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承泽裕亲王硕塞:清朝初年文武双全的传奇
作者:枫之羽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一、从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顺利入关,占领了北京,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同年农历五月,爱新觉罗·硕塞在皇太后孝庄的主持下与轻车都尉费扬古的女儿那拉氏完婚。不久之后,硕塞便跟随顺治帝进入了北京,并被封为承泽郡王。然而,新婚燕尔的他并没有太多时间在北京享受家庭生活,很快便踏上了南征的征程。
    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豫亲王多铎被任命为定国大将军,率领清军南下讨伐李自成的农民军。硕塞作为多铎麾下的重要将领,也随军出征。此时,李自成已经从北京撤退,正据守在潼关一带,试图抵御清军的攻势。
    清军首先向河南孟津进发,目的是要夺取陕州这个战略要地。硕塞在多铎的指挥下,率军进攻陕州,与李自成的部将张有增、刘方亮交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清军取得了胜利,张有增和刘方亮均被击败。随后,李自成亲自率军前来迎战,但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再次败北。
    在攻克陕州之后,清军继续前进,抵达潼关。这里地势险要,是通往陕西的重要门户,也是李自成最后的防线。面对李自成的重兵把守,硕塞和多铎制定了一系列战术,最终突破了潼关的防御。在这一过程中,硕塞击杀了李自成的大将马世尧,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军的抵抗力量。
    潼关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清军已经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李自成在潼关失守后,带着残部逃往湖广方向,清军随即进入陕西,彻底平定了李自成在该地区的势力。
    接下来,硕塞跟随多铎继续南下,目标转向了南明弘光政权。他们迅速推进到了江南地区,攻破了南明的防线,占领了多个重要城市,包括南京。这一系列战役中,硕塞和他的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清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南征北战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朝廷对在前线征战多时的诸王贝勒进行了嘉奖,硕塞被赏赐了一套珍贵的团龙纱衣。同年五月十六日,硕塞随豫亲王多铎率军进入南京,成功灭掉了南明弘光政权。从离开北京开始,硕塞连续参与了对农民军和明朝军队的作战,总计击败了一百五十多次敌军,包括水军、步兵和骑兵。在此期间,江南和浙江等地被清军平定,共招抚了明朝官员二百四十四名以及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名士兵。十月,硕塞凯旋回京,顺治帝为此赏赐给他黄金二千两、白银二万两及其它财物。
    顺治三年(1646年),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与其弟腾机特领导部众反叛清朝,吴班代、多尔机思哈、蟒悟思、额尔密、克石达等部也相继加入叛乱,投奔了喀尔喀车臣汗部。朝廷命令将外藩蒙古的兵马集结于克鲁伦河,并派遣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前往征讨。硕塞也被指派随同多铎,参与军务。到达目的地后,得知腾机思正在滚噶台进行活动,硕塞和多铎立即率军追赶,经过两天三夜的急行军终于追上了腾机思,大败其军,并俘获了大量的牲畜和官员。随后,喀尔喀土谢图汗的兵马也在扎即喇布格迎战清军,硕塞亲自率军列阵,一举击溃土谢图汗的军队。次日,硕罗汗亦前来挑战,同样被硕塞率领的大军击败。
    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硕塞奉命率领官军征讨天津的土寇,并成功将其歼灭。同年十一月,由于喀尔喀部落的两名楚虎尔在行猎时越过了清朝边境,硕塞被指派统兵驻防大同。这年冬天,大同总兵姜镶占据大同反叛清朝。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山西的贼党刘迁攻打代州,占据了代州的外城,形势危急。清章京爱松古、游击高国胜等三百蒙古兵被围困。硕塞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救援,使用竖梯攻城,击溃了敌军,斩杀了贼将郭芳迁,并解救了代州。随后,在德胜路与刘迁的七千援兵遭遇,双方相距三里地,硕塞设营拒敌,并亲自指挥作战,最终击败了敌军的援兵。因其在这些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多尔衮将硕塞晋升为亲王。
    顺治七年(1650年),受到豪格事件的影响,硕塞被多尔衮降为郡王,理由是和硕亲王以下、多罗郡王以上无直接称为亲王者。尽管如此,硕塞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仍旧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三、备受重用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顺治帝鉴于硕塞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并且在清军入关时表现出色,因此决定晋封他为和硕承泽亲王。这次晋封不仅是对硕塞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荣耀的一种延续。同年三月,顺治帝进一步委任硕塞管理兵部事务,这意味着他在军事行政领域获得了更高的权力和责任。到了十月,硕塞又被任命为议政王,这表明他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
    顺治九年(1652年)底,西藏宗教领袖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喜措应顺治帝的邀请来京晋见。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洪承畴对顺治帝表示,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应亲自前往迎接达赖喇嘛。他从儒家大一统思想出发,认为皇权高于一切,宗教应该服从于皇权。洪承畴认为,皇帝亲自出边迎接达赖喇嘛并不恰当,应该派遣一位大臣代表皇帝前去迎接。
    起初,顺治帝并未采纳洪承畴的意见。然而,洪承畴坚持认为皇帝亲自迎接达赖喇嘛是不合适的,并利用天象的变化作为进谏的理由。最终,顺治帝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并对迎接达赖喇嘛的仪式进行了详尽的安排。
    十月上旬,顺治帝派遣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出边迎接五世达赖喇嘛。硕塞奉命统帅八旗兵五千人前往代噶(今内蒙古凉城县)迎接。在那里,硕塞不仅见到了达赖喇嘛,还与前来朝见的喀尔喀蒙古使者及漠南蒙古的上层贵族会面并结盟。随后,硕塞陪同达赖喇嘛抵达北京。
    在北京,硕塞同顺治帝、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一起,热情款待了这位来自西藏的重要宗教领袖。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加强了清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并为后来清朝实现对西藏的间接统治奠定了基础。硕塞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不仅展示了他作为一位高级官员的外交手腕,也证明了他在维护清朝政治稳定方面的贡献。
    此外,作为议政王,硕塞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了诸多重要的决策过程,为清朝的内政外交提供了宝贵意见。硕塞的这些贡献不仅巩固了他在清朝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也为清朝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英年早逝
    硕塞,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于顺治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初五日(1655年1月12日)在北京太平仓胡同的王府中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英年早逝。他去世后,爵位由其长子博果铎承袭,并改号为庄亲王。康熙十一年(1672年)八月,康熙帝为硕塞上谥号曰裕,称为承泽裕亲王。硕塞生前因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备受顺治帝重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定清朝开国铁帽子王,硕塞因其卓越的贡献和短暂的生命历程,被钦定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成为清朝最年轻的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