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三载的春天,当骊山的牡丹再度盛开,文武百官齐聚华清宫,共赴一场盛大的春宴。
洗尽铅华不着妆,一般真色自生香;飘飘何处凌波女,故故相迎马上郎。
舞池中,杨玉环和谢阿蛮一起翩翩起舞,李隆基则恢复了盛年光彩,在一侧击鼓助兴。
此时的他,再也不怕玉环躲避,再也不怕闲言碎语,像一个痴情绵绵的情郎,把眼神时刻锁在玉环身上。
原来就在前几日,李隆基下诏册立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还赐了寿王夫妻好大一份恩赏。
等再过些日子,他会再下一道诏书,册封太真女冠杨玉环为贵妃。
这样一来,玉环就和寿王妃的身份彻底切割,可以光明正大的从骊山道观搬出来,入宫陪王伴驾了。
所以,李隆基的心情格外高兴。
这样欢喜的时刻, 自然要有李白的诗词助兴。
可李白早已喝的酩酊大醉,高力士只好让人把他抬了过来。
原本李白最厌烦这样的应酬之作,可今日一听皇帝要他为杨玉环作词,李白睁开了朦胧的醉眼。
对李白而言,他已经很久没有诗意,也没有佳作了。
可此时,牡丹花旁、帝王面前,杨玉环笑眼如月,容颜倾国,一时分不清是人是仙,李白忽然文思泉涌。
借着酒性,李白笔尖一点,在金花笺上挥毫而就,一组佳作顷刻即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写罢,高力士赶忙将词作呈给皇帝。
这组《清平调》辞藻华丽,名句琳琅,让玉环爱不释手,皇帝龙颜大悦。
就在群臣交口称赞,李隆基欲大行封赏的时候,李白已晃晃悠悠的走出人群,直奔一旁的牡丹园去了……
文武百官觥筹交错,略过喧闹的人群,李隆基纵目望去,只看到李白孤独的背影……
他的心头忽然闪过一丝忧伤——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长安,这骊山,怕是留不住李白。
果然,曲终人散之时,李白递上了一书辞呈。
李隆基很是不舍,一时难以抉择,只是将辞呈递给了玉环——他将李白的去留权,交给了玉环。
玉环虽也难舍,却没有强留。
她知道,李白在长安过的并不开心。
虽然她这半生只到过川蜀、待过两都,但她在李白的诗里走过了千山万水,闻到了冽冽酒香,见识过江山多娇,领略到盛唐的煌煌气象……
可自从李白受召来了长安,他的诗作就少了许多灵气洒脱,没了豪情万丈,而是弥漫着悯怅怨忧。
这让玉环很是惋惜。
在她看来,才情高超、清越脱俗的李白是名副其实的谪仙人,他被贬入凡间历练,以神来之笔留下绝世华章,早晚有一日还要重返天庭。
所以,他属于青山绿水,属于明月松间,唯独不属于这皇宫皇城,更不该被拘在这四角宫墙里,受宫规束缚,受众人诋毁……
与其让李白在朝堂里蹉跎抑郁,不如放其归去,任其于白鹿青崖间洒落寻仙。
李隆基闻言,长叹一声。
果然,最懂李白的还是她——不管她是牡丹还是玉环。
于是,李隆基亲下旨意,将李白赐金放还。
——
临别之前,皇帝和玉环一起相送,李白走出华清宫,又摘了一朵黄色的牡丹簪在发间。
皇帝欲言又止,李白却不再追问。
对李白而言,他的牡丹姐姐已经升天成仙了,而骊山的玉环只是她留给皇帝的一个安慰而已。
“此一别,不知何时还能再见?”
“岭上白云,松间明月,无往而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