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他记得萧盼盼过去的讲述,在原来历史中,自己执政的后期导致了民力疲惫,仓储耗尽,百姓流亡的动荡局面。但现在,萧盼盼又告诉他,自己的对外战争居然缓解了社会矛盾。这样冲突的现实让他感到困惑。
思考无果后,他把这份困惑告诉了萧盼盼。
萧盼盼想了想后,回答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动力就是矛盾。矛盾又是普遍存在的,当你解决一个旧矛盾时,新的矛盾就会出现,这是规律,也是真理。”
“聚焦到您的时代就是,当您为了解决匈奴问题而推行了各种有利于加强国家凝聚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的国策时,本质上就是在解决文景两朝留下的旧有矛盾。”
“同时随着这些国策的推动,这些国策本身也会带来新的矛盾。外加上您个人对自己的私欲放大,侧面上就助推了这些新的矛盾也跟着被放大。”
萧盼盼停顿了片刻,好让古人能更好的理解这段话。毕竟她自己说起来都感到头疼,哲学这种东西,果然不是普通人能随便玩的。
汉武帝品味着萧盼盼的这番话,他高速运转的大脑似乎也从这番话里摸到了一些关键的东西,但不明晰,不全面。
不止是汉武帝,无数古代的智者们都意识到了这段话背后潜藏着的意义,那是一把能打开事物发展变化之谜的钥匙。
他们迫切的想知道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汉武帝自然也是如此,于是他要求道,“这个关于矛盾的说法,请详细讲述一下。”
萧盼盼的额头出现了黑线,她望了望堆在书架前的那套摞起来能有一张板凳那么高的书,随即就坚决地对着摄像头摇起了脑袋,“这套东西是出自我们教员的《矛盾论》,一两句话根本说不出清楚,等私信开通后我发给你们,你们自己看吧。”
再次听到教员这个名称,刘彻赞同了萧盼盼的提议,一个时代创造者的着作,怎么可能靠一个小丫头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得呢?
见刘彻答应了,其余被连接到的人也认可了自己的提议,萧盼盼顿时松了口气,然后把话题带回到了正轨,“您还有什么问题吗?”
“文景时代积累下的矛盾是什么?”刘彻想了想后,问道。
“你们不是有贾谊的《治安策》吗?”萧盼盼挠了挠头,觉得汉武帝应该是要一个未来的视角。
“我们这个时代的总结大概是五个方面,一,诸侯王强大难治,分裂割据的倾向日趋严重;二,官场因循苟安,官吏结构老化;三,奢靡之风渐长,吏治腐败日益严重;四,商贾豪强乱法作假,高利贷猖獗,社会经济运作正在进入无序状态;五,贫富分化加剧,土地兼并浪潮开始出现。”
汉武帝扫视了一眼在玉阶下排列有序的群臣,特别是注意到了那些满头白发的老臣,心里的失望之感油然而生。
“您看,这就是矛盾发展和变化的一个过程。西汉初立时,天下凋敝,于是以无为而治的政策休养生息,恢复国立,这个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为而治的方针本身带来的社会矛盾开始显现,而这些矛盾已经无法用黄老思想去解决了。”
萧盼盼微笑抿嘴,“于是就有了您掌权以后的国策调整和经济改革,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一个加强国家的组织力和执行力的过程。”
汉武帝理解的点了点头。他自然看过贾谊的《治安策》,但他需要萧盼盼这样的未来人,给予自己所处的时代画下一个有力的总结。
“朕以后的改革,有什么失误的地方?”汉武帝继续提问。
萧盼盼想了想,说道,“先说说您到底做了些什么,然后我们再讨论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吧。”
汉武帝和所有时代的人都洗耳恭听。
“首先是皇权集中,这一点之前在讲其它的朝代时也说过了,本质就是削弱相权,提高皇权,这是无可避免的。您的具体做法就是内外朝的组建,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出生低微,但能力出众的人才被提拔进了您的决策机构,也就是我之前定性的群星闪耀。”
汉武帝很想问问这些人都有谁,但他忍住了。
“第二是完善了人才的选拔机制,就是察举制的推行。这项政策的问题在于,推荐人才的权力在地方官吏的手中,所以发展到后期,地方官员就会因为私心推荐自己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从而形成朋党,甚至以此和地方豪强实现结盟。”
“这一政策到了东汉顺帝时期,由当时的尚书令左雄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被称为阳嘉新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三点:一限制察举年龄,以四十岁为界限,不满四十岁的不得举孝廉,这一条针对的是那些所谓的年少孝廉。”
萧盼盼忍不住一笑,她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但她也知道很多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根源在于他们的好爸爸或好妈妈,甚至好爷爷。一句爷爷我要的破坏力有多大,她还是清楚的。
“第二是引入考试机制。“萧盼盼继续说道,”举孝廉本身是要考试的,但在这次改制后,考试变得更严格了,分为了初试和复试,初试在三公之府进行,应是根据察举情况实现分散考核。复试集中在端门进行,由当时的尚书台主持。而且是分科考试,儒生考经学,文吏考奏章。”
这个流程让刘彻意识到了当时皇权的无奈。
“第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标准,原来依据是德行,经术,法律,政事,外加上一个试用制。在改制后,进一步强调了经术和文吏的能力,同时降低了标准,不再追求高深学问和德高望重。采用了一定的低起点,受众面更广的选人标准。有效的解决了当时德行与行政能力出现冲突的问题。”
汉武帝思考着这几个方法能不能用到自己的时代上来。
“这次的改制,算是科举的前身,也是察举制发展到顶峰的最后总结。虽然屡屡遭受到反对,但还是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科举制的出现。”
萧盼盼顿了顿,“其实人才选拔的最好方法就是考试制度加试用制度的结合,人才选拔的核心问题是,所谓的人才来自哪里,还有怎么对落后人才进行淘汰。这一点上我之前已经说了,那就是国家掌控教育权力和考成法的推动。”
刘彻失笑,现成的答案让他差点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