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大唐对外政策的奠定和转变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跨时空直播后,我成了时代导师最新章节     
    武曌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她的这种自负来源于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从后宫到前朝,她战无不胜,否则她坐不到如今的位置上。这样的自负甚至让她生出了一种始皇帝一般的气魄。
    武周江山,国祚绵长。
    而现在,她的这层期望被彻底击碎了。
    萧盼盼带来的评价,让她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无用功。
    通过观看这段时间的直播,她已经明白了后世对帝王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他们不太在意帝王个人私生活层面上的问题,甚至不会去追究一个帝王如何获得皇位,他们在乎这个帝王的统治对当下,对后世的影响。
    武曌发现,当自己开始以这个角度来审视到目前为止的政治生涯时,她只得到了两个字,平淡。
    在那些千古一帝的光芒面前,自己的确只有平淡。
    萧盼盼自然不知道自己的一番话会让一生要强的武女皇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现在只知道,或者说更加明确了,华夏历代王朝在皇权传承的过程中,想实现政策的一惯性真的是有点痴心妄想了。
    “大唐地缘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渐进到加速的过程。”萧盼盼继续说道,“渐进的部分归属于李治,加速的部分归属于武女皇。”
    李治和武媚娘再次对视了一眼,那种同盟感再次被萧盼盼的话激发了出来。
    “要弄清唐王朝地缘环境的变化,就得先说明一下大唐对外政策的奠定和转变。”萧盼盼活动了一下脖子,这个课题太大了,光是想想她都觉得头疼。
    “从唐高祖李渊,到太宗皇帝,再到李治,三任统治者,68年的时间,孕育和奠定了整个大唐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框架。”
    “第一个奠基人自然是李渊,隋朝灭亡的教训对李渊的冲击自然是不小的。所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当隋政板荡,炀帝荒淫,摇动中原,远征辽海,内无贤臣以匡国,外乏良吏以理民,两京空虚,兆数疲敝。”
    “在这样的认知下,他定下了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对外政策。”
    李渊很喜欢萧盼盼对自己奠基人的称呼。
    “在大唐基本统一天下后,李渊的对外政策就集中在了册封与施恩上,比如在面对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的矛盾时,李渊就采取了册封三国成为附属国的方式来稳定他们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样的安排,自然也有当时国力不济的考量,毕竟等国力开始有所恢复后,李渊就硬气了起来,发出了制服匈奴,自兹始矣的豪言。”
    听到这的李渊忍不住去想,要是那混蛋儿子不捣乱,当天可汗的可就是自己了。
    “太宗皇帝的执政,是塑造和探索出大唐对外政策的重要阶段。总的来说,太宗皇帝的对外政策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重塑国威。他不仅是对威胁边境安全的势力进行反击,在其执政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凡是敢挑衅天朝权威的外夷都被他踹了屁股。”
    李世民眉头微皱,什么叫踹屁股,不会用其它的词吗?
    “与此同时,太宗皇帝也很清楚光是武力征服是不够的,所以他展现出了巨大的包容和仁爱。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太宗皇帝攻陷辽东城时,俘虏了一万四千人,这些人原本准备是要赏赐给将士的。”
    “但太宗皇帝终究不忍,自己花钱赏赐了将士,赎买了这些人,让他们成为大唐的百姓。”
    萧盼盼顿了顿。
    “大唐的对外政策到了李治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经过太宗皇帝时代的积累后,到了李治执政的时期,大唐的国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庞然大物来形容完全没有问题。”
    “李治继承了太宗皇帝巩固基业,接纳藩属,征伐不臣的对外政策,但也许是国力过于强大的原因,让李治忽略了恩威并施的重要性。”
    “显庆二年,苏定方大坡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与此同时,在永徽六年,显庆三年,四年,五年;龙朔元年,二年,最后到总章元年,十余年间,年年征战高句丽,期间在显庆五年还出现了战败。”
    萧盼盼摇头一叹,“在征高句丽的问题上,之前已经说过了,李治的战略误判对大唐的整个地缘安全带来了倾覆级的危险。吐蕃的趁机崛起,成为了李治对外政策失败的一笔重要注解。”
    李治此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先收拾好吐蕃后,才会去处理高句丽。
    “太宗皇帝的对外政策中,是有一道冠冕堂皇的仁义招牌的,而这个招牌是非常重要的。”萧盼盼郑重的说道。
    “首先,为什么说这是一套冠冕堂皇的招牌呢?因为大唐的军队有一个公开化的独特本质。”
    “那就是大唐的军队打仗是非常赚钱的,这笔钱来源于奴隶贸易。唐军所到之处的基本操作就是抓人,驻军,压榨。”
    李世民颇感无语,这些事是能说出来的吗?
    “当地的财富,人口都会被唐军带走,贩卖。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太宗皇帝花自己的钱赎买辽东城俘虏的原因,那些俘虏是唐军的战争收益。而大唐诗人们笔下的胡女就是这么来的。”
    萧盼盼摊手,“现在知道为什么大唐的对外政策中,需要太宗皇帝唱高调的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这是太宗皇帝为大唐军队的特殊性打上的一个法理补丁,它能麻痹对方势力的抵抗意志。但这一补丁到了李治的手上却被抛弃了,也许是因为国力强盛而飘了吧。”
    听到这的李治着实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如果没有光幕的存在,自己此时的确是志得意满的状态。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让自己真的灭了高句丽,他确定自己能以向后弯腰九十度的姿态实现仰天大笑。
    “大唐是华夏经过商鞅变法后,在古典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走出的最强代表,战争跟资产挂钩到了大唐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体制天生需要军事超人来带领。这个超人就是太宗皇帝本人。”
    “但很可惜,在太宗皇帝之后,大唐的继任者里没有再诞生出一个军事超人来。既然没有军事超人,军队的征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难以管束,军队的野蛮属性会被最大程度的被释放出来。”
    “相对应的,对手的反抗属性也会大增,大唐战败的几率也会飙升。而大唐在周边的夷狄心中是神也是魔,可神魔是不能流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