一派。
    老家伙现在还为得病,心中还有争霸之心,趁乱扩张地盘,如今已与曹操有了冲突,想必不久就要刀兵相见了。
    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才能更稳,王匡心中也没底。
    就在此时,耳边响起郭大宝的声音:
    “主公,已经到杨俊府前。”
    王匡下车后,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朝着杨俊的府邸走去。
    呛!呛!呛!
    王匡亲自敲门。
    一老仆开门出迎。
    “王匡前来拜访,还请通报。”
    “哎呀,使君请进!主人这就来迎接!”
    老仆知道王匡是新上任的并州牧,不敢怠慢。
    当王匡走进杨俊的府邸时,他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正快步行来。
    男子相貌堂堂,气质儒雅,让人一见便心生好感。
    王匡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王匡,拜见先生。”
    杨俊惶恐道:“当是杨俊拜见使君才是!久闻使君大名,今日得见,真是幸会。”
    “哈哈,听说先生是河内人,之前在河内不能相见实在可惜。”王匡面露感叹之色。
    “天下大乱,杨某只好带族人避祸山中。”
    两人寒暄一番后,王匡打开天窗表明了来意:“久闻先生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王匡今日特来拜访,望先生能够出山相助,共谋大事。”
    杨俊听后,沉思片刻,然后说道:“多谢使君抬爱,但如今乱世,我只想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无心仕途,还望使君另寻贤能。”
    王匡听后并没有放弃,诚恳道:“先生,如今世道纷乱,百姓受苦,就如先生你也不得不携族人避祸他乡,天下百姓流离失所,饿死道边的又有多少呢?”
    “王匡不才,有匡扶天下之志向,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若无先生这样的贤才辅佐,谈何安邦定国,造福一方呢?”
    杨俊微微动容,拱手道:“使君心系百姓,令人敬佩。”
    闻言,王匡连忙出言趁热打铁道:“王匡恳请先生出山,若得先生相助,必然以礼相待,委以重任!”
    “唉……使君仁义达志,杨俊愿意追随左右,效犬马之劳!”
    王匡大喜过望,他知道,自己又得到了一位得力之人。
    “王匡多谢先生!”
    当天,杨俊设宴款待王匡。
    席间,杨俊又向王匡举荐了两员贤才。
    这两人还皆是其河内同乡。
    “哦?先生所言当真?”
    “哈哈,使君容我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