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这就是大明
作者:见月明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远洋使节团只不过是美化的称呼,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组织的远洋商队。
    朝廷组织如此庞大的海贸商队,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多数官吏其实都是反对的。
    一来成本实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价。
    采购的大批物资,也同样占用了朝廷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
    且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
    大家认为海贸赚钱,那是只看到了个别大海商,又有谁去关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风险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来两艘就是运气好,回来一艘是常态。
    弄不好血本无归,这就是现实。
    二来是觉得朝廷经商,会带坏社会的风气,影响农耕。
    毕竟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经商了没人种粮食,会亡国的。
    这一条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会本就以农业为根本,重农抑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强势,群臣也不敢过于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而是蛰伏起来等待最终结果。
    也就是远洋船队返回。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凡有所不顺,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扑。
    所以,远洋船队回来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百姓关注此事,单纯是出于好奇,百官关注则是等待最终的结果。
    陈景恪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对此他的做法是,宣传。
    使劲宣传此事,最好弄的人尽皆知。
    并且还让远洋商队回来的时候,尽量将声势闹的大一点。
    “把外面带回来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天下人看看。”
    “我们要用这场盛事,为万民启智,为古典世界敲响丧钟。”
    朱雄英说道:“你真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陈景恪笑道:“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
    “华夏文明在摇篮里生长了数千年,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认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为,眼前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认识了你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我们眼前的‘天下’,不过是一个摇篮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们几个人努力,而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個道理。”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我们曾经有数次机会走出去,但华夏文明太骄傲了,不屑于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过还好,利益最能动人心。”
    “只要我们能让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会有无数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保守势力再强,面对利益之时,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然后提醒道:
    “你可别把利益挂在嘴边,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陈景恪说道:“嗯,对外我的理由永远都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
    朱雄英说道:“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名垂史册。”
    ——
    接到中枢传来的命令,赵秩和耿子茂虽然不知道朝廷深层次的谋划,却也能猜到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赵秩或许会不以为然。
    甚至一开始他本人也并不支持朝廷经商,之所以还揽下这个活儿。
    一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毕竟机会难得。
    二来也想亲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他看到了,想法也改变了。
    大明……不,华夏文明必须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了解过外面的历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一直在频繁的交流。
    而华夏文明,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过那一隅天地。
    唐朝确实走出去过,可时间太短暂了,短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虽然和域外文明比起来,华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并非长久之计。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为何要开海,为何要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
    他由衷的,为大明有如此远见卓识的君主感到高兴。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后,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须要将场面搞起来。
    将这一行的成果,展示给大明的子民们看一看。
    准备好一切,船队才驶入泉州。
    虽然朝廷没有组织人来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当地百姓,自发的前来看热闹。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车车的金银珠宝,没有做任何掩盖,就这样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摇过市。
    一队队长相奇特衣着怪异的域外人,从船上下来,让百姓们大开眼界。
    当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国商人和使节。
    这座城市太繁华了。
    听说这只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国都该是何等的繁华。
    然后是各种从未见过的飞禽走兽,被从船上拖出。
    其中带给大家最大震撼的,当属狮子。
    不是因为它的凶猛,而是外貌。
    这玩意儿咋这么奇怪?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咋这么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兽了?
    然后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很快,远洋商队抓来了神兽狻猊的消息,就传遍了泉州。
    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只为一睹神兽的雄姿。
    即便衙门的人出来辟谣,说这是狮子,就是高门大户门前看大门的石狮子。
    百姓们依然不相信。
    石狮子、舞狮,他们都见过,和真的狮子也不一样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门肯定是故意隐瞒的。
    至于隐瞒的原因,很简单啊。
    外面竟然有神兽,那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更准确的说,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们愚昧什么的,而是石狮子确实很抽象,除了叫石狮子之外,模样实在和狮子关系不大。
    中国是没有狮子的,最早接触狮子应该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
    就有人觉得很威武,就将其雕刻下来放在门口。
    后来就成了习俗。
    但见过狮子的人太少了,大家只能参考最早的石狮子进行仿制。
    过程中难免会加上一些个人的想象。
    比如将狮子头上的毛弄成自然卷。
    然后,石狮子越来越不像狮子。
    以至于大家见到真狮子,反而不愿意相信它是狮子了。
    反倒是觉得和狻猊很像。
    不过不管怎么说,陈景恪的目的是达到了。
    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使节团在泉州展览了这次贸易的收获,还拿出了一部分进行售卖。
    来自域外的奇珍异宝,着实让百姓们开了眼。
    尤其是拿出来售卖的东西,引起富豪们的追捧,基本都卖出了天价,更是让百姓们兴奋。
    赵秩还让人写了几块牌子,上面简单介绍了几个域外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
    这些来自域外的信息,确实勾起了百姓对外面世界的兴趣。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国最喜欢冒险的群体。
    或是出于对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财宝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三天后,使节团再次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次他们兵分两路,赵秩带领一路从大运河北上。
    耿子茂则带领另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镇,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大多数人都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触,相反,华夏与外界的接触相当频繁。
    即便是南北朝时期,也和中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更别提唐朝时期了。
    可是这种交流,只存在于高层和局部,大多数百姓是无法接触到的。
    别说是古代,二十一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多数百姓恐怕这辈子也无法获知太多外国信息。
    像现在这样,由国家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带给百姓的冲击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了,受震撼最大的还是随船队而来的外国人。
    以前他们没少听闻关于中原,关于东方大国的传说。
    很多人相信,大多数人保持怀疑态度。
    现在他们亲眼见到了。
    和传说中确实有区别,但依然是他们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本来他们以为泉州已经足够富裕的了,等见到了扬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么叫做繁荣。
    当他们以为,苏杭已经是终点的时候,又再次被应天所震撼。
    沿江而卧,虎踞龙盘,数十万人生活在这里……
    这不仅让他们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
    据说是一座百万人的大城市,以前他们不信,现在则不停的自嘲见识少。
    当他们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万人规模之后,彻底麻木了。
    一般人只关注城市的繁华和富庶,有心人则震惊于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扎萨,他一直在悄悄的观察大明的风土人情,想办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惊。
    科举?遍布天下的书院?均田制?摊丁入亩?
    这一切的一切,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震动。
    这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文明。
    他是宗教学者,足迹踏遍了中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却从未见过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对方的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的施行了。
    最简单的例子,这里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去管理机构申请,可以游遍全国。
    在其他地方,只有贵族和官僚家族才有这样的权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约束在当地的。
    尤其是这种几万乃至十几万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热闹,更是不被允许。
    除非是统治者为了炫耀功绩,组织百姓聚集。
    而这个叫大明的国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拥有如此多的自由。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其他的权力,就更不用说了。
    百姓头上没有贵族主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
    就连奴仆,都是契约奴,拥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没有宗教压迫,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
    宗教之间的争执,也多是语言辩驳,而不是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一个虔诚的伊教徒而言,这里的人对神灵对信仰太不忠诚了。
    可无法否认的是,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
    这种和谐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
    现在,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作为阅历丰富的宗教学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剥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将这些东西写入法律,并作为标准在全国执行,依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此时他也终于知道,为何当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却还要对中原如此谦卑。
    面对如此强大、富饶而文明的国度,谦卑是理所应当的。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这个国度的贤者会面,聆听对方的教诲。
    当然,那位赵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那么的博学、谦虚。
    本来他以为,对方已经是大明有数的大贤。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还有很多大贤。
    在大明称之为大儒。
    连‘才学一般’的赵秩都如此厉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几天,所以赵秩等人的行程并不快。
    如果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需要回去给天子贺岁,这一条路估计他们能走两三个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关才来到洛阳。
    赵秩出发的时候,洛阳城还没有修建完成,京师还是应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洛阳城,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城池感到震惊。
    连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外国人了。
    他们敢对天发誓,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庞大最宏伟的城池。
    阿扎萨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城,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个国度,真的太强大了。
    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赵秩也由衷的感到骄傲。
    这就是大明,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