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一个重要的共识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跨时空直播后,我成了时代导师最新章节     
    看着诸葛亮的这个问题,萧盼盼在心里升起了一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觉。
    其实她一直隐隐觉得,各时代的帝王将相大多都会本能的,对自己这个时代的某些事感到抵触,毕竟有些理念是天然的两不相容。
    萧盼盼的这一感觉没有错,在公布了诸葛亮的问题后,一些人已经本能的害怕那个称呼了。
    但这种抵触显然不属于诸葛亮这样的人,萧盼盼觉得要是诸葛亮生在近代,他肯定会和他们成为战友,最后在1949年的秋天一起走上天安门的城楼。
    “关于这支部队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个简单但又复杂的问题。”萧盼盼一边回忆着历史,一边说道,“简单的回答是,这支部队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和无数的老百姓站在一起。”
    的确是很简单的回答,简单到让各时代的帝王将相们都觉得这不可能,哪怕是在看着直播的岳飞和戚继光也觉得不可能。
    什么样的军队会跟老百姓站在一起?能做到不抢掠百姓就已经是绝对意义上的强军了。保护百姓这个概念也不是没有,但基本都只停留在保护家人,乡亲的阶段。
    “我们时代的这支军队和过去任何时代的军队都是不同的,比如在军纪上,教员基本上定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律。”
    “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随着萧盼盼的解说,光幕里出现了一支穿着简陋灰色布衣,脚下踩着草鞋的队伍,一边行军,一边唱歌。歌词的内容就是这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看着这一幕的孔子,脑海中自然的浮现出了两个字,王师。
    在各时代的将领看来这就不是军队,这是圣人。
    他们不解的看着光幕里那些军人身上的着装,虽然不能说是破衣烂衫,但肯定很穷,肉眼可见的穷,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执行这样严苛的军令?
    戚继光也在思考着,如果让自己控制的军队执行这样的军令,需要花费多少的军饷。
    无数的百姓顿时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未来的女子从来都不怕这些军队,甚至为这样的军队感到骄傲,因为军队已经不欺负老百姓了。
    诸葛亮仰头一叹,他大致想到了一些方向,继续提问道,“复杂的回答是什么?”
    “这支军队是解答三千年未有大变局的一种具体表现。”萧盼盼回答道,“时间走到了清末,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不再是农耕与游牧的对立,而是海权与陆权的相争。真正的社会竞争也进入到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在工业革命催生出的战争机器面前,依旧停留在农业时代的中国毫无招架之力,而且是全方位的失败。”
    “领土被列强瓜分,百姓被贼寇屠戮。尽管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但数不清的救亡图存最终都变成了野心家们的一场交易。”
    光幕里再次出现了近代军队对农业军队碾压式的战斗画面,甚至还有用符水,神打去对抗的火枪大炮的可笑场面。
    但真的可笑吗?很多在乱世中求存的豪杰们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悲愤油然而生,这种近乎于绝望的孤勇他们能够理解。
    而这样的孤勇更让各时代的精英们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窒息感。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觉醒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一个共识也在他们之间诞生了,他们要抛弃掉眼前的这个旧世界,他们要去建立一个新世界!”
    这句话,瞬间让各时代心怀良知的文人感受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血勇。
    “先觉醒的一定是从旧秩序中诞生出来的读书人,这不用讳言。”萧盼盼坦率的说道,“这群人在觉醒之后,开始了大争论,也出现了大分裂。”
    “有的人无法割舍绑定在自己身上的利益,于是最终回到了旧世界的污秽中;有的人天真的将建立新世界看成是一件浪漫风雅的趣事,最后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丢盔弃甲,患上了精神绝症;同时也有人走到了百姓中间,从他们的身上去寻求真理。”
    “我口中的他就是这最后的一类人。”萧盼盼说道。
    光幕里流动出了一幅幅图画,一位面相清隽,神色平和的教书先生,或坐在一群农人的中间,或站在一群矿工的身前,直到他的身边聚满了那些穿着灰色衣服的战士。
    这些画面震动了每个时空的人,他们知道画面里的书生就是萧盼盼口中的那个人,但这样的形象着实颠覆了他们大脑里的某种想象,因为这不是一个武人。
    “大量读书人达成的这一共识是很重要的。”萧盼盼解释道,“之前我已经说过了历代农民起义总是失败的原因,而在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下,这一原因被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解决了,数不清的读书人抛弃了旧世界,第一次将目光看向了真正的苍生。”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因为这句话感到了心惊胆颤。
    “但抛弃旧世界谈何容易呢?”萧盼盼叹道,“背叛革命的人窃取了国家的政权,他们举起屠刀砍向了教员所在的组织,于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声音总算被这个组织听了进去,血的教训让武装斗争正式成为了这一组织的重要思想。”
    萧盼盼摊手,“可是没人知道该怎么做?一切似乎都是盲动的,甚至依然是天真的。”
    “第一次的武装起义叫南昌起义,组织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一支军队,但反动政权的强大是事实,这支军队在行军中被逐次击溃。”
    这段述说让各时空的帝王将相本能的想到了一个词,流寇。他们也在这一刻意识到了,这支军队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位教员。
    “起义不止一处,面对当时反动政权的强大,各起义部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教员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也放弃了攻打长沙,在转移过程中更是遭受伏击,最后减员不到千人。”
    再不管,军队就要哗变了。一些资深武将统一的得出了一个结论。
    “当时这支部队休息的地方叫三湾村,由于长时间的艰苦行军和作战失利,还有旧军队习气的作怪,军队里出现了大量意志不坚定的人。”
    “也是在当天晚上,教员组织召开了会议,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一,遣散不愿留队的人员,去留自愿,部队缩编成一个团。”
    刘邦一乐,“这我熟。”
    “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
    各时空的皇帝一怔,随即就明白了萧盼盼那进士入军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了。
    “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破除掉旧军队的雇佣军关系,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官兵不得打骂士兵。之前提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在这时酝酿的。”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起义军领导者,朱元璋一瞬间就理解了这次改编能起到的效果有多恐怖,特别是第三条,一旦被真的贯彻执行下去,那这支军队将拥有难以想象的战斗力。
    想到这,他也彻底理解了萧盼盼为什么会讲述读书人达成共识的问题,因为没有这样的共识,这些条例想贯彻下去将会是千难万难。
    他太清楚那些杀人如麻的将军和高高在上的文人是什么德性了,别说什么官兵平等,就是不打骂士兵都无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