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土木堡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跨时空直播后,我成了时代导师最新章节     
    “八月初十,明军到达宣府,居庸关就在眼前。”萧盼盼继续说道,“这时新的军情传来,也先的主力出现了,而且已经攻陷了大同周边的堡垒,正在围攻大同。”
    “大同方面,郭登的防守是有效的,大同没有被攻陷,但军兵还是伤亡了大半。”萧盼盼摊手,“这是草原部族最惯常的作战方式,真的就跟狼群捕猎时一样,等待猎物自身疲惫的时候,一拥而上。”
    “而且他们比狼高明,他们知道要扫清外围障碍和侧背威胁,最后步步紧逼,毕其功于一役。”
    朱棣叹了口气,无数的中原皇帝和武将都叹了口气,他们反感敌人的这种打仗方法,不是没有办法应对,主要是很累,很麻烦。
    “清理完背后的军事隐患后,也先的主力开始尾随朱祁镇的军队,八月十三日,追兵迫近。”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祁镇的战术选择是让人不解的,他先以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去阻击断后,结果二人战败,吴家兄弟阵亡,明军损失约一万五千人。”
    一万五千人去阻击,是想做什么?朱棣不明白。
    “紧接着,他又派出了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五万人马至鹞儿岭。”萧盼盼顿了顿,“从这个安排来看,他大概率是的确想在这里跟瓦剌决战。但这样的军事布置明显是添油战术。”
    “需要知道一点,在这个时候,朱祁镇应该能明确的知道瓦剌大军的虚实情况。这不是一次什么三五万人的扣边。”
    “之前讲过,朱勇是最早表态站队王振的武勋,也就是说,他是彻底的帝党,朱祁镇也很信任他,所以给他的这五万人是全军精锐,这个举动显然就不是阻敌了。不过还没等他把自己的兵力展开,战报就又传来了。”
    萧盼盼皱眉思考,“历史上很多武将都会栽在冒进这件事上。此战结果,朱勇冒进中伏,五万精锐全军覆没。战后朱勇被追责,一度不准其按礼制下葬。”
    朱能看着自己才十二岁的儿子,得出结论,子不类父。
    而这样的损失,听得朱棣大脑都快宕机了,在继续下去,这支军队就要溃散了。
    “连续的两场大败,损失人数达六万五千人,且多是精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明军已经没有任何反击能力了,现在他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撤回居庸关。”
    “瓦剌骑兵的铁蹄声此时正回荡在这支大明军队的胆魄上,巨大的阴影已经彻底笼罩在了他们的头顶,军心已经到了溃散的边缘。”
    “即便如此,也先的行军依旧是不疾不徐的,他不断的给这支明军传导着压力,因为他知道,这支军队已经走投无路了。”
    朱棣听到这句话,立刻就把目光聚集到了地图上离土木堡只是相距二十里的怀来城,只要大军进入城中,就能转危为安。而萧盼盼的话让朱棣知道,这支军队进不去了。
    “八月十四日,大军抵达土木堡,开始扎营修整。紧接着,追上来的瓦剌大军切断了明军和居庸关的通道。”
    光幕上出现了土木堡的规制,一个仿佛大船一样的城堡,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1000米,城墙高7米左右。
    “土木堡跟榆林堡,鸡鸣堡并称京北三大堡垒,在这种地方修建堡垒通常是有整体防御考量和规划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这三大堡垒的防御体系里是包括了怀来城和桑干河的。”
    “明军到达土木堡时天都没有黑,是可以冲一把进怀来城的,但明军没有这么做。”萧盼盼抿了抿嘴,“按照传统说法是,因为王振坚持要等辎重车辆一起来才进城。导致明军错失了最佳时机。”
    “这个提法显然是不符合实情的,王振不通军事这没问题,但王振不是蠢货,照顾辎重和明军入城这是不冲突的。”
    “另一种说法,王振在这时已经成为了也先的内奸,故意拖慢行军速度。”
    萧盼盼摇头,不太赞同这一观点,“此时的王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辅都不敢跟他炸刺,他甚至曾经自比周公。也先要用什么东西来收买他,而且再次强调,朱祁镇是实权皇帝。”
    一个太监觉得自己是周公,算是打到了无数文人士大夫的怒气点上,纷纷开始用绝妙的语言,问候起了王振和他的先人。
    “根据后来史学家的考证,明军不是不想进怀来,而是没办法进。还记得我之前讲过的,瓦剌大军是兵分四路吗?东西两路都是牵制,也先的中路也分成了两支,其中一支由阿敕知院统帅。”
    “这支大军虽然一直没有露面,但也并没有闲着。”萧盼盼叹了口气,“土木堡之变的三天前,这支军队已拿下了马营,独石控制了周围的水源。”
    地图上高亮了这一区域,朱棣一看就明白为什么明军进不了怀来城了。
    “马营建于宣德七年,有堡楼四座,角楼四座,高三丈五,四门都有瓮城。在当时的独石路所辖的八个城堡之一,肩负预警,设伏的功能。和独石城,松树堡,云州堡,君子堡等护卫犄角,倚仗。”
    “独石城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上谷之咽喉,神京之右臂。”
    朱棣已经看明白了,马营,独石一丢,整个居庸关外,宣府以东就毫无防御了。
    “阿敕知院没有强攻,而是切断了城里的水源,营中无水,马营守将杨俊,独石守将赵玫弃城,接着就是连锁反应,龙门卫,怀来,永宁纷纷失守。”
    “明军对这个情况显然是不了解的,所以在面对怀来已经失守的现状下,只能选择在土木堡扎营。”
    “最后就是被围困,因为极度缺水而疲惫到了极致。这时的情况就是精锐已经丧失,水源被断,军心溃散。”
    “三天后,蹭着明君移营就水的机会,单方面的屠杀开始了。明军没有成建制的对抗,有的只是口渴到极致的放弃等死。”
    萧盼盼一叹。
    她的堂哥当过兵,所以在涉及到土木堡缺水的问题时,她问过自己的堂哥。
    他的回答很朴实,“我行军拉练时,二十公里要喝光三壶水,10式水壶容量是1升,20公里的消耗至少3升起步。土木堡怎么得有个十万人的明军吧,你算算他们缺不缺水。”
    几万大军,进行了26天的高强度行军,且是在后勤极度糟糕的情况下,然后又遭遇了两场大败,最后开始由行军转向扎营。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按照自己堂哥给的信息,军队训练做防御工事时,单纯用铁锹挖壕沟,建矮墙,搞出一个人的身位来,合格时间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
    古代打仗,几万人的军队,搞防御工事,外加上搭建帐篷,挖厕所,安排警戒等等需要耗时多久她都不敢去想。就光是从行军状态转向扎营状态的命令传达,恐怕就要耗费不少时间。
    这样的一支军队,在极度口渴的情况下被围困了三天,他们的战斗力会锐减到什么程度,最后没有炸营,只是坐着等死已经是精锐的表现了。
    想到这些,萧盼盼也是心里发闷,“此战结束后,瓦剌俘虏大明皇帝朱祁镇,英国公张辅死于乱军,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吴家兄弟已经战死。”
    “泰宁侯陈瀛,萍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吏部左侍郎兼内阁学士曹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等,文武重臣五十余人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