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恳求
作者:寡欢太叔   靖难再现,这次我是朱允熥最新章节     
    规矩不可破。
    汤和脸色一变,久久也没能恢复过来。他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着朱允熥,对视之后,只得低下头,思绪万千。
    结果,事情自然是又转到了朱元璋这边。
    刚刚下了廷议之后,本就有些气结,听到这事,朱元璋更是起了一肚子的火。
    “标儿,这些日子,一直都是你在监国。你来说说,汤和这事儿,应该咋弄。不可一世的胡惟庸,咱都给他治的服服帖帖的,更别说一个汤和了。”
    “咱刚打仗时,那时候咱没人用,都是汤和帮着咱冲锋陷阵。要不是看在这一层,他这个性子,咱指定要砍他八回。他汤瘸子以为自己是天皇老子,还他娘的耍孩子气,咱就不吃这套。”
    撒了气,朱元璋语气也变得和缓许多,“不过,你手上要有个准头。他毕竟,也是跟着咱从泥地里滚过来的,别太重了。”
    朱元璋变得有些惆怅,“吴王在那边是吧,他咋说。”
    大狗不动声色,眼睛一瞥,悠悠开口,“皇后娘娘也问吴王的意思,吴王说,皇爷您定下的规矩,不可破。该如何就是如何,一切按着朝廷的律法来。”
    这话说的,着实是说到朱元璋的心坎儿里去了。
    真的要罚汤和,朱元璋指定要难做些。毕竟,汤和又与旁人不同。相比之下,在强盛时投奔来的,总是要比在没落时投奔来的,要显得没那么让人心生愧疚。
    该罚,只是朱元璋不想开这个口。
    “这说的好。”
    朱元璋不由赞叹道,“朝廷的规矩,就是规矩。有句话叫啥,无规矩不成方圆。个个的,都破了规矩,咱大明朝成啥了。”
    这么一说,基本是给事情定了性。
    汤和所想的,为子孙谋一份荫福,这真的只是想一想了。
    “去,把吴王叫来,咱要好好听他说说。”朱元璋掩饰不住心头的激动,拍手叫好。
    到奉天殿时,朱允熥与汤和是一块儿来的。
    汤和面露沮丧之色,走路时,也有些魂不守舍。临近奉天殿时,汤和拉了拉朱允熥的衣袖,“三爷,老臣有个不情之请。”
    朱允熥停下脚步,回头去看,“信国公,您说就是了。”
    看着朱允熥稚嫩的面庞,汤和深叹一口气,“老臣老了,却也想留着那一分薄面。老臣恳请三爷您,在皇爷那儿,多多为臣留言几句。臣已经是惹了皇爷不悦,若是再有什么,臣恐怕是吃罪不起啊。”
    听着这话,朱允熥不由得看一眼汤和,面如常色,“信国公,您放心吧。孤心里头,有数。”
    就事论事而言,朱允熥也不想让汤和过于的难堪。
    而且,汤和与朱元璋,多年的情谊。虽说身份不同,君臣有别。但当年汤和老母亲的一饼之恩,朱家怎么也不能忘。
    汤和心中叹气,他竟被一个小辈给拿捏了。
    偏偏这个小辈,他还没法动怒。
    “既然如此,老臣在此多谢三爷了。”
    朱允熥动了动嘴,终究是没能说出话来。拉住汤和的袖子,一块儿进奉天殿。
    ...............................................................
    往来之间,朱允熥对李文忠,更多的都是体面上的客气。对蓝玉和常家,是掏心窝子。
    在蓝玉喝闷酒时,一般没人敢去打扰。尤其是,打完仗之后的空档期,更不能惹。
    酒菜撤去,蓝玉仍然在脑子里合计着。他心里知道,这个时候,李成桂派人来,只会是为了一件事。
    但到底李成桂如何,朱元璋拿不准。因此,朱元璋从未对李成桂生出半点的好感。
    蓝玉回过神,点一点头,“先生,你来了,请坐吧。有个事儿,你帮着我合计合计。”
    蓝玉一拍大腿,“爽快,和你写完的人打交道,就是痛快。没那么多的弯弯绕绕,也没那么多的勾心斗角。”
    外头招呼一声,来使探进脑袋。看一眼蓝玉,再看一眼詹徽,才迈着碎步进来,“参见大明永昌侯...”
    高丽(朝鲜)不大,贵族却也不少。能用的上这个东西的人,非富即贵。而且,李成桂军中,多是穷苦之人。
    “为曹国公吊孝而来...”见蓝玉瞪着自己,来使轻轻一笑,“再是永昌侯入高丽,同打开京。”
    听了这话,蓝玉一拍手,“嘿,那就没你啥事了。现在的高丽,可是不怎么太平。”
    一方面是因为信任,另一方面,朱元璋知道,既然打仗,就要甩开膀子打,不能有后顾之忧。
    “那这样,我们从全州出兵,贵国从海州出。夹攻开京城,您看如何?”说完话,李成桂转而去看詹徽。
    “传令下去,有后退者,斩。后队与前队并步,前队有退者,后队斩前队。后队有退者,孤亲斩之。”
    可是,酒席刚开,洞房还没进。村口,杀来了蒙古人。他们烧了村子,抢走青壮还有村里的牛羊马匹。
    山头上面,朱棣面色凝重,耳朵轻轻的动一动,立刻转头,“炮呢,他娘的枪兵都冲上去了,后头的炮呢。”
    回头看一眼北平的方向,朱棣忽然的平静下来,“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大明了。大明有孤,北平有孤。”
    蓝玉紧紧皱眉,久久不能松开。直到兀良哈跑远了,朱棣开始打扫战场时,蓝玉才松开眉头。
    紫禁城往北不足百步,有一处人家。家前的匾额上,赫然写着“开国公府”四个金色大字。
    从侧房到旁屋,常升一句话也没说。步子迈的不大,走的却很快。尤其是临近旁屋时,更是加快步伐。
    “没人了,小的刚接了永昌侯的令,就马不停蹄的赶回来。一路上,没再见任何人。”
    常升眯着眼睛,点一点头,摸一把自己的胡子,“我再问你,这事儿除了我之外,你还告诉给了谁。”
    那人一边点头哈腰,一边往外走,“谢常二爷,谢常二爷。”