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危局前传:布衣鬼才49
作者:老文说   大明危局最新章节     
    第四十九节 四月两重天
    送走杜宇之后,蒙禹忽然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似乎失去了目标一般,自己来南京是为了春闱科举考试的,可现在考不了了。后来又想帮恩师的忙守住南京,可别说恩师如今远在长江上游,就算恩师还在南京,这样的朝局和大势之下,自己又能改变什么?
    如今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能掌控全局的统帅,不管是平燕大将军盛庸还是兵部尚书铁弦,他们的能力其实都是有限的,在局部战场上,他们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对于整个战局的把控,却都不胜任,而且盛庸毕竟资历太浅,朝中勋贵和老将,也不怎么买他这个大将军的账。
    而朝堂里的建文帝和这些书生大臣,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他们不但对全局掌控不了,还经常给出错误的指示,这也就是为什么建文帝手握百万大军,面对燕王的三十万孤军依然捉襟见肘的原因,因为各位统兵大将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各自为战,却没有一位能谋全局的大才在统筹。
    看着自己从练子宁那里记住后手绘下来的双方态势图,蒙禹真的很郁闷,如果,自己能站在建文帝身边充当他的大脑,让建文帝来做这个指挥全局的统帅,那守住南京甚至将燕王困死在凤翔都还是有可能的。
    可惜,这样的痴想,只能让自己徒增悲哀和烦恼罢了,蒙禹在心里推演了各种可能,就算恩师冒着风险把自己带入皇宫推荐给建文帝,就算建文帝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智囊,可朝堂上那一帮忠心却迂腐的大臣,却未必会同意自己给建文帝出的奇策。
    而通过对建文帝的了解,蒙禹也深知这位皇帝并不是什么能乾纲独断的霸主,他很喜欢听取所有人的意见,然后就左右摇摆不定,最后做出的也往往是最下策的决定。特别是在统帅的人选上,其实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徐辉祖,作为中山王徐达的长子,论背景出身,没人会有疑义,论军事才能也是朝廷中数一数二的,论忠心他也一直在尽忠职守。
    可偏偏就因为他是燕王的大舅子,就这层可笑的姻亲关系,就让他彻底失去了作为南军统帅的资格,而只能像救火队一样的带着军队四处灭火,而且因为这种不信任,朝廷宁愿让资质平平的驸马都尉梅殷统帅四十万大军出镇淮安,也不让徐辉祖去。
    而且,朝廷甚至都不放心徐辉祖独掌大军,所以徐辉祖所部的兵力甚至连何福都不如,还时时有人在旁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不是等于在逼着徐辉祖谋反嘛!徐辉祖能一直隐忍着继续兢兢业业的四处灭火,已经是着实难得了。
    想到这里,蒙禹无奈的摇摇头,徐辉祖这样的人都备受猜忌,更何况自己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小举子,就算有恩师黄观和练子宁的保举,真的到了建文帝身边做参赞,估计自己提出的十条奇策也难以成功实行一条。
    又是一阵深深的无力感袭来,蒙禹起身收起了地图,将其就着火给点着了,这样的东西在他手里就是祸患,既然已经无能为力,还是烧了的好啊。看着火光燃起的一阵青烟,蒙禹的心也在逐渐下沉,自己一心想像姜尚、管仲、乐毅、商鞅那样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可如今,这样的梦想似乎都只能化作这一阵青烟了。
    四月中下旬里,燕军和南军继续进行着拉锯战,何福、平安依然在竭力阻止燕王南下,而铁弦和盛庸、梅殷,却依然固守济南到淮安一线,生怕燕王声东击西忽然改换南下线路,这便是缺乏统帅的弊端啊。
    四月中旬,燕军在睢水之小河搭设浮桥渡河,何福、平安率军阻截,双方于河两岸展开夺桥战,互有胜负,平安曾一度夺桥成功,还率军追击燕王,差点追上燕王,并斩杀燕将陈文,王真。却被燕军将领张武率死士又将其赶回了桥南,双方一时陷入隔河僵持。
    由于何福、平安军是奔袭而来,并未携带粮草辎重,高阳郡王的轻骑兵军团立刻抓住时机出击截断粮道,就在两军僵持三日后,南军断粮。又两日,趁南军饥饿,军心不稳,燕王下令留下千人疑兵守桥,其他大军则于三十里外悄悄渡河,于半夜对平安、何福两军展开偷袭。
    眼看偷袭就要得手,却被徐辉祖料到了燕王的意图,适时率兵赶到,燕军以为中了埋伏,连忙撤走,南军意外获胜,两日后,燕军与平安、何福、徐辉祖军战于齐眉山,此战由魏国公徐辉祖负责统帅指挥,激战一日,南军大获全胜,更阵斩燕军大将李斌。
    大明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上天给燕王朱棣的又一个重大考验,也是这一天,真正决定了这天下究竟谁属,这历史的走向,完全就在一天一人一念之间的一个重大决定,历史,有时候偏偏看上去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此时,面对已经有了强力统帅徐辉祖坐镇的南军,加上近日来连连损兵折将,已有十多位燕军将领战死,特别是李斌的死,对燕军的震撼很大,加之此时已是四月下旬,天气转热,让久居北方的燕军也身感不适,在这一日傍晚的军议上,对于第二天的行军计划,许多将领提出了撤兵北还的建议,大多数将领都认为,孤军深入本就是兵家大忌,再这么消耗下去,燕军迟早会被徐辉祖全歼。
    面对这将领们的群情汹涌,燕王朱棣也陷入了沉思,坚守三郡并非长久之计,拼消耗自己怎么也耗不过拥有广大江南富庶地区的建文帝,所以这也是他和姚广孝深思述略之后的决定,在看到宋晟的书信之后,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可毕竟燕军兵少,面对不断围追堵截的南军,这样的拼消耗确实过于冒险,可冒险毕竟还有赢的机会,而退回燕云,看似暂时安全,但最终却只有死路一条啊,况且,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一旦北返,再要挥军南下,估计就很难了。
    终于,燕王朱棣点点头道:“你们真的想撤军北还么?自古军事有进无退,我们距离南京已不到五百里,此时折返将前功尽弃啊。你们再好好想一 想,议一议。”将领们立刻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这一路败多胜少,这么打下去,迟早把老本耗光,有的则表示,此时南军势大,又有徐辉祖坐镇,北还只是暂避锋芒。
    只有大将朱能和高阳郡王朱高煦等少数人在据理力争,说此战若能歼灭这一支朝廷大军,将彻底打乱朝廷的防御部署,只要举措得当,便可直扑南京,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争吵不休,但毕竟是想要北还的人占了多数。
    燕王朱棣看他们争了一段时间,终于拍拍桌子道:“既然争不出结果,那就这样吧,想要渡河北还的人站到左边,不愿北还想要继续南下的站到右边。”燕军众将领在议论中纷纷挪动脚步,待得所有人站定,朱棣一看,大部分人都站在左边,只有朱能,朱高煦等四五个人站在右边。
    朱棣立刻勃然大怒,将桌案上的摆设全都扔到了地上,大声怒吼道:“好好好,那你们都回去吧,你们可知道,此时一旦北还,就再无南下的机会了!一场败仗就把你们的魂都吓没了?谁想回去谁就自己回去,反正本王是不会回去的。”
    大将朱能也朗声说道:“诸位同袍,你们可知这里是何地?这里便是楚汉相争最后的决战之地,那困死霸王项羽的该下就近在咫尺,诸位可知,楚汉相争中,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可最终却一战而胜据有天下,况且现在敌人缺粮,徐辉祖带来的粮食有限,只要我们能再度切断他们的粮道,就可以困死敌人,现在战局是于我方有利的,诸位切不可萌生退意啊!”
    高阳郡王朱高煦也大声说道:“切断敌人粮道的事就交给我了,我能断他们一次,就能断他们两次三次,只要让敌军彻底断粮,我看他们还怎么打仗。”想要北返的将领们面面相觑,终于一起行军礼道:“我等愿意追随王爷继续南下,再不提北返之事。”
    朱棣高兴的点点头,恰在此时,有探子跑进帅帐,高声报道:“报,启禀燕王殿下,据秘谍传来消息,昨日朝廷闻说获了大胜,已派加急快马持圣旨来招徐辉祖回南京主持防务。”众将一听,无不欣喜,燕王更是哈哈大笑道:“真是天助我也,本王这大舅哥一走,敌军之中便再无对手!”众将领纷纷出言恭贺,燕军军心再度大振。
    而此时的南军帅帐中,何福,平安、陈晖等人正在苦苦相劝:“魏国公不能走啊,如今燕军新败,正是将其围歼的大好时机,有魏国公在,此战才有大胜可能,若是魏国公一走,我等如何与燕王周旋?”平安更是大吼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魏国公就算要走,也等打完这一仗再走啊!”
    徐辉祖无奈的摇摇头道:“你们也都听到了,陛下的圣旨,是接旨后即刻动身,我只要多耽误一日,都是抗旨不遵的欺君之罪啊!”总兵何福一拳砸在桌子上:“这究竟是谁进的谗言,魏国公明明就是最好的统帅,却就是不用。”
    陈晖也说到:“就是,魏国公就等打完仗再走吧,到时候有了大功在手,也不惧什么谗言了。”徐辉祖却长叹一声说道:“罢了,我不是那岳武穆,也无需陛下再下那十二道金牌追我回去,我徐家本就功高震主备受猜忌,此时还是不要再惹麻烦了。”
    一众南军将领无不义愤填膺愤愤不平,马溥也高叫道:“这燕王说是要清君侧,我看这朝廷里确实是奸臣当道,魏国公这样忠心耿耿的贤才反而受尽猜忌,这仗还怎么打?反正燕王要杀的是那帮奸臣,我看我们不如让开路,就让燕王去杀好了。”
    作为主将的何福连忙呵斥道:“你胡说什么?这话要是传上去了可是大罪。”马溥不服气的大叫道:“这命都快没了,还怕什么罪不罪,魏国公刚刚大胜一场就被陷害了,这怎么能叫众将心服!”众人一时都沉默了,其实大明军人不怕输,不怕死,就怕这种不明不白的冤枉啊!
    徐辉祖起身笑笑道:“多谢诸位,可圣旨已下,我不得不走,不过诸位也无需为我担心,陛下不是宋高宗,这南京城里也没有风波亭等着我去杀头。”徐辉祖说完,便举步离开了,朝廷派来的使者可是还在辕门外等着他一起回南京的。
    徐辉祖一走,何福、平安也没有信心再与燕王打歼灭战,于是第二天便退军到了灵壁,那里深沟高垒,易守难攻,何福、平安等人准备在这里和燕王打持久战。可粮草问题必须要解决,于是平安亲自率六万大军前往护卫粮草,一旦这批粮草运进灵壁,灵壁就会变成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实堡垒。
    燕王朱棣自然也知道这其中的厉害,亲自率燕军精锐袭击平安的运粮军,并成功将其截断,何福率兵出城救援,却被高阳郡王率兵埋伏,面对高机动性又战力强大的轻骑兵军团,何福很快便被击溃退回灵壁,而平安的运粮军也被朱棣打败,粮食最终也没有多少被运进灵璧城。
    仅仅才过了五天,徐辉祖被召回南京之后,南军便从大胜转为大败,并且二十万大军在无粮的灵璧城中,就不再是固守,而是困守了,无奈之下,何福、平安只得议定放弃灵壁,退守淮河一线。于是传令三军,于明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九日)以三声炮响为号,放弃灵壁撤退。
    可惜,这一重要消息,也被南军中的内应传了出去。第二天,燕军开始一面佯装攻打灵璧城,一面在四处设下埋伏,随着燕王一声令下,三声炮响,南军以为是撤退信号,纷纷撤退出城。燕军伏兵四起,南军军心已丧,全无战斗力,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持续到四月三十日,燕军各部全歼了出城逃命的南军,除了主将何福逃出去之外,其他所有将领和官员要么战死,要么被俘,连平安和陈晖两位副总兵在内的三十七员南军大将,四名宦官和一百五十名朝廷官员被俘,燕军缴获战马二万余匹,降兵十余万。
    四月,就在这不到十天之内,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对于建文帝和燕王来说,这个四月完全就是生死两重天,特别是从燕王进兵受阻,到徐辉祖大败燕军,再到徐辉祖走后南军全军尽没的这短短十天,这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就这样发生了,而南京城里数千人的命运,也在这个四月的最后几天里,被无情的决定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本文为篇长历史小说《大明危局》第五卷“大明危局前传”章节,如果觉得还不错,敬请点击下方书名加入书架订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